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與創意壁畫《兩個兇猛的騎車人》合影。五河鄉文化站供圖
帕蓮的村民跳傣嘎光嘎陽舞。五河鄉文化站供圖
五河鄉帕蓮村鳥瞰圖。五河鄉文化站供圖
高黎貢山腳下,龍川河邊。從雲南省騰沖市出發,伴隨著淅淅瀝瀝的小雨,繞過了幾個山彎,視野中出現了幾個高達10米的“竹刷”——五河鄉帕蓮村到了。
“別的省我不知道,但這些‘毛筆’絕對是雲南最大的!”停在村口,五合鄉黨委副書記張占舉熱情地解釋,“這些其實是電線桿,經過粉刷加工,變成了‘大刷子’。”
五河鄉黨委立足資源稟賦,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生態服務業,讓綠色健康優美的人居環境成為展示五河美好形象的抓手。2019五合鄉選擇雲南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村帕蓮,通過嫁接藝術,帶動鄉村旅遊,激活經濟發展,在藝術的洗禮下,帕蓮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絡名人打卡地”,吸引無數遊客沈迷其中。
“我能用藝術改變農村,這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沿著火山石鋪成的村道走,白墻青磚黛瓦魚貫而出,徽派民居鱗次櫛比。中國的文化符號在這個純粹的傣族村寨裏隨處可見,這是帕連最大的特色。
“這裏距離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只有6公裏,距離騰沖市區只有30公裏,但之前的旅遊發展並不盡如人意。”2065438+2009年6月,張占舉被派到五合鄉,主抓鄉村旅遊。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她發現帕蓮的區位和民俗優勢非常明顯,卻缺少壹張“關鍵名片”來做旅遊名。
最適合帕倫的「旅遊名片」從何而來?張占舉帶領鄉村壹級的幹部四處打聽,尋找可行的解決辦法。很快,緊鄰騰沖的德宏梁河縣舉辦的塗鴉藝術節吸引了張占舉的註意。
在畫家王欣君的心目中,雲南的鄉村雖然是壹片神聖的藝術凈土,但缺少的只是藝術教育。“甚至很少有人閱讀和談論文藝”。於是,連續兩年2017、2018,來到梁河縣開展塗鴉藝術節,邀請數百名塗鴉藝術家在此創作,開展公益教育。在藝術的賦能下,單調的巷道開始變得多姿多彩,吸引著遊客不斷的參觀和瀏覽。
“既然先有成功案例,帕蓮是否也可以‘移植’這種模式?”在征得鄉黨委同意後,張占舉委托帕蓮文化站站長陳與軍取得聯系,多次向其發出訪問帕蓮的邀請。
終於,在去年8月底,王欣君壹行來到了帕倫。進出村子兩天,他們發現帕連雖然有獨特的傣族文化,但也是壹個缺乏亮點的村子。“如果能通過藝術讓老山村重新煥發生機,會讓我很有成就感。”王欣·君說,他在離開佩利回到家後幾天就設計好了改造計劃。
“傳統傣族村寨的改造需要感性藝術家的參與。我相信王軍先生的方案很好地融合了現代風格和傣族傳統。”張占舉等人對王欣郡的設計方案非常滿意,在鄉黨委、政府的協調下,200多萬元的重建資金很快到位。三個月後,王欣君帶領團隊在帕蓮定居。
從村口往西沒走幾步,有壹臺老式黑白電視機嵌在黃土磚墻裏。屏幕上清晰地顯示出“妳的美術館”的字樣,這是帕蓮村藝術轉型的起點。
原來,王欣君在前期的調查中了解到,帕蓮的村民其實並不缺少接觸藝術的機會,每年都有大量的藝術愛好者來村裏寫生。為了讓帕蓮真正成為壹個藝術村,讓藝術愛好者和他們的作品在村裏找到壹個“安息之地”,王軍決定和村民們壹起建壹個美術館,也就是“妳的美術館”。
“美術館不是我們的,也不是他們的,是妳們的,這樣更親切。”正如王欣君所希望的那樣,村民們在與藝術家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對藝術創作產生了興趣。不知道什麽時候開始的。每天傍晚,在未完工的美術館裏,砌墻工人、農民和年幼的孩子都拿起畫筆,開始學習繪畫。
不要小看這些“新手”畫家,他們第壹次在妳的美術館舉辦個展。這不,八月底的帕倫,壹場名為《壹個體育老師》的畫展正在這裏上演。這位體育老師要麽是知名畫家,要麽是帕蓮村村民楊。
因為家裏有很多空房,君的團隊入駐帕倫後就壹直住在楊家。五河民族中學的體育老師聽說後,慢慢迷上了毛筆。從鵝卵石畫到青瓦,從田園山水畫到傣族民俗風情,楊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裏創作了29幅作品。
“大家都告訴我要畫什麽,還教我具體的構圖方法,知道我喜歡吃魚,還有藝術家甚至用釣魚工具給我起藝名。”楊對這個新身份很滿意。
為了更好地利用藝術來促進帕蓮的發展,王欣君最近開始將村莊壁畫制作成書包和衣服,並在網上出售。“出售這些紀念品的收益最終將返還給Palian。畢竟活得精彩比拼命賺錢更重要。”王軍笑著說。
“看看這些寶貝還是有用的。我很開心。”
村民們對這個百年老村的藝術改造反應如何?
