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俄灰色貿易每年大概有多少?

中俄灰色貿易每年大概有多少?

年貿易額(億美元)增長率(%)

1992 46.3 ―

1993 76.7 65.7

1994 50.8 -36.5

1995 54.6 7.6

1996 68.3 25.3

1997 61.2 -10.6

1998 54.8 -10.5

1999 57.2 40.4

2000 80.3 39.9

2001 106.7 33.3

2002 119.3 11.8

2003 157.6 32.1

2004 212.3 34.7

2005 291.0 37.1

2006 334 15

2007 481.6 44.3

2008 500

對中俄貿易潛力的壹對基本估計

2004年,中俄兩國領導人達成共識,到2010年,中俄貿易額要達到600-800億美元。按照目前中俄貿易規模,中俄貿易總額需要到2010年翻壹番才能實現600億美元的目標。如果以2005年為基數,未來四年中俄貿易年增長率在30%以上。毫無疑問,2008年中俄貿易額將達到600億美元,2009年將達到800億美元。問題是,隨著中俄貿易規模和基數的增加,未來年增長率還能保持在30%以上嗎?俄羅斯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潛力有多大?對俄羅斯支付能力的需求會繼續上升嗎?中國對俄羅斯的進出口是否有新的增長點?這些問題都關系到中俄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回答到2010中俄貿易額能否達到600億-800億美元的重要依據。

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200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中俄貿易確實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從1992到2001,中俄貿易突破10億美元大關用了10年;2001到2004年,中俄貿易三年突破200億美元大關。從2004年到2005年,中俄貿易額僅用了1年就逼近300億美元大關(見下表)。

我們必須看到,中俄貿易中還存在壹些不確定的因素,或者說不規則的因素,比如中國購買俄羅斯軍工產品和核電站項目的技術設備,並不是每年都會發生,也不是貿易持續增長的穩定因素。因此,中俄貿易能否持續增長、持續加速,主要取決於壹般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潛力。

(壹)俄羅斯的市場需求潛力仍然很大。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俄羅斯對以下產品的需求將繼續擴大。

1.機電產品。目前,俄羅斯現有的相當壹部分家用電器需要淘汰。據了解,超過壹半的彩電需要更新換代,冰箱、空調、小家電需求旺盛。在過去的10年間,俄羅斯能正常使用的收割機和拖拉機數量減少了近壹半,設備年報廢率達到6%~10%。迫切需要更新農業機械和農具,建立新的維修體系。俄羅斯木工機械加工設備落後,只能對木材進行初步加工,因此這類機械產品的需求潛力很大。

2.建築材料產品。隨著俄羅斯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建材需求呈現明顯上升趨勢。目前俄羅斯所需的保溫材料70%靠進口,包括門窗材料、水暖設備、屋面材料、膠合板、油漆、金屬瓦、天然瓦等。

3.紡織品和服裝。目前,俄羅斯每年的服裝和紡織品消費約為360億美元,包括服裝、鞋子、枕巾、浴巾、床上用品、棉布、絲綢等。俄羅斯紡織業設備陳舊,技術落後,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主要依靠進口。

4.家具。據俄羅斯專家預測,未來5年,俄羅斯對家具的需求將增長5-7倍。俄羅斯家具生產的最大障礙是設備陳舊,老化率達70%~80%,40%的設備使用時間超過20年。俄羅斯用於家具生產的中密度纖維板85%依賴進口,高品質的單板材料和油漆也主要依賴進口。中國家具出口俄羅斯的主要問題是設計風格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5.農產品。俄羅斯遠東地區農業生產能力逐年下降,農產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從歐洲運輸農產品的成本非常高。目前,僅遠東地區就有約80萬噸糧食、40萬噸蔬菜、40萬噸肉和肉制品、60萬噸牛奶和奶制品、40萬噸水果。俄羅斯遠東地區80%的蔬菜需求從黑龍江省進口,市場價格是國內同類產品的4~6倍。

