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位於哪個省市?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位於哪個省市?

屬於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位於長江風景名勝區西陵峽的入海口。是三峽明珠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業中心和旅遊服務功能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鎮和1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89.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42.73萬人。科研機構45個,大專院校12所,中小學44所,醫院12所。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指揮部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就坐落在境內。

自然環境

西陵區,因雄偉的西陵峽而得名,風景秀麗,人傑地靈,歷史文化悠久。相傳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貴妃在此養蠶繅絲,晉代文學家郭璞在此完成了中國第壹部《爾雅註》詞典。伴隨著中華民族解放的熱潮,無數民族英雄和革命戰士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豐功偉績。

蜿蜒的東山被長江環繞,33條街道和77條中小街道縱橫交錯,高樓林立,花草繁茂,商賈雲集。號稱長江第壹樓的鎮江閣樓,以古今三友洞、曲徑通幽的桃花村、綠廊似的濱江公園、市民休閑的夷陵廣場而聞名,讓人流連忘返。

行政建制

1986 1986 2月13日國務院批復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設立三個市轄區的請示和湖北省民政廳關於宜昌設立三個市轄區調整方案的意見,同意宜昌設立西陵、蕪湖。

4月3日1987,西陵區籌備組成立。同年6月2日,區人大、政府、CPPCC籌備組成立。6月3日,宜昌市西陵區委員會成立。籌備期間,區委有:辦公室、組織人事組、宣傳組、政法組;政府有:辦公室、財務科、文教衛生科、民政街道科、農業科、城管科、商貿科、企業公司(含勞動人事)。165438+10月18、西陵區第壹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選舉產生了西陵區第壹屆人民政府。

2002年6月5438+065438+10月12日,中共宜昌市委編委辦公室同意學院街街道辦事處與鼓樓街街道辦事處整體合並,組建西陵區新的學院街街道辦事處。至此,西陵區下轄1個鄉鎮,1個開發區,6個街道辦事處。

人口現狀

西陵區是宜昌市的政治、文化、商業中心和旅遊服務功能區,轄6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鎮和1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89.9平方公裏,常住人口42.73萬人。科研機構45個,大專院校12所,中小學44所,醫院12所。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指揮部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就坐落在境內。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給西陵帶來了勃勃生機,工商業發展前景廣闊。夷陵廣場區域商務中心、解放路商業步行街、葛洲壩商圈的商業經濟布局基本形成。區內有50個專業市場和特色街群。葛洲壩集團、清江公司、宜化集團總部集聚西陵,信息、金融、律師、會計、咨詢等現代服務業企業競相入駐。樓宇經濟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旅遊服務業發展迅速,餐飲、娛樂、酒店星羅棋布。區域工業經濟以機械制造、輕工、日化、醫藥食品、包裝印刷為主。多功能集裝箱船、船用柴油機、廢金屬包裝液壓機、護士護膚品、康敏藥品等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全區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6家,世界500強企業歐萊雅在西陵經濟開發區投資。“窯灣蜜桔”已成為中國農業國際博覽會的名牌產品。

區域經濟概述

自1987建區以來,作為宜昌的中心城市,我區保持了持續快速的經濟發展勢頭,呈現出區域經濟總量不斷增長、商務服務中心區位優勢明顯、市場活躍、經濟發展環境進壹步優化的鮮明特點。截至2004年底,轄區生產總值達到51.2億元(不含三峽、葛洲壩電廠、宜昌開發區),同比增長1.2%。全口徑財政收入51.9億元(不含三峽、葛洲壩電廠、宜昌開發區、市獨享六大行業稅收)。其中,地方壹般預算收入7445萬元。從壹、二、三產業結構看,第壹產業2700萬元,第二產業20.66億元,第三產業30.27億元,比例為0.53: 40.35: 59.12。

