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南陽古城建於北魏,府衙設在金、元、明、清四朝。當初是土城。磚城建於洪武三年。城墻高12米,厚6米,李龍13,臺階108級。* *城垛65,438座,包括海晏、岱宗、福彩、陳展四門,以及各種衙門、寺廟。藕園,位於青州古城藕園街中段東側,原名“馮佳園”。原為恒王府東園,已有500多年歷史。後成為清代文華寺大學士馮普退休後的住處。馮氏家族是青州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壹個名門望族。從老祖宗馮玉開始,他世世代代為官清廉,詩文書籍代代相傳。
馮普,又名孔波、翟逸,青州人。順治三年中進士。歷任庶吉士編輯、弘文書院講師、吏部侍郎、刑部尚書、文華堂大學士。馮普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天性正直,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康熙帝稱他為“侍郎”,稱贊他“善解人意,勤勤懇懇”。生性忠厚的馮普敢於直言不諱,向皇帝提出了許多治國安民的方略,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
馮普在京時,得了元代的萬柳園,因園中遍植柳樹而得名。康熙二十壹年,74歲的馮普退休回家。馮普有京中萬柳園,我園的名字意為“獨壹無二”,故名“我園”。清朝的草稿上說這個園子是康熙皇帝賜的。據馮研究者考證,其實在做官之前就已買下此園。
北面與古樸寬敞的馮氏宗祠、錯落有致的梯田式馮宅相連,相映成趣。實際上是集豪宅、祠堂、園林於壹體的三位壹體古建築群。它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由於此園為橫王的東園,其布局和規模與宮中禦花園相似,尤其是園中假山,構思巧妙,手法高超。其意境和疊石風格、技巧與中南海瀛臺完全壹致。園林專家斷定,青州園是中國明代著名園藝師張南元的後裔張然的作品。
園中有四株明代桂花,三株迎春花,花香四百年不變。園內“福、壽、康、寧”四大奇石彌足珍貴。當時有“壹石壹銀”之說,園內甚至還有假山堆積,玲瓏別致,小橋流水,翠柏參天。青州博物館是全國唯壹的縣級壹級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余件,國家珍貴文物1000余件。其中,明代趙廟考卷集、東漢“夷人後裔”玉像、戰國玉像、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等不僅是鎮館之寶,在國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博物館分為十二個展廳,分別是:青州簡史展廳(兩個展廳:史前-1840、1840-1949)、陶瓷展廳、龍興寺佛像展廳、龍興寺佛像精品館、古代書畫藝術館、銅鏡展廳、石雕展廳。展覽堅持精品、專題的原則,突出青州特色,集科學性、藝術性、觀賞性於壹體,雅俗共賞。在古代,中國的華夏族是在黃河中下遊建立的,認為他們生活的地方在世界的中部,在中原,所以他們把國家稱為“中國”,把周邊地區稱為“四方”。古人用“九”指多數。據史書記載,大禹將“中國”分為“九州”,以示中原之遼闊。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中國之名為赤縣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為九州。”後來,人們用“九州”來指代中國。清代詩人龔自珍在《濟海雜詩》中也曾用“九州”來指稱中國,如“九州之怒依風雷,千軍萬馬悲”和民歌“月彎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九州”是中國古代中原地區九個行政區的名稱。“九州”這個名字不太壹樣。《愚公》中壹般采用“九州”之名,認為“九州”是指冀州、禹州、永州、揚州、兗州、徐州、涼州、青州、荊州。“青州風格”佛教藝術的真正形成和發展應該是在北朝。大量發現的佛教造像都屬於這壹時期,尤其是從南齊到北齊末期。在青州,龍興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福寺、興國寺等地發現了大量石雕和彩繪佛像。這些雕塑分為兩種形式:蓮花花瓣形背屏的高浮雕和圓形雕塑。
蓮瓣形背屏的雕像,顧名思義,往往以蓮瓣形背屏壹鋪三體的形式出現。三體中間的主像多為佛像,兩側各有壹尊威武的菩薩。後屏下部主像雕有舞動的雙龍,口中銜蓮花、荷葉、蓮苞,高舉兩脅侍奉菩薩。後屏上部中央多為單層邊塔。塔上的蓋碗很突出,剎把和環形輪都豎立在蓋碗上。在北魏後期的壹些雕像中,出現了手持日月的神靈。如果把這些構成後屏的元素分離出來,可以在中國其他地方的石窟或單體造像中找到。例如,單層土塔已出現在新疆、山西和河北的洞穴中。龍銜蓮花的造型也出現在河南出土的雕像上。但只有青州雕像能將這些元素以固定的形式結合起來。
後屏像所體現的“青州風格”流行於北魏後期至東魏,北齊後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東魏後期以來,逐漸出現了壹種不同於腰帶狀服飾的佛像,高啟國的發展尤為迅速。”我國著名考古學家、佛教考古先驅蘇白曾在《青州龍興寺地窖佛像的幾個問題——青州市與龍興寺三》壹文中指出,這種薄衣佛像反映了青州風格的另壹面。這種風格的佛,發髻微凸,雙目下垂,體態修長而有力,肩寬而平,胸微隆,腹微凸,腰細,衣輕而薄,貼身,很好地再現了“壹草出水”。菩薩的姿勢也是如此。這種“青州風”主要流行於北齊時期。王增,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孝生。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卒於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任陰狀元。