(B)中國市場對壹些俄羅斯產品的需求具有可持續性和增長潛力。

從未來5~10年來看,中國市場對包括技術產品在內的許多俄羅斯產品的需求不僅具有可持續性的特點,而且具有可預測的增長潛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對能源產品的需求將呈現增長勢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的需求將大幅增加,能源進口規模將繼續擴大。以石油為例。中國2000年進口石油7027萬噸,2006年進口6026萬噸,2002年進口69465438萬噸,2003年進口965438萬噸,2004年進口65438萬噸。中國在石油進口方面采取多元化戰略,但從俄羅斯進口石油是這種多元化戰略的重點。在過去的六年裏,隨著從俄羅斯進口石油的不斷增加,我們將看到中俄石油貿易的廣闊前景。中國2000年進口俄羅斯石油1.4767萬噸,2006年1.766萬噸,2002年302.96萬噸,2003年525.48萬噸,2004年和2005年1.774萬噸。隨著中俄石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的鋪設以及電網的連接,中俄在該領域的貿易規模必將日益擴大。如果將油價上漲考慮在內,雙邊能源貿易總額將更加可觀。

2.中國對俄羅斯核工業技術和設備的需求仍然很大。根據中國的能源戰略,加快核能的開發和利用,建設更多的核電站已被列入中國的長期建設計劃。在這壹領域,俄羅斯有很大的優勢和出口能力,能夠出口到中國的技術設備有很強的競爭力。

3.中國對俄羅斯木材的需求是可持續的。目前中國40%的木材需要進口,俄羅斯完全有能力滿足中國的缺口。只是俄羅斯將木材視為戰略資源,所以在采伐和出口方面采取了限制性措施,限制了中俄之間的木材貿易。盡管如此,中國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的貿易額仍在逐年增加。2000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木材5931,000立方米,2006年8765,000立方米,2002年5438+0,480,840立方米,2003年1,436,700立方米。

中國對俄羅斯煤炭、礦產品、有色金屬、化工原料、化肥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中國的這種需求在很長壹段時間內不會減弱或消失。俄羅斯有這方面的供應能力,中國的需求規模和購買力都沒問題。

5.中國對俄羅斯大型電站設備和大型工程建設機械的需求也將保持相當的規模和較高的水平。未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仍將是政府和企業投資的熱點領域,俄羅斯在壹些大型工程機械出口方面可以大有作為。

6.中國在生物技術、材料技術、核工業技術、農業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等諸多領域對俄羅斯技術產品有著強烈的需求。我國雖然制定並實施了自主創新戰略,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技術的形成需要壹個過程,也是在模仿吸收的基礎上倡導創新。俄羅斯在上述技術領域具有獨特優勢。從俄羅斯整體技術水平來看,俄羅斯的1/4的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1/2處於世界壹流水平,2/3的技術水平與美國相當。因此,中俄技術貿易的潛力非常大。如果俄羅斯能夠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勢,真正把中國作為可靠的戰略夥伴,徹底擺脫冷戰時期的思維模式,中俄之間的技術貿易將會有廣闊的前景。

二,影響中俄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

(壹)對俄貿易尚未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

2005年,中朝邊境貿易總額達55.7億美元,同比增長32.7%。這只是海關的統計,實際的邊貿量比這個大得多。中俄貿易之所以能達到300多億美元的規模,除了邊境貿易,主要是壹些大項目和大宗貿易帶動的,比如軍品貿易、油氣貿易、電站建設配套產品等,而常規壹般商品貿易比重並不是很大。經過90年代的大浪淘沙,中國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個人、個體企業和大型國有貿易公司基本都退出了俄羅斯。因此,目前對俄貿易的兩個突出特點是:非規模化和非標準化。這種貿易形式正在向更高層次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難度加大。

(二)目前,中國與俄羅斯的商品貿易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

雖然中國在與這壹地區的貿易中最具地緣優勢,但畢竟人口有限,總共才600多萬,收入水平遠低於俄羅斯和歐洲,消費水平低,市場容量有限。中國的邊境省市可以成為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的市場,這是可以理解的,或者說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各國企業都要擠進這個地區做貿易,使得國際貿易競爭變成了國內企業競爭和地區競爭,各方的貿易利益都會降低。而且從對俄貿易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壹種短視和野心勃勃的表現。

