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公共關系的發展過程

公共關系的發展過程

從誕生之日到現在,公眾與公眾的關系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我們把這個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古代自發的“公共* * *關系”。嚴格來說,公眾與公眾的關系只是在20世紀初才出現,但如同任何事物都有其胚胎和雛形壹樣,具有公關意識的思想和活動在古代社會就已出現。但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公與民關系的意義,也沒有采取科學系統的方法為自己進行形象塑造活動,所以都屬於公與民關系的自發狀態。

在國外,考古學家在伊拉克發現了壹份公元前1800年巴比倫王國的農場公告,告訴農民如何播種,如何灌溉,如何處理病鼠,如何收割莊稼,很像現代農業組織發布的宣傳資料。這壹發現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公關活動痕跡。

在中國古代,自發的公關活動也很普遍。傳說在堯舜時代,朝廷在朝廷外設立“讒言局”,鼓勵世人向朝廷進諫。《後漢書·楊震傳》記載:“聞堯舜,諫鼓謗木而立朝”,可能是古代政府征求民意的最初設施。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宰相商鞅進行了變法。為了取信於民,他特意在城門口放了壹只皮箱,並貼出告示說:誰能把皮箱從壹個城門背到另壹個城門,就賞十兩黃金。壹開始大家都不相信,但是有壹個人做到了,還真的得到了獎勵。第二天,很多希望這麽容易就拿到獎勵的人又聚集到了城門口,不過這時候已經沒有木頭了,貼出了政府改革的告示。自商鞅“言出必行,言出必行”以來,變法在人們心目中樹立了威信,可視為壹次成功的公關計劃,史稱“移木立信”。

縱觀古代中外的自發關系,可以發現壹些相似之處:首先是盲目性。統治者並不真正了解大眾的意義,他們的活動都是出於壹時的需要,而不是自覺的行為。其次是實證。古代的公關活動缺乏系統理論的指導,人們只是根據常識或直覺行事。最後是低級。由於缺乏先進的傳播手段,古代公關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人際傳播,其層次和範圍都很小。在古代,“公私關系”只能算是壹種“準公共關系”、“準公共關系”。

(2)近代民眾與民眾關系的萌芽。現代公私關系萌芽於美國。美國獨立戰爭中,獨立運動的領袖們利用集會、遊行、展覽、慶祝的機會,以詩歌、漫畫、雕像等方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號召人民起來趕走英國殖民者。在美國獨立後的總統競選中,現代公共關系中的壹些常用手法被廣泛采用,如利用報紙和小冊子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利用與選民見面、握手等機會接觸民眾,最終達到爭取選票的目的。

對於工商企業來說,現代公私關系的萌芽出現在19的20世紀30年代,以美國的“報紙宣傳運動”為標誌。當時,隨著經濟的繁榮和技術的發展,大眾傳播事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833年,紐約太陽報創辦了廉價報紙——The Casual Newspaper,即妳只需花壹分錢就可以買到壹份報紙,並盡力以大眾化和廉價化的手段擴大訂戶,從而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紐約太陽報》的這壹舉措得到了其他報紙的呼應,讓很多普通人買得起報紙,從而大大增加了報紙的發行量,走進了千家萬戶。然而,報紙價格的降低造成了另壹個結果,那就是報紙和期刊的廣告費大幅上漲。這時,壹些大公司為了節省廣告費用,雇傭大量專門人員,在報刊上制造煽動性新聞,宣傳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以擴大影響。為了迎合下層民眾的閱讀心理,壹些報紙也願意刊登這樣的新聞,出現了所謂的“報紙宣傳運動”。

當時,許多企業雇用的報紙宣傳人員編造了許多離奇的新聞,以吸引公眾對他們自己和他們所代表的組織的註意。最具代表性宣傳者是受雇於紐約壹家馬戲團的菲尼斯·泰勒·巴納姆。他壹改常規方式,不再直接宣傳馬戲團表演有多精彩,而是說馬戲團的黑人女仆海斯160多歲,養過美國第壹任總統華盛頓。轟動壹時的“新聞”在報紙上發表後,他用不同的筆名給其他報紙發了許多“讀者來信”。有人說人不可能活到65,438+060歲,巴納姆是個騙子。有人說巴納姆發現海斯是壹大功勞。人為加熱這壹“新聞”的結果是引起公眾的好奇心,要求壹睹馬戲團中的海斯,為馬戲團吸引大量顧客。但巧合的是,海斯去世不久,人們對她進行了屍檢,以確定她不超過80歲。當時輿論壹片嘩然,人們指責巴納姆是個騙子,但他卻厚著臉皮說“壹切宣傳都是好事”,只要他沒有拼錯自己的名字。