年輕時的王增很孤獨,但擅長寫作。曾寫過壹首詩:“不必管它,任它開百花。”他補充道:“生活不僅僅是溫飽問題。”西安鐘平(998-1003)以解題考、省考、宮考第壹名,成為科舉史上“三元”狀元。王是北宋第27屆狀元。科舉制度實行以來的1.300年間,只有1.7人與解三元聯合,王壹度占據壹席之地,值得青州人驕傲。中得頭獎後,王增判濟州為總監。不久,趙峰進京,要求學士學位,為的是寫書,無愧於歷史博物館。景德初(1004)得知聖旨,真宗建玉清趙穎宮,王增勸陳武諫。真宗命王判大理寺,遷翰林學士,知審朝廷,甚為敬重。
王增以右大夫為謀士了解政治後,被宰相王欽若排擠,於是做了尚書禮部侍郎,知道自己應該是富甲壹方,轉戰天雄軍後,又回來了解政治。真崩後,王增輔佐11歲的仁宗登基,堅持劉只能代表國民政府。當時,王是集賢書院的進士。王欽若病逝,王增在趙文博物館以大學士身份考取戶部侍郎兼部長,監督國史修改。余慶宮失火後,劉趁機將王增貶至青州,以示德軍對天雄軍的警覺。在此期間,人民享受他們的政治,畫他們的肖像,並誕生了神社。劉皇後死後,仁宗治國,任命王增為同中書官,判河南府。遊靜元年(1034),任唐使。二年拜右仆,任門下侍郎,兼集賢堂大學士,封護國公釋。後來因為不準呂夷簡獨斷專行,被革職,被左仆射死,又被壹個大學士判到了雲州資政堂。他61歲時去世。在禮中,石道。趙的父親為人誠實。他當縣官的時候,壹個列車員被冤獄了。趙茜發現了事實並為他報仇。獲釋後,列車員感謝趙茜的好意,堅持要把女兒送給趙茜做簸箕和掃帚妾。趙茜揮揮手說:“這位著名的女士來不了了。”指揮堅持要征得趙茜的同意,而趙茜反復說,“不,不。”話是不受強迫的。禮部侍郎官。
趙勤奮好學,是個不太負責的奇才。萬歷二十五年(1597),鄉試。次年,汀堆以其流暢的文筆和優美的文章奪得冠軍,時年25歲。在他的右傾策略中,壹方面指出過去的弊端,主張改革,同時又奉承皇帝,阿諛奉承隨處可見。萬歷皇帝看後非常欣賞,在卷首批了“第壹名”六個大字。
據報道,趙在申請之初就不走運。那年他參加縣考時,因為壹個考生被發現鞋子裏藏著皮帶,被考官強行脫下鞋襪,赤腳站在冰天雪地裏接受檢查。
趙登基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萬歷三十三年(1605),在考試中同為考官,考中的孫承宗成為著名的反清鬥士。萬歷四十年(1612),趙在江南中了鄉試,被任命為主考人,韋翰、姚希孟、周順昌等都成了後來的名臣。趙也因取士而被後人稱道。補酒席談官時,多有啟示。曾邀加皇帝殿號,遷等學士,禮部侍郎,晉禮部尚書。天啟三年(1623),趙因不滿魏忠賢掌權,辭職回國。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為民伐書。天啟六年(1626),因為劉忠穎的案子被削去官職,最後憤懣而死,享年53歲。
優雅美麗的趙談宮廷,更關註宮廷。崇禎初年,朝廷鏟除魏黨,趙官復原職,並追授賈太保親王爵位,按臣禮安葬。
著有《楊基》、《江西地圖》。
趙是的高官,但沒有正史。但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試狀元卷》保存完好,他的《狀元卷》是中國1300多年科舉制度中唯壹保存下來的原件。它的專輯、紙質封底和封面都是絲綢裝裱的。該卷長3.3米,寬38厘米,2460字,以亭體小字書寫。正文* * *八九折,每行六行,是典型的八股文。從65438年到0983年,他的第十三代孫子趙煥斌把它捐給了國家,讓我們今天有幸見證了它的“第壹卷”。這件珍貴的國家壹級文物保存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鐘(1554-1637),本名,明末大臣,宜都(今青州)鐘家莊人。自幼勤奮好學,1580(萬歷八年),進士兼。工業部部長的官員。
鐘26歲當上了華縣知府;這個縣素有“復戲”之稱。郁忠壹到,就開始處理積壓的工作,“決策如流水,三天就完了。”郁忠正在清理農田,整頓稅收。渭南有600多公頃農田經常被淹,稅也收了。郁忠親自到現場了解情況並報告,要求免稅和免萬分之七。當時全國都在勘測農田,地方官員多以土地增加作為自己的貢獻。華縣有65,438+000多公頃的土地,但鐘並不喜歡這樣邀功請賞,而是用多收的田賦來抵荒年所欠的稅款。兩江壹帶有玄機,牽扯很大,十年也下不了定論。兩江官員的請願正在處理中,庭審時觀眾被封鎖。他笑著拿起頭發,很快案子就結了,大家都服氣了。山東省宜都縣(今青州市)人,出生於1898。18歲畢業於齊魯大學,後轉燕京大學。宋培清的創業史可以說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縮影。
1921年,他從美國考察工商回到山東,立誌發展民族工業,走實業救國之路。1926年,宋培清派其弟宋赴美專攻毛紡織技術。為穩妥起見,宋培清選擇天津租界辦廠,原料、煤電供應充足,水陸交通便利,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成立股份有限公司,* * *集資23萬元,其中山東省政府主席韓福舉以兒子名義出資5萬元,20師師長孫以妻子名義出資5萬元,其余自籌。4月5日1932東亞毛紡織有限公司成立,宋培清任總經理,趙子珍、宋任經理助理。為了稱霸東亞,顯示自己在工