農業以優質柑橘園、板巖花卉苗圃、農家樂項目為主,觀光休閑農業發展迅速。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01元,同比增長5.6%。都市工業形成了以機械制造、精細化工、醫藥電子、服裝食品、建材等為支柱產業的都市工業體系。全區有大型工業企業19家,包括宜昌船用柴油機廠、宜昌造船廠等中國企業,2004年工業總產值3.92億元。全區引進了歐萊雅集團、香港三良公司、臺灣省三榮塑料等世界500強知名企業,培育了“小護士”護膚品、“李浩”包裝材料、“水晶”電子、永興自控等壹批名優產品,將引進企業與改制企業、閑置資源相結合,使壹批改制企業重獲生機。形成了常恒建材、輝騰水果、中南金輪服裝、西陵瓷磚建材、明珠路電腦科技等6個年營業額超億元的專業市場43種市場。形成了以宜昌國貿大廈等大型商場為支撐,特色街為骨幹,連鎖超市等新型業態快速發展的商貿流通業。轄區旅遊服務業發展迅速,賓館飯店林立,休閑娛樂密集,特色餐飲生意興隆。有桃花嶺賓館、葛洲壩賓館、清江賓館、周霞賓館、夷陵賓館、迎駕賓館等30多家星級賓館。有三峽國際旅行社、大三峽旅行社等80多家旅行社。有沙龍宴、紅星餐廳、重慶小天鵝水世界、七十二民俗餐廳等星級餐廳10余家。新零點迪廳、星空音樂廳、JJ演藝酒吧等30多家大中型文化娛樂公司。房地產開發活躍,樓宇經濟正在興起和蓬勃發展,三峽旅遊廣場、宜昌文化廣場等主題樓宇經濟正在建設中。律師、會計師、評估等壹大批現代服務業在市區聚集。

工業經濟概述

工業經濟是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發展與工業密切相關。黨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省委也提出了推進工業化的思想,市委甚至提出了工業強市的目標。作為中心城市,必須把工業強區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點,充分發揮工業的基礎作用,促進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西陵區的工業是由街道、學校、鄉鎮的小型集體企業組成,發展壯大起來的。建區以來,通過實施壹系列發展戰略,不斷加大工業投入,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深化企業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使區內工業有了壹定的基礎。“八五”期間,工業總產值大幅增長,快餐面、休閑服裝等產品享譽省內外,成為主要產品,產業支柱逐步形成。“九五”時期是我區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是工業經濟結構和產業構成合理完善的重要階段。在做大做強工業規模的基礎上,全區工業完成工業技術改造項目61個,完成投資6543.8+0.8億元,引進外資9億元,先後引進了鐘會壹恒、李浩、三榮、環亞等壹批優秀企業。其間,分兩批驗收了20家市直企業,擴大了產業規模,提升了產業整體運行質量。全區工業已初步具備日化、電子、服裝、食品等門類。

“十五”期間,西陵工業經濟著力調整產業結構,狠抓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促進民營工業二次創業和城市工業快速增長,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區域工業產業布局。隨著財稅體制改革,轄區內中央、省、市企業為區域經濟繁榮註入了新的活力,經濟形勢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勢頭,經濟總量不斷增加,“三心壹區”優勢得到鞏固和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市場繁榮活躍。西陵工業經濟已初步顯現出日化輕工、機械制造、建築安裝、食品、醫藥、電力電子、服裝等新型都市工業的雛形。轄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家。2005年上半年工業總產值1.89532億元,銷售收入54645萬元,利稅31.56億元。實施工業技術改造項目9個,投資8590萬元。

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西陵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思路是:以打造城市經濟龍頭為己任,以工業強區為目標,以促進西陵經濟跨越式發展為目標,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實施“打破分工,優勢互補, 整合結構,繁榮壹體”為主要內容,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企業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立足自身特色。 合理調整工業經濟布局,優化結構,加快“壹區多園”(西陵經濟開發區和幾個市區的都市工業園)建設,大力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關聯、多就業、無汙染的都市型工業,培育發展壹批重點工業企業和工業產品,擴大現有產業規模,不斷提高經濟運行速度和質量,努力使工業經濟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農業經濟概述

西陵區有9個農村村(壹個農場和壹所學校)和40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25公頃,柑橘園354公頃,林業用地1380公頃。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301元,比上年增加329元。轄區農村人口1.61.0000人,農村勞動力76萬人。