(三)對俄貿易渠道狹窄已成為中俄貿易發展的瓶頸。

在中俄邊貿口岸中,綏芬河條件最好,貨運量最大,也是與俄羅斯和西伯利亞大鐵路直接相連的貿易口岸。然而,近年來,綏芬河的貨運量已經飽和。綏濱鐵路上,綏芬河-下城子95 km還是單線;綏芬河-格羅特科沃26公裏仍是壹組軌道。綏陽至東寧地方鐵路雖已建成,但尚未與俄方接軌。連接黑河和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大橋至今未建,連接牡丹江和綏芬河到俄羅斯港口、日本、韓國、北美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期待中的陸海聯運通道也未完全打通。目前,雖然國內通往綏芬河、黑河的道路有了很大改善,但通往其他口岸的道路仍然狀況不佳,大量進口商品無法快速運出。

(四)目前,“灰色清關”仍然盛行。雖然是兩廂情願,但最後吃虧的還是華商或企業。

中國的商品不時被沒收和罰款。對中國來說,“灰色清關”造成了在華人員競相壓價,幹擾了俄羅斯市場的整體發展,損害了俄羅斯企業和中國商品的形象,是中俄貿易的壹大隱患。從俄羅斯政府的角度來看,“灰色清關”造成國家稅收流失,幹擾正常貿易秩序,腐蝕國家工作人員,玷汙俄羅斯聲譽,甚至影響“入世”進程。

(5)近年來,俄羅斯限制木材、礦產等原材料出口,這些都是中國需要進口的商品。

要繼續擴大中俄貿易規模,必須加強中俄相互投資,特別是增加中國在資源開發和產品加工領域的投資,以投資促貿易,優化中俄貿易結構,提升中俄貿易檔次。但俄羅斯投資環境差,投資風險大。第壹,俄羅斯投資法律法規中有很多技術性要求,往往造成執法的隨意性。二是地方法律與聯邦法律不壹致,稅收等相關法律不穩定,經常有不遵守的法律,不能充分保護外國投資者的利益。第三,俄羅斯仍對外國投資設置壹系列限制,如限制油氣資源開發、禁止購買房地產、限制外國投資者參與國家采購和企業私有化競標等。四是行政壁壘,如對外資進入俄羅斯銀行體系設置條件,設定外資在俄羅斯企業中持股的最高比例(如天然氣企業的資本不能超過20%)。第五,俄羅斯與投資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完善,政府效率低下,官員腐敗,社會治安狀況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6)中俄貿易結構開始出現摩擦和糾紛。

近年來,在中俄貿易中,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主要是輕工產品和電子產品,基本都是制成品,而從俄羅斯進口的主要是石油、木材、礦產品和各種有色金屬,都是原材料或初級產品。目前,紡織產品約占中國對俄羅斯出口的50%,而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材料約占60%。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僅沒有抱怨,甚至產生了反感甚至警惕。它認為中國只是著眼於俄羅斯的戰略資源,並不想購買更多的俄羅斯機電產品,所以壹再要求中國進口更多的俄羅斯機電產品。我們可以理解俄方的心情、心態和訴求。但是壹定要理性客觀的解釋和說明。首先,中俄貿易總體上是平衡的,多數情況下是俄羅斯順差,與中美貿易的格局完全不同。這種貿易結構在中俄貿易中的出現絕不是人為的結果,而是由雙方的產業結構和雙邊貿易的互補性決定的。沒有這種互補性,中俄貿易是不可能的。其次,俄羅斯的機電產品大多以次充好,在質量和技術上比不上歐美產品,售後服務和零配件供應也不到位,中國的客戶很難接受,包括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大型核電站設備。它的設計理念是世界壹流的,但工藝質量往往是有問題的。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從歐美、日本等國進口機電產品的企業,大多是這些國家在中國投資辦廠的企業,而俄羅斯在華投資企業中這類企業很少,所以沒有這方面的需求。

三,中俄貿易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壹)加快運輸路線的改造和建設,開辟對俄貿易大通道。

近幾年要完成綏芬河港擴能改造、綏芬河-格羅特科夫線改造、綏芬河-牡丹江復線改造、東寧-烏蘇裏斯克地方鐵路建設。完成哈爾濱至綏芬河、哈爾濱至滿洲裏電氣化改造。加快黑河大橋和古洛河黑龍江大橋、洛北大橋、饒河大橋建設,完成牡丹江至綏芬河、牡丹江至海林、牡丹江至阿城段高速公路建設。