從巴納姆事件可以看出,在報紙宣傳運動的時代,每壹個報紙宣傳者在試圖贏得顧客眼球時,都想盡壹切辦法制造神話,甚至愚弄大眾。他們只關註為企業賺錢,完全無視公眾利益,甚至公開嘲諷和辱罵公眾。美國鐵路巨頭範比爾德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讓公眾見鬼去吧!”這種說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個時代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的心態。因此,報紙宣傳活動並不是真正的公眾與公眾之間的關系,因為他們不知道公眾的作用,並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從意識形態上看,這壹時期其實是壹個反大眾、反公關的時期。但當時巴納姆等人利用報紙等大眾媒體宣傳組織,已經有了現代公關活動的萌芽。

(3)現代公私關系的開始。從19年底到20世紀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經歷了壟斷階段。以美國為例,占人口65,438+0%的資本家控制了國家總財富的54%。壟斷資本家的敲詐勒索極大地激化了勞動關系和社會矛盾,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壹方面表現為壹波接壹波的工人運動,另壹方面又激起了壹大批有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利用新聞媒體強烈抨擊壟斷資本家,掀起了曠日持久的“醜化運動”(又稱“撿糞運動”、“清垃圾運動”)。

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幾家新聞宣傳公司。1900年,喬治·米切裏斯、赫伯特·斯莫爾和托馬斯·馬文在波士頓成立了新聞宣傳辦公室,旨在宣傳企業形象。1902年,威廉·沃爾夫·史密斯辭去了《紐約太陽報》和《辛辛那提問詢報》的記者職務,在華盛頓創辦了第二家新聞宣傳公司。這些人所從事的活動,可以算是早期的公關活動。然而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將自己的活動堅持到底,更沒有提出現代公共關系的概念,以至於它發展成為壹門獨立的學科。被譽為“公共關系之父”的李錦梅完成了這壹歷史使命。

艾薇·李(1877—1934)是美國佐治亞州壹名牧師的兒子。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就讀於哈佛法學院。他曾經是《紐約時報》和《紐約世界新聞》的記者。1903年,艾薇·李(ivy lee)辭去《紐約世界新聞報》記者壹職,開始投身公關事業。1904與資深記者喬治·帕克(George Parker)壹起創辦了美國第三家宣傳顧問事務所,宣傳壹些企業家和政治家的形象。艾維·李(Ivy lee)認為,解決企業形象危機的最好辦法是向新聞界說實話,采取信息公開的政策,這樣既能消除誤解,又能促進企業自我完善。艾維·李(Ivy lee)堅持自己的信念開展公共工作,使自己的公司成為公關公司的前身,公共關系進入職業化時期。

1906年,美國無煙煤礦業發生大罷工,勞資雙方尖銳對立。艾薇·李受命為煤礦老板處理這起嚴重事故。他提出了兩個前提條件:壹是必須有權列席行業高層決策者的相關會議;二是必要時向社會公開所有事實真相的權利。在這兩篇文章的基礎上,艾維·李發表了“原則宣言”,提出了處理企業與公眾關系的“開放管理原則”。他說:“這不是秘密新聞辦公室。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公開和誠實的。我們的目標是提供新聞……”這個原則徹底改變了過去企業宣傳愚弄公眾、欺騙新聞界的傳統,為以後公關的進壹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改變了以往企業界輕視公眾、回避記者的做法,主動向新聞界提供各種相關信息,讓公眾通過交流獲得與其利益相關的信息,改變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專家認為,《原則宣言》標誌著公與公的關系進入了壹個新階段,是現代公私關系的真正開端。

Ivy lee的公關實踐為以後的公關發展打下了基礎。他的公關工作的原則是“必須迅速通知公眾”和“向公眾說出真相”,這使公關走上了壹條正確的道路。但在艾薇·李的時代,公眾與公眾的關系還處於初級階段,還只是壹門藝術,還沒有成為壹門科學。艾維·李本人和他的同事,大部分來自記者,仍然利用記者的經驗或直覺來開展他們的工作。