農業生產要按照穩定傳統產業(柑橘)、發展新興產業(花卉苗木)、大力促進第三產業(農產品加工銷售)發展的思路,全面發展。計劃2005年“兩建三改”(建沼氣池、建垃圾池、改廚房、改廁所、改圍擋)戶數達到200戶。柑橘生產通過無公害生產技術和優質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進壹步提高了水果的商品特性,鞏固了“窯灣蜜桔”的品牌形象。在蔬菜生產上,要抓住郊區優勢,大力發展快生菜、葉菜和時令鮮果,形成品種和時間優勢,大力開展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確保市場上的蔬菜無公害;花卉苗木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通過三峽花卉苗木市場的規劃建設,促進了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2004年,全區百萬元以上花卉生產企業6家,現已成為宜昌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花卉、盆景、苗木和觀賞植物生產基地。養殖業克服了禽流感帶來的負面影響,穩步發展,農業服務也推廣了很長時間。

商業和貿易概述

西陵區位於宜昌市中心,是宜昌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商業中心和旅遊服務功能區。對於城市商品市場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是宜昌各種生產要素聚集、整合、融合的先導區,是宜昌參與資源優化配置的中心舞臺。商貿流通不僅影響全市,還輻射渝東、鄂西。隨著宜昌省級副中心城市的確定和建設世界水電旅遊名城步伐的加快,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西陵區需要合理規劃布局商品市場建設,優化資源配置,進壹步完善市區商品市場體系,發揮全市商貿流通業的“龍頭”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發展規劃

十多年來,西陵區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有效發揮區位優勢,在商品市場體系建設和發展上邁出了三大步伐。第壹階段,九五之初,“三次產業興區”戰略的提出,使以農貿市場為主體、小商品綜合市場為補充的各類市場迅速發展,為搞活地方經濟發揮了巨大的橋梁作用;第二階段是九五中期,提出“區域經濟壹體化”戰略,大力支持區域內無隸屬關系的企業“退二進三”辦市場,壹批大型專業市場相繼建成,對盤活資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第三階段是第十個五年計劃的開始階段。立足現有市場,提出了“四個壹批”戰略,由註重外延擴張向註重內涵發展轉變,由“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對商品市場的調整升級發揮了巨大作用,從而使西陵區商品市場體系布局趨於合理,功能逐步完善,成為宜昌地區各類商品的聚集地、儲備地和輻射地。2004年,西陵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7.4億元,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2%,占城市社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7%。其主要商品市場業態體系的現狀可概括如下:

(壹)壹批綜合性商場落戶西陵,構成商業網點的重要支撐。目前在西陵經營的大型商場有9家(國茂、商城、九州、時代、格上、賽瑪特、東方、武工貿家電、鐘白倉庫),總經營面積1,665,438+0,000平方米,年營銷金額超過1億元。

(2)壹批重要市場相繼建立,鞏固了西陵的流通中心地位。西陵共有43個市場,總建設投資2.5億元。市場總占地面積70.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市場年交易額達到25.9億元。

(3)壹批商業特色街的出現,強化了西陵的購物功能。有九條特色街(電腦、精品服飾、音像制品、通訊終端、雜山、魚食、奇石、酒吧、裝飾建材),年營銷額9.4億元。

(四)多家連鎖便民超市進入社區,改善了西陵居民的購買條件。目前連鎖便民超市98家,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連,是商品流通中最具活力的經營方式,年營業額約6543.8+0.5億元。

西陵區商貿流通業未來發展目標是按照西陵“三心壹區”的功能定位,全面推進商品市場體系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優化整合市場資源,提高商貿流通業現代化水平。堅持“科學布局、創新業態、優化結構、提升檔”的思路,努力構建以解放路、夷陵廣場、東湖三大商圈為核心,以大型多功能商場為支撐,以特色商業街區為載體,以專業市場為骨幹,以倉儲超市為基礎,以社區便民連鎖店為補充的商貿流通體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業態。並積極規範和培育壹批人才、信息、技術、產權交易等高科技要素市場,大力推進區域性商貿中心建設,使該地區商貿流通經濟實力得到明顯提升。

2065438+2009年3月,西陵區被列入第壹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縣(湘鄂西地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