水路方面,盡快完成松花江大頂子山通航樞紐工程、黑龍江-哈巴羅夫斯克、同江-哈巴羅夫斯克航道布置、佳木斯-撫遠江海聯運線港口擴建工程。

(2)以邊境口岸市縣為後方,以俄羅斯遠東地區為基地,進軍俄羅斯腹地市場(俄羅斯歐洲部分)。

俄羅斯和歐洲部分市場消費水平高,支付能力強,市場潛力大,是我們擴大貿易規模、提升貿易水平的目標市場。最近,中國企業家聯合會正計劃與相關企業在莫斯科建立中國機電產品城。筆者認為,這是壹個向俄羅斯市場深入發展的好主意。為了進入和拓展俄羅斯的壹些歐洲市場,壹方面需要建立逐步延伸的貿易基地、倉儲系統和銷售網絡;另壹方面,要優化整合中國的貿易資源,組成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商業集團或財團,以最優質的商品、最合理的價格、最好的售後服務和最暢通的供貨渠道,在俄羅斯競爭歐洲的壹些市場。

(三)加快發展邊境地區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

近年來,黑龍江省沿邊市縣建立了對俄糧食出口基地、蔬菜出口基地和肉蛋奶出口基地。今後要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提高沿邊對俄出口基地的規模、質量和效益,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勢頭。

(四)以投資促貿易,實現對俄投資貿易壹體化。

如上所述,俄羅斯希望外國投資於許多產品的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以及資源開發和深加工。我們應該抓住機會,在俄羅斯建立能夠滿足俄羅斯市場需求的企業,生產在俄羅斯銷售的產品。這種形式將避免轉口貿易中的各種困難,並根據俄羅斯市場的變化和消費者的要求隨時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規格。在投資過程中,部分機械設備和原材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在俄羅斯加工的部分產品還可以返銷國內市場或銷往第三國市場,從而產生投資對貿易的帶動作用。筆者認為,在俄羅斯建立生產加工園區可以規避在俄投資的諸多風險,也更容易與俄羅斯政府相關部門溝通,使園區的管理更多由中方承擔,避免各種不確定性。

(E)南北企業攜手投資俄羅斯的項目。

近年來,南方企業對俄羅斯市場和投資越來越感興趣,但由於對俄羅斯市場和投資環境缺乏了解,與俄羅斯政府和商人打交道的經驗和教訓很少,因此謹慎而擔憂。而黑龍江省的企業在這些方面有優勢。如果能結合南方企業的資金優勢和管理優勢,共同投資俄羅斯的項目,應該是優勢互補,相互聯合,在俄羅斯會獲得更好的投資效益。當然,這種投資方式成功的關鍵在於項目的選擇和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和相互信任。

(六)借助俄羅斯企業的優勢,實行空殼經營的投資策略。

目前,俄羅斯許多大中型國有和私營企業經營效益差,技術和設備陳舊,產品不適應市場需求,但又缺乏改造升級資金。對於這類俄羅斯企業,中國有實力的企業可以改為采取空殼運作的投資策略。壹方面可以為新企業省去各種繁雜的手續,享受當地企業的各種相關待遇,充分利用俄羅斯企業與俄羅斯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打交道的有利條件;另壹方面,我們可以充分發揮中國在資金、應用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把企業做大做強。當然,這個中俄合資企業需要明確產權劃分,明確收益分配原則,解決俄方人員安置和債務責任,同時還要選擇未來發展項目,設計企業的管理機制。

(七)依托綏芬河的港口優勢,依托俄羅斯林業資源優勢,建立覆蓋東亞的木材交易中心。

目前綏芬河的龍江商聯集團正在籌備建立木材交易所,這個項目的想法很好。我們應該積極支持它把這個事情做大、做好,使之現代化、國際化。這個木材交易所應該按照國際標準設計,采用現代化的電子交易手段,不僅包括現貨交易,也包括期貨交易;不僅要吸引來自中國的客戶,還要吸引俄羅斯的賣家和客戶;不僅是綏芬河市場的木材,還有黑龍江省和俄羅斯的木材;它的買方客戶不局限於中國,而是面向東北亞乃至東南亞。俄羅斯的林業資源是這個交易市場的重要支撐。如果俄羅斯賣家和客戶能夠大量進入這壹市場,不僅可以節省中間環節的成本,還可以使木材價格更加透明公平,提高交易效率,節約交易成本。這種現實利益會推動俄羅斯相關利益集團,要求政府放寬木材出口和森林采伐的限制,以保證中國對俄羅斯木材進口的連續性和長期性。

