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名小學校長,我沒上過小學。
這太荒謬了。
然而,這有什麽好笑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說:“教育是生活,是成長,是經驗的轉化。”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受教育的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原有的經驗得到了不斷的轉化,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智慧。這不就是教育的目的嗎?
對於壹個人來說,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不代表沒有學歷。
閱讀與成長
回想自己沒上小學的童年,其實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完成了啟蒙教育。8歲入學,兩個月後沒來得及看的課本丟了,然後“退學”回家。當時,“革命少年”黃帥“逆勢”轟轟烈烈。老師每天帶領學生在田裏割草、拔菜、餵豬,開展“開學”;即使我去上學,我也根本沒有書讀。我父親也是小學老師,深知這壹點,沒有自由約束我,讓我在村裏遊蕩。我是壹個自由自在的人,白天偷瓜偷棗,晚上和村裏的年輕人壹起上“夜校”,在成年人的間隙開始了“識字教學”。閑時開始讀無頭的《林元》,迷上了劍波和的初戀。然後我讀了苦菜花、迎春花、葉片...此外,我還讀了《聊齋誌異》和《水滸傳》...三村五裏外,鄰居的書差點被我借走。
突然有壹天,哥哥姐姐們拿起書本挑燈夜戰準備高考!那是1978的春天,教育的春天隨著春風而來。於是,看著我的年紀,父親只好直接送我上初中。
我用了壹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小學和初中(當時是兩年制)的學習任務,然後參加了中考,升入了縣裏的重點高中班。全校100多人考上了三本,我是其中之壹。
我在大學中文系的時候,基本都是在圖書館“泡”的。根據我的記錄,我大概讀過200多部中外名著,但是我的考試成績從來都不理想,只是及格。讀那麽多書對人的成長起到了什麽作用?我想,大部分的語言、人物、情節、結構、布局都忘了;但沈澱下來的是影響人終身的營養元素。至今我還記得讀完《紅與黑》後留在腦海裏的壹幕:被趕出巴黎後,於連憤怒地把外套搭在肩上,轉過身,握著右拳,對著燈火通明的巴黎說:“我要和妳比賽!”年輕人的躁動、勇氣、青春和力量,滋養了壹代又壹代年輕的生命。
我的教育生活經歷使我意識到:
學校不是唯壹給人教育的地方。人的教育是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完成的,只有生活才是教育的源泉,成長的過程才是教育的長短。即使壹個孩子跟著父母出去乞討為生,在世界各地流浪,教育也會發生。不要給學校教育無限的功能。
——無論壹個人多麽健康,知識多麽豐富,學識多麽廣博,如果他的情感發展不完善,他仍然是壹個有缺陷的人。現在的學校往往註重它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忽視或放棄了兒童情感發展的生活創造和經驗轉化。
閱讀是人們智力和情感發展的最佳途徑。有時候壹個人的情感發展史就是壹部閱讀史。如果壹個人沒有被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感動過,那麽他的情感發展就有問題。沒有讀書,就不會有豐富的生活和豐富的情感;而情感的發展是完善的,建構了人的德性,發展成健全的人格。
至今,這仍然是我堅守教育原生態的信條。
轉身辦學校
大學畢業後,我參加了省委組織部的選拔,來到勝利油田工作。
2001年8月的壹天,在教育機構舒舒服服幹了16後,我在濟南開會,接到組織部電話,讓我回去“擔任學校校長壹職”。
我第壹反應是拒絕:我都快四十歲了,不想當校長了!
但是在企業辦學困難的時候,系裏兩位主要領導希望我能實踐壹個學校,找到壹條新的辦學之路。我猶豫再三,但還是服從了組織的決定。九月壹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帶著杜威的《民主與教育》上任。
學校位於東營市西城最西端。是油田後期建立的壹所小學。學生主要是供電、采油廠壹線工人的子女,素質不高。由於歷史原因和現實條件,與傳統老校、名校相比,在辦學水平和文化底蘊上存在差距。
到學校的第二天,我召開中層幹部會議,宣布由副校長來主持工作,於是我“退休”了。整整壹個月,我蹲在學校的臨時辦公室裏,苦苦思索,觀察,思考,學習。壹個月後,我給所有的老師做了壹次講座。我記得那是壹個星期六的早上。我講侃侃,從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到分析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油田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後重點講學校,分析學校的八大劣勢和優勢。最後我提出:打造學校核心競爭力,五年內變成名校!
