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內古跡星羅棋布,壹條街、壹棵樹,壹眼望去都可能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和過往。真正的是:千百年來,街道風起雲湧,塵土飛揚。
洛陽火車站附近有兩條縱橫交錯的道路。壹條金谷園路,壹條春情路。這個名字取自洛陽八景之壹的金谷春情。
金谷園的主人叫石崇,西晉第二代名臣,超級富豪,當時的國民老公,西晉著名人才集團——金谷二十四友的主要成員之壹。
石崇組織了壹批當時無論是顏值、才華還是家世都首屈壹指的才子佳人。
石崇就不用說了,據《晉書》記載,石崇是西晉有名的美男子。他的父親石寶是西晉開國功臣,石崇更是英俊瀟灑。
潘嶽,又名潘安,是這壹人才群體的主要代表。對,是古代美男子的代言人。壹次乘車旅行,吸引了少女、少婦和老婦人互相拋撒鮮花和芳香的水果。
小時候和大人壹起參加婚宴。洛陽習俗有在婚禮上表揚新郎的傳統。當時司儀不分新郎的高矮美醜,都稱贊新郎是潘安。那麽年幼無知,我以為所有的新郎結婚都要改名潘安。還好,我也隱約覺得不對勁。從來不敢問這麽丟人的問題,默默折磨了我好幾年。
金谷二十四友的代表是陸機。陸機出身名門,是孫吳丞相魯迅的孫子。陸機的代表作《論畢之死》是對孫武死因的分析。他的《平復帖》也是古代最早的正宗名人書法。
其他成員有劉坤、陸雲、左思、歐陽漸、張果、杜斌、王翠、鄒傑、崔吉、劉貴、周輝、陳敏、劉詢、鄭渺、智宇、朱革全、於和、錢秀、劉猛、劉宇和杜宇。
他們出身相似,生活態度壹致,占據了當時文壇的十分之七。
這個文藝團體有多牛逼?這壹點從石崇的《金谷詩序》就可以看出來。公元296年,西征將軍王緒要去長安,石崇等人在金谷園為他送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真正意義上的文人聚會,後來被稱為“金谷宴”。
金谷園這群才子“登雲歌閣,列姜,鋪絲鋪竹,敲宮商,宴華池,飲玉”。“我覺得我的生命是永恒的,我害怕我永遠不會死。所以,我列了我的官號、姓名、年齡,還寫了壹首詩。”
五十年後,永和九年,王羲之效法這種文人雅士,“流寓紹興蘭亭,談隱情”,於是有了《蘭亭雅集》、《蘭亭集序》。
世界名園——蘇州拙政園的名字取自潘嶽的《閑居》“造房種樹,自得其樂...用蔬菜灌溉菜園,早晚各壹餐...這也是我拙政園的政策。”
我們都很熟悉那句名言:鋼鐵是什麽意思,把它變成柔軟的手指?摘自劉琨的《給陳箓的禮物》。
石沖的金谷花園是壹個美麗的花園。如果遺址還在,地位不輸給今天的龍門和白馬寺。據考證,金谷園的大致方位應在今洛陽金夢村鳳凰臺附近。
金谷花園有多美?園中清溪縈繞,水聲潺潺。樓臺亭閣,池塘沼澤,碧波萬頃,四周燈火通明,樹木蔥郁,竹亭花美。金谷流水潺潺流過,鳥鳴幽村,魚躍荷塘。
李道元《水經註》記載“園中泉水清澈,樹木繁茂,果實累累,竹柏叢生,芳草萋萋”。
《金谷詩序》中記載,園中泉水清澈,林木蔥郁,多果、竹、柏、草皆屬之。還有水雉、魚塘、土洞,都是為了娛樂準備的。
這麽漂亮的花園,我覺得很像《紅樓夢》裏袁菲的家庭別墅。妳看,這裏有美麗的竹林,幽靜的瀟湘館,奇草怪藤,奇香是吳恒園林,還有蓮藕坐在水邊,笛子悠揚悠揚,音樂穿過林間,飄過水面,特別好聽。鳥兒在僻靜的村莊歌唱,魚兒躍入荷塘。這不是稻香村嗎?