“聽說村裏要發展旅遊業,大家都很高興!以壹個美術館的建設為例。施工第壹天,全村人都主動帶著工具到現場幫忙清理和整理。真是夠能量的!”張占舉說:“妳看,這就是文居石博物館,是我們村民自發捐建的。”
帕蓮村建在潘蕓坡的背面,因此村內地形起伏較大,道路設計復雜。跟隨張展菊的腳步,我們在帕蓮迷宮中走過了幾個角落。擡頭望去,我們發現了文居石博物館,這也是捐贈者楊文舉的家。
走進博物館,四壁都是展示櫃,上面陳列著成千上萬的奇石,十分壯觀。“妳面前的這塊叫愛情石,有杜東,旁邊是美人魚……”楊文舉熱情地介紹著博物館裏的藏品,聲音鏗鏘有力,89歲的老人都沒認出來。
楊文舉在擔任雲南民族大學副校長和騰沖文教局文化科科長期間,非常重視傣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以1992退役後,他沒有選擇留在城市養老,而是和家人壹起搬回了帕倫。
我自費建了閱覽室,開了中文培訓班,請專家教種植技術...回國28年來,楊文舉基本上沒有壹天閑著,腦子裏全是村裏的大事小情。
壹個偶然的機會,楊文舉發現帕利安有豐富的石頭資源,有無數獨特的、有靈性的石頭。“當我遇到壹塊美麗的石頭時,我會把它背回家。這些都是大自然留下的寶藏!”這麽多年過去了,收集奇石成了老人唯壹的愛好。只要他有時間,他就會欣賞他的收藏。
去年年底,帕蓮村啟動“藝術改變國家”計劃後,楊文舉萌生了捐資建設奇石博物館的想法。
“放心吧,知道項目資金不多,我就不收妳錢了,就把奇石博物館建在我家就行了,這樣妳就不用折騰了。”直到現在,張占舉還記得那位老人第壹次來楊文舉時說的話。
事實上,當時楊文舉的身體狀況並不太好,大家都擔心嘈雜的施工會影響老人休息。“就這麽做吧,別管我。我很高興看到這些寶藏還能有些用處!”楊文舉的陳述感動了在場的每個人。
今年年初,在* * * *的共同努力下,文居石博物館正式開館迎客,半年時間接待了上萬人。
由於帕蓮旅遊業剛剛起步,景區創建面臨著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村民活動空間壓縮等諸多困難。為此,五河鄉黨委在帕蓮成立了村民小組,形成了“支部到組、自管到戶、協商到人”的治理新格局。
當楊文舉得知帕利安的村民小組成立時,他非常支持。他主動報名,擔任了村規民約宣傳員、鄰裏糾紛調解員等各種職務。不僅如此,他還說服自己的兩個孩子加入村民小組,壹起為帕倫服務。“不管我怎麽用,我都願意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壹份力量!”楊文舉說。
“在家開店比在城市生活幸福。”
穿上“藝術裝”,吃“旅遊飯”。帕蓮村的戴家真的很有錢嗎?
壹個丐幫,名叫楊修丐,是土生土長的帕倫人。由於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後,阿蓋去了縣城打工。婚後,為了照顧兩個孩子,阿蓋不再出門,留在家裏種地。但是常年在外,收入不多,生活很拮據。"那時候,即使買壹件60元的衣服也要幾個月."
看到遊客越來越多,為了帶動村民增收,帕蓮村民小組在村裏的各個地方設立了多個公共* * *攤位,村民們象征性地收點費用就可以在這裏經營餐飲生意。“阿丐大排檔”就是其中之壹。
靠著自學的手藝,阿蓋把自己種的菠蘿、芒果做成特色飲料,還做了軟飯、豬皮、撒等傣族美食供遊客選擇。通過經營大排檔,阿蓋壹個月能收入2000多元。“在家開店,既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又能接受藝術教育,比住在城市裏還幸福!”阿蓋笑著說。
曾經,在帕蓮64歲的村民白興秀的心目中,老人要想補貼家用,只能把自家的石榴拿到路邊賣。“遠不是說在路邊花壹天最多賺幾十。”
"作為阿呆村,帕蓮必須發揚民族特色的招牌."張占舉明白,要想真正發展鄉村旅遊,還必須挖掘傣家傳統民俗的價值。
織錦技藝是傣族傳統手工藝之壹。近年來,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壹梭壹線制成的織錦逐漸被機械化的紡織產品所取代,這壹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嚴重的失傳危險。“如果帕蓮能恢復織錦,壹方面可以傳承傣族傳統,另壹方面也可以增加旅遊的賣點。”張戰舉不禁想到。
"但是整個帕倫已經有50多年沒有織錦了."起初,白星秀並不看好復興織錦技藝。“說實話,像我們這些做過織錦的老姐妹,因為年紀大了,細節真的忘了。”
既然在當地找不到‘高手’,那就更進壹步吧。好事多磨。去年6月+10月,帕蓮村與龍陵縣阿呆村取得了聯系。村民們分批來到龍陵實地參觀學習,最終成功將織錦技藝傳給了帕蓮。
包括“妳的美術館”和文居石博物館,如今的帕蓮已經形成了“五館聯動”的特色景區。“下壹步我們要考慮的是將鄉村旅遊與集體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幫助村民繼續增加收入。”張戰舉說。
在傣語中,帕連的意思是“紅巖下的寨子”。如今,藝術村發出的“快樂之光”照亮了整個“紅巖”,給戴家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