老師們面面相覷。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校長:“領導壹所學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是行政上的領導。”作為壹個上任之初的校長,妳想提出哪些讓老師信服,讓家長認可,讓孩子開心的想法?
其實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幸福。教育是守望人類幸福生活的福祉領地,真正的教育是使人幸福的有效途徑和有力工具;通過教育,人們獲得了理解幸福、感受幸福、認識幸福、追求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
這個點,這個靈魂,就在這裏。
於是,我鄭重推出校風:讓每個孩子都有幸福的生活,放在學校顯眼的位置。
還沒到學校,教學樓的正面就貼上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字樣,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為了不引起“換卡”的誤解,我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作為基礎教育學校,小學階段是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最終發展和終身幸福奠定基礎。父母可以為孩子儲備物質財富,但未必能給孩子幸福的生活。小學教育要為孩子儲存精神財富和人生價值,包括情感、道德、人格、知識、能力、心理、體能等。,讓孩子終身享受,從而真正實現人生的快樂。2001的冬天,我壹直在尋找適應這所小學的辦學模式。有壹次,我被大雪堵在韋偃高速公路上,無法前進。我匆忙趕火車,出了交通事故。2002年4月3日,我的腳步停留在浦東新區新世紀公園旁,坐在海通小學的教室裏,感受著壹種全新教學模式的沖擊。我最終確定了這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實施小班化、寄宿制、雙語教學,打造適應孩子快樂成長的“快樂教育”!
今年,我們利用被取消的聾啞學校的舊址建立了黃河雙語學校。
五年後,學校成為公認的特色學校和優質學校,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信任和好評:學生人數從500多人增加到1600多人(由於校舍限制,無法再擴建)...這些都得益於“幸福教育”的孜孜追求和實踐。
幸福和夢想
至少有10的家長跟我說:“請妳看看窗邊的小豆豆。”壹位在上海工作的家長甚至送了我壹套精裝書;因為趕時間,所以壹直沒有安靜的看書。我去山東諸城市參加筆會,躺在日章山前的床上,捧著這本書,連讀帶看,直到窗外野狗咬山村。
看完之後的感受是:我們學校也叫學校嗎?
不信的話,我們先來看看“巴學園”的故事:
在我們今天的老師看來,6歲的小豆豆真的是壹個不合格的學生。因為她在教室裏坐不住,“第壹個小時桌子嘎嘎作響,然後她離開桌子站在窗邊往外看”,看著藝術家從街上走過,驚呼藝術家精彩的街頭表演導致教室壹片混亂...這種桀驁不馴的性格著實讓班主任大吃壹驚。所以班主任老師現在做的和我們國內的老師壹模壹樣:動員勸說孩子家長轉學!
結果我們的英雄不得不出現在壹個我們從未見過的小學裏——巴學園。從小豆豆的角度來看:
以前的學校,大門是用宏偉的水泥柱做成的,上面醒目地寫著學校的名字,但這所學校的大門是用很矮的樹做成的,樹上有綠葉。
就在這時,小豆豆看到了只有在夢裏才能看到的壹幕。她彎下腰,把頭伸進大門旁樹木的枝葉縫隙裏,向大門裏望去。怎麽會呢?我真的看到了!
“媽媽,那是真的電車嗎?停在校園裏。”
的確,是真的有軌電車,壹輛***6節車廂,但是已經不跑了,停在那裏當教室。小豆豆覺得像做夢壹樣。“電車教室……”小豆豆歡呼壹聲,朝電車教室跑去。“走,我們坐不動的電車去!”
幾棵低矮的樹組成了校門,幾輛破舊的汽車被改造成了教室。這就是我們傳統眼中的學校嗎?
校長親自接見了小豆豆,認真聽取了小豆豆兩個小時的談話。在這個“另類”的“學校”,每個班只有7 ~ 8個學生,全校有50多個孩子。在孩子們喜歡的電車教室上課。上課前,老師把語文、數學等學科需要學習的知識羅列出來,不是壹個挨著壹個,而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先學什麽。上午,我完成了學習任務,沒有作業。下午,老師帶著孩子們在森林裏散步,聆聽大自然的聲音,觀察鳥兒在樹林裏築巢,走泥濘的道路...