金谷園在園林史上的地位有多高?有“南有蘭亭,北有金谷”之說,金谷在前,蘭亭在後。從金谷園建成之日起,到300多年後的唐末宋初,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了許多詩篇。最著名的是杜牧的這首金谷園的詩。
熙熙攘攘的過去,已經帶著塵埃的芬芳,沒有了;水無情,雜草年年綠到春。
鳥兒呻吟著,夜晚伴隨著東風的聲音來臨了;落花就像從樓上掉下來的綠珠壹樣美。
石崇是白手起家的官二代。其父石寶雖是西晉開國功臣,卻是三公之首。但是,石寶的祖上並不是出身於士族。石保是從農司馬那樣的小官做起,壹步步做到高位的。
石寶有六個兒子,石崇最小。據說石寶死的時候,他所有的財產都給了別的孩子,除了石崇。石崇的母親問石寶,石寶說:“這孩子雖小,將來也能自己得財。
石崇是幾個孩子中才華最突出的。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修武縣令,之後步步高升,仕途壹帆風順。石崇的才華出眾只是他升職的原因之壹。更多的原因是當時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政權後,為了籠絡民心,所有效忠司馬家族的後代都會被光顧,有才能的後代升遷更快。
關於石崇的財富來源,主流的觀點是石崇跟隨晉武帝討伐吳有恭,被提拔到荊州做了省官。當時管轄湘鄂情的荊州是交通要道,也是商賈必經之地,石崇的財富就是從這裏獲得的。他派兵冒充土匪,搶劫旅行商人和外國使節,獲取巨額財物。
但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晉武帝在位時,石崇跟隨討伐吳,他只是被封為安陽侯,賞賜也不是最豐厚的。他在學習上孜孜不倦,但後來因病為自己打工。後拜為黃門郎,散騎侍郎、助理員。相當於皇帝的謀臣,接近皇帝,但沒有實權。
這時,石崇已經擁有了巨額財富,並開始與王鍇作戰。而且,石崇出任荊州刺史是在晉武帝死後,惠今司馬忠在位的時候。所以,石崇的巨額財富並不全是靠搶商人賺來的,至少在晉武帝的時候不是。
那麽石崇在爭權奪利時的巨額財富是從哪裏來的呢?
本著八卦的精神,我壹頭紮進史料開始深挖,發現了幾件事。
石崇派人到南洋群島,用絲綢、茶葉、銅鐵等交換珍珠、瑪瑙、琥珀、犀牛角、象牙等貴重物品,把金谷園裏的房屋裝飾得像宮殿壹樣。
用絲茶、銅鐵換取珍珠瑪瑙至少可以獲得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潤。石崇做生意真有壹套。難怪當了使臣,十顆珍珠換綠珠。壹迎等於十鬥,壹鬥等於十升。真的是如珠如金如鐵。
《晉書》中記載,金谷園有30多條水排,倉頭有800多人。每個地方都不止壹個水雉,相當於很多食品加工廠。除了園內的名貴藥材、蔬菜、糧食、魚類,妳可以大膽想象壹下,除了自己用之外,說不定石崇在洛陽城內經營著買賣糧食、藥材等壹系列生意,他的別院不僅僅是金谷園,生意更大。
石崇的爭權奪利、綠珠墜樓、八王之亂是石崇人生的轉折點。
後人說石崇家財萬貫,太招搖,不明白自己有罪的道理。我和皇叔富得不可思議,三輪都占了上風。生活奢侈,美女數不勝數,導致別人羨慕,惹禍上身。綠珠墜樓,在東城被司馬倫、孫秀斬首,殺了三家。
事實上,西晉的世家大族沒有壹個在八王之亂中有好下場的。石崇的結局是必然的,遲早是逃不掉的。金谷二十四友的命運基本相同。
八王之亂持續了16年。不僅西晉跟隨皇族的貴族家族精英雕零,而且被三族輕易消滅,整個家族被滅。西晉皇室成員也是互食骨肉,互相屠戮。最終導致了西晉的滅亡。而洛陽城也在戰爭中被盜賊蹂躪,全部被毀。
西晉司馬氏取代曹魏氏用了三代,但只存在了51年,就以骨肉相殘的悲慘結局而滅亡。曹操家族取代漢家的基業用了兩代人的時間,但只維持了46年,就被司馬氏家族輕松取代。
兩大家族企業的創始人曹操和司馬懿都是英雄,二代也很強。無論是曹丕、司馬師還是司馬昭,都能夠很好地繼承父輩的遺誌,都有領導家族前進的勇氣和智慧。