(4)現代公共關系的成熟。美國學者愛德華·伯奈斯以其卓越的研究成為公共關系學的創始人,使公共關系進入了壹個科學階段。伯尼斯是奧地利裔美國人,他的妻子多麗絲·弗萊茨·曼也是著名的公共關系專家。夫妻倆都經營著自己的公司——愛德華·伯奈斯公關咨詢公司,為很多大公司、政府機構和美國總統提供咨詢,直到他在1965從公關壹線退休。

伯尼斯和李錦梅有壹個不同之處,那就是他更註重公共關系理論的研究,他逐漸轉向教學和研究,並在1923出版了《輿論的形成》壹書。這是第壹部研究公共關系理論的專著,因此被視為公共關系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在這本書裏,他對公眾與公眾關系的實踐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形成了壹套理論。他提出了“投資於公眾利益”的根本原則,認為壹個企業或組織在做出決策之前,首先要了解公眾喜歡什麽、需要什麽,在確定公眾的價值取向後,再有目的地從事宣傳工作,以滿足公眾的需求。伯尼斯的思想比李錦梅更進了壹步,不僅在事情發生後把真相告訴公眾,還要求企業通過公開調查,根據公眾的態度開展公關工作。同時,他將ivy lee的活動與1897年《美國鐵路文學年鑒》中出現的“公共* * *關系”壹詞結合起來,讓這個詞有了科學的含義,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此,公眾與公眾的關系正式從新聞領域中分離出來,成為壹門獨立的、系統的管理科學。1928年出版《輿論學》壹書。1952年,伯尼斯又編著了另壹本教材《共產黨與共產黨的關系》,較系統、詳細地闡述和發展了共產黨與共產黨的關系理論。

1952年,美國著名學者斯科特·卡特裏普(Scott Cattripp)和艾倫·森特(Alan Saint)聯合出版了壹本公共關系權威著作——《有效公共關系》。在這本書中,他們提出了壹個“雙向對稱”的公關模式。這種公共關系理論比伯尼斯更進了壹步,因為它把公共關系看作是組織與公眾之間的互動過程,這是現代公共關系的真正本質。《有效的公私關系》壹書中提出的“四步工作法”已經成為公私關系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至此,現代公共關系的理論框架基本形成,進入成熟階段。此後,雖然公關的技巧不斷發展,但體系基本穩定。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卡特裏普和他的學生們根據世界各地公共關系的發展,不斷修改自己的作品。2000年,格倫·布魯姆加入這部著作,該書已修訂了8版,成為公共關系領域最權威的教科書,被後人譽為“公共關系的聖經”。

(5)當代公共關系的流行。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公眾與公眾的關系在美國迅速發展。自1960以來,美國公共關系從業人員已達65438+萬,專業公關公司有1350家,75%的企業建立了公共關系部門。到1985,公關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公關公司超過2000家,85%的企業設立了公關部門或長期對外公關顧問。大衛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公關公司之壹,擁有50多年的歷史,員工超過2000人,在世界各地擁有52個辦事處和67個附屬公司,1986年收入達到1.2億美元。可以說,在現代美國,任何組織都將離不開公共關系。

20世紀20年代後,公共關系被引入歐洲。1948英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會員2500人,來自英聯邦50多個國家和地區。1967年,英國公關顧問協會成立,分支機構超過170個。1955法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幾乎與此同時,德國、意大利、荷蘭、挪威等西歐國家也積極發展公共關系。1940,公私關系引入加拿大。1947,共產黨與共產黨的關系傳入日本。1964,日本公關協會成立。

20世紀50年代以後,公共關系的理念和實踐開始流入第三世界國家,並在東南亞、拉美和非洲生根開花。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政府成立了公共關系部,壹些企業紛紛效仿,使公共關系成為企業經營過程中的重要管理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中國臺灣省全面實行公共關系管理,各級縣政府設立公共關系部門1956,並通過《公共關系管理規則》。

1955年,國際公共關系協會(IPRA)在倫敦成立。當時有20多名成員,出版了兩種雜誌:《IPRA通訊》和《國際公共關系評論》。從那時起,它的成員不斷增加,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關系協會。目前,這壹組織在60個國家或地區擁有760名成員,在全球範圍內都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