這是孩子的生活,這是孩子的世界,這是孩子心中的學校!
而我們學校呢?是壹所按照成人遊戲規則創辦的學校,稱之為“文明監獄”也不為過。請看,富麗堂皇的大門讓孩子望而生畏,棱角分明的教室讓孩子感到壓抑,按社會建立的班級機構讓孩子無所適從...聽聽我們老師和家長是怎麽說孩子的:“學習習慣差。”“上課坐不住。”“老淘氣。”“有多動癥。”.....其實6歲的孩子不應該這樣?他們正是玩耍的年齡。
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給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快樂。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實的人,讓每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才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永恒的、終極的價值。
對於人的壹生來說,壹個快樂幸福的童年遠比壹堆作業和試題重要。不是不要作業和試題,而是校園生活不止作業和試題!
負責人和責任
2007年4月2日,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書記、區長等20余人來到我們幸福教育學校聽課、參觀、訪問。
原來,隨著生源的萎縮,坊子區取消了職業學校。在廢棄的校園裏,現政府決定建立壹所高質量的九年義務教育學校。因為別人向我們介紹了我們成功的辦學模式,主要領導都來學習借鑒。
我介紹了辦學理念和發展過程。回來的路上,區委區政府聯席會議決定引進幸福教育模式,建立北海雙語學校。
坊子區部署力量建設新學校,面向全國招聘校長。但由於種種原因,從管理到招生都不理想,於是區教育局找到我,想把我“挖”到濰坊。我沒有同意,因為我不忍心把近2000名師生留在這裏,又不能不培養和支持自己的領導。最後,他們和我們上級黨委協商,“借”我做北海雙語的校長,先把學校辦起來。
我的想法比較簡單:教育是大愛的事業。不管學校在哪裏,屬於誰的學校,只要辦好了,中國就會有更多的孩子受益,成長得更好。為什麽不“玩得開心”?
當然,“開心”意味著壹種責任和擔當。於是,我開始了雙城兩校160公裏的“雙城之戀”。
學校所在的坊子小鎮,1890開建,曾被德國人和日本人殖民,所以至今還保留著很多德國和日本的建築。新學校的文化也是從1904德國人創辦的搜狗女子小學搜來的。後來我們還開發了壹門地方課程——方子學。
校園在拆,工地壹片狼藉。沒有老師,沒有學生,沒有設施...在當地人對辦學的質疑聲中,我們開始“招兵買馬”。
沒有固定的學區和學生,很難開辦新學校,也很難面向全社會招生。那是難忘的壹天。我必須辦好自己的學校,在壹個陌生的地方開辦壹所新學校。我付出了幾乎全部的精力和汗水。經常壹個人開車在城市之間穿梭,可能是早上,可能是晚上,可能是周末,根據兩邊學校的情況臨時決定。壹天晚上,我壹個人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外面下著傾盆大雨。看不清路,無法前進,只好在電閃雷鳴中停下來等待。除了偶爾有大卡車緩緩駛過,我獨自壹人在恐怖的荒野中...我們實現了當年招生開學的目標——從區委區政府到投資方天通公司,都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幸福教育之花正在古老的土地上綻放!
到2009年,學校已成為當地壹所特色鮮明、教學質量高的名校。人們從幸福教育中看到了壹個事實,壹種希望,壹種期待。所以市教育局和區委共同做出了壹個決定,把農村小學拿出來,組成快樂教育學校聯盟,由我來共同承擔。
從鳳凰小學開始,有六個學校,然後是12學校。還帶著12農村小學校長壹起學習實踐幸福教育。我們設計了教育行政部門、幸福教育研究中心、社會評價機構相互管理、運行、評價,相互促進的辦學體制。很快,快樂教育聯盟學校在課程、師資、學生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很快,得到了家長的壹致好評。後來在國家和省級多次調研中被確定為“坊子辦學模式”,並被省教育廳推廣。
在山東當校長的日子裏,我經歷了城市學校、農村學校、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的教育經歷,對中國的基礎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11我從本地到北京,在中國教育高地海澱區的壹所學校做校長。很多人問我:妳為什麽來北京?答案很簡單:我要讓快樂教育成為資本,把優質教育帶給更多的孩子!