第三代還不錯,雖然曹睿在位時間短,只有十年,也沒出過什麽問題。司馬燕也為吳國的滅亡和三國的統壹做出了貢獻。在他統治的早期,他還減少稅收,促進家庭調整,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後期懈怠,奢靡腐敗,但在沒有強大外敵入侵的環境下,兩朝如此短命,壹定是政治機制本身存在嚴重bug,沒有及時發現和修復造成的。
歷史上評價壹個皇帝生前的文武,只能算他政績的壹半。檢驗他是否是壹個英明君主的關鍵是建立壹個後備軍,可以保證他死後政權的順利交接和過渡,沒有任何麻煩。
曹操生前在建儲問題上猶豫了很久,導致大臣們分別支持曹丕和曹植。曹丕在爭奪儲位的過程中深受其害,於是即位,吸取前朝的教訓,做出了宦官不得掌權、後宮不得掌權、外戚不得掌權的命令。同時為了防止其他兄弟爭權奪利,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分封制。
諸王被封後,活動區域不得超過三十裏,也不得入京與周圍其他被封的王交往。在國內,壹舉壹動都受到中央派出的輔助監督的控制。不是犯人,是什麽?
這還不算,曹丕父子怕諸王長期住在同壹個地方,與地方勢力勾結,形成反對中央的勢力。所以他們不斷更換君王的封地,頻繁搬家,對他們進行騷擾,使他們不願意也無力對抗中央政府。
結果曹魏的政權很容易就被掌權的司馬師篡奪了,而全國各地的曹師諸侯卻沒有權力勤政。
曹丕並沒有真正從西漢和東漢的滅亡中吸取教訓。他只關心宗室兄弟,卻不關心曹魏政權的安危。忘記了篡位的可能,他曹丕就是被篡奪的東漢政權!
再看司馬家,卻是另壹個極端。
司馬懿經歷了三個皇帝,軍事成就很大,威望很高。人才多,子侄多。自司馬師、司馬昭以來,取代曹魏之心就壹直存在。這是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才取得的結果。
金承魏,魏晉官僚制度壹脈相承。司馬氏家族對所有的宗族和官僚都比較縱容,所以有司馬氏家族的地位。所以西晉建立的時候是壹個腐朽的王國,沒有新朝的新氣象。
正因為目睹了曹魏政權的滅亡,才大肆分封同姓王,下放行政權和軍隊。不僅如此,許多同姓王還在京都工作,根本不願意去他們的封地。如果說曹丕對宗室分封過於苛刻,那麽司馬燕則過度分散了宗室的權力。
而且,司馬燕在儲備的選擇上也做了最壞的選擇。金暉迪極其無能,他的執政能力低於及格線。如此弱小的領主,如此強大的同宗氏族,出現諸侯亂局的概率極大。
司馬燕對司馬忠也不滿意,但是司馬忠的兒子司馬昱很聰明,很受司馬燕的喜歡。司馬燕隔代指定第三代繼承人,司馬昱的生母不是司馬忠的前妻賈南風。僅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司馬懿的太子地位註定是危險的。
果不其然,晉惠帝即位後不久,賈太後及其外戚專權,於是賈南風設計謀反齊王,向提議廢掉並殺死齊王。金暉迪不聽家後的話,這兩個人爭執了壹段時間。
這時,趙王司馬倫蠢蠢欲動,力勸賈皇後不要留下後患,壹定要除掉太子。賈太後殺了齊王後,司馬倫聯合齊王,以賈太後誣陷齊王為由,壹舉殺死了賈太後及其黨羽。八王之亂開始,西晉皇室開始互相殘殺。
西晉就這樣悲慘地滅亡了。
從此,壹個動蕩的時代開始了。
這就是洛陽城,曾經繁華,但也經歷了黑暗、暴力、血腥和陰謀,幾度興盛。
洛陽城,半個中國的歷史。
漫步洛陽城,回望那些充滿氣象和雲霧的歷史瞬間,有感嘆,有震撼,有沈思,有贊嘆。
心裏有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此刻絕大部分都切了。
事物無常多變,歷史自有我們可以借鑒的智慧和力量。
有空去洛陽城走走,品味壹下皇城的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