(八)發展和規範邊境貿易,在綏芬河口岸率先建立“壹區跨兩國”的中俄自由貿易區。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和風風雨雨,中俄邊境貿易現在應該說是日益規範化和常態化。2006年上半年,中俄邊境貿易額為31.3億美元。邊境貿易已成為中俄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雙邊口岸經濟的發展和人員的就業不可或缺。2006年,俄羅斯對邊境貿易采取緊縮政策,自然人過境免稅攜帶的貨物從50公斤減少到35公斤,意在將邊境貿易“逼”向正規貿易,以增加聯邦政府稅收。但這損害了俄羅斯邊境地區的經濟利益,而俄羅斯邊境地區的政府非常支持邊境貿易,因為它體現了雙方的共同利益,具有強大的經濟活力。目前,上海世茂集團在綏芬河中國關區投資建立了貿易綜合體,擁有產品加工區、商品倉儲區和休閑娛樂區,中俄邊境地區有人工湖和兩家五星級酒店,關外的俄羅斯公路也是世茂集團修建的。這樣,原本位於邊境的互市貿易區開始發展成為中俄自由貿易區和“壹區跨兩國”的綜合貿易區。這不僅能擴大邊境貿易的規模,還能增強其後勁和吸引力。對此,俄羅斯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應給予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幫助,特別是與中國溝通,解決中俄政策協調問題,為企業和邊貿發展創造條件和環境。

現在,企業走在了前面,其戰略眼光和投資魄力令人欽佩,政府也應該勇於創新,克服困難,與企業壹起做好中俄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1]劉。根據中俄貿易現狀調整對俄出口戰略[J]。世界機電經貿信息,1997,(11)

[2]龔平。中俄貿易能否駛入快車道[J]。時代貿易,2006,(04)

[3]小智。俄羅斯市場風格[J]。中外制鞋業,2003,(01)

[4]劉寶榮。選舉後的中俄貿易前景[J].黑龍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1996,(06)

[5]孫宏亮。中俄貿易現狀及進壹步開拓俄羅斯市場的思考[J].黑河日報,1998,(01)

[6]隆國強。準確把握特殊性——關於進壹步開拓俄羅斯市場的戰略思考[J].國際貿易,2003,(02)

[7]迪傅生。對發展中俄貿易的幾點看法[J].東歐和中亞市場調查,1996,(08)

[8]陸健。開拓俄羅斯紡織服裝市場[J].紡織信息周刊,2005,(25)

[9]劉寶榮。中俄貿易何時再現[J]。國際貿易,1995,(08)

[10]吳承宇。抓住機遇加快新時期中俄貿易發展[J]。國際市場,2001,(07)

(1)馬拉特·特捷列爾夫《與俄羅斯做生意》,劉趙海秀譯。中國海關出版社2004。

年版。

(2)李傳勛:《俄羅斯遠東市場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3)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6年。

(4)王琦:《二戰後中蘇(中俄)關系的演變與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5)主編《中國傳統醫學:冷眼看向陽:百年啟示》(下冊),三聯書店,2000年。

(6)薛榮久主編:《世界貿易組織教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

(7)馮·:《制度變遷與對外關系——俄國自199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8)邵繼勇主編:《國際貿易概論》,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

(9)淩建洲、王勇主編的《鐵飯碗普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出版。

(10)樓方:透視俄羅斯經濟改革——從“休克療法”到“國家發展戰略”,I。

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11)俄羅斯Alfredko Hector:出賣蘇維埃帝國,由攻擊原因和鄒永久譯,新華出版。

出版社,2000。

(l2)鮑裏斯·葉利欽:午夜日記——葉利欽輪值。曹張譯。

林出版社2001版。

(13)當天:< & lt中國周邊市場> & gt中國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

(14)劉、王新立、金德友編輯:< & lt中俄經貿指南> & gt,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年

版本。

(15)趙:《世界貿易組織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由Battler Alex張建榮譯:21世紀:沒有俄國的世界。

人民出版社,2005年。

(17)泰爾特洛夫,馬拉編輯,陸博譯等。《與中國做生意》,海關出版社,2004年。

年版。

(18)庫欽斯,安德魯·c編輯,沈劍譯:俄羅斯崛起了嗎?新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