如今,我在北京當了三年校長,和老師們壹起把玉泉小學打造成壹所優質學校。雖然不滿足,但我們在繼續攀登,快樂教育的辦學範式壹定會開花結果。
上世紀初,陶行知先生曾對校長們說:“國家把整個教育交給妳們,要妳們全心全意做整個校長。”我想了想,雖然付出了很多,但是離陶先生的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這句話壹直掛在我辦公室的墻上,時刻提醒自己:校長永遠是壹份責任!
生活和哲學
壹個叫亮子的孩子,她的祖母是我以前的同事,她告訴我,她打算在暑假轉學,因為她的父母被調到了青島。秋天開學,我不禁要問:妳怎麽還沒轉走?
同事跟我說:學校不是建了個“幸福列車教室”嗎?她還沒享受到,也調動不了。她要留在這裏,感受“幸福列車”的味道。
其實青島的風景和教育都比我們好很多。但是為什麽孩子不想去呢?是“快樂列車”和它背後的快樂校園生活深深吸引著孩子們!
這只是山東的個案。
長期以來,我們的建築師喜歡按照成年人的視角和想法來設計和建造教學樓。從圖紙設計到施工,從色彩圖案到造型外觀,孩子的聲音都不會聽。2006年,我們終於有機會建造自己的教室,於是我們把建築設計權交給了孩子們:讓孩子們決定教室的外觀。在五彩繽紛的春天,壹排排綠色動人的火車教室矗立在我們的校園裏,成為孩子們喜歡的壹道亮麗的風景。老師和孩子們都願意把這壹排教室命名為“快樂列車”。
偉大的教育家盧梭肯定地說:“兒童不是縮小了的成人模型。”是啊,我們有什麽理由要求壹個6歲的孩子按照我們成人的模式生活呢?!
每天,我站在“幸福列車”的壹端,看著像嘰嘰喳喳的小鳥壹樣的孩子們如何快樂地上車下車,感受著快樂的校園生活,心裏總是充滿了雨點般的安慰和感動: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孩子們的世界。
讓學校成為孩子們的理想之地,成為他們每天向往的地方,遠遠看到學校就歡呼雀躍,而不是愁眉不展。這是理想的好學校。如果孩子們厭倦了校園和教室,那麽我們的教育還沒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教育要把學生的快樂生活變成自由的體驗。
2011 3月21日,在教育工委領導的帶領下走進玉泉小學傳統校門,準備宣布任命的時候,我暗暗發誓,要盡快為孩子們打造壹個喜歡的校園。
我上任後,成立了學校文化研究所,請了壹批有思想、有創意的老師參與,請了老校長、退休教師做我們的顧問。我花了壹個學期的時間,總結提煉玉泉成功的傳統基因,確定了以“德如玉,智如泉”為核心的玉泉文化,重構了幸福教育的課程體系。今天,孩子們最喜歡的校門、玉羽泉的形象大使雕塑、童話長廊、象棋世界、中國風長廊、玉盤舞臺、動物園、玉泉農莊,伴隨著優美的校歌《玉羽泉吟》,引起了所有參觀者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孩子們是如此喜歡他們的校園,喜歡校園裏“十趣課”等新鮮的教育生活!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是什麽?從老莊哲學到出生的討論,從儒家到後來的禪宗學說,直到今天我們讀到馬斯洛的人生哲學:當妳吃飽了肚子,人活著是為了什麽?
真正做壹件事的校長,壹定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的堅強意誌,自己的做事風格,永遠不放棄,永遠追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們可以培訓工程師、農學家和技術員...但我們能否培養出壹個‘人’還是個問題。”無論從人類生活的發展,還是民族的未來和復興,教育都不能“急功近利”。辦學必須遵循人類發展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不迎合社會的口味,不迎合家長的要求,獨立自主,有教育的理想和主張,可能是我們辦學成功的壹個道理。當別的孩子還在“測試、測試、測試”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正在積極地進行“趣味教育”,開發自己的情感;當別的孩子還在機械地重復著“作業、作業、作業”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做糕點、捏泥巴、玩貿易!小學教育是給予生命發展最重要的興趣、習慣、思想和情感,而不僅僅是課本、論文和作業。
從農村的小學,到當地的城市學校,再到北京的辦學,最後到打造我們的“快樂教育學校聯盟”,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快樂教育”的生活。這是我的人生和哲學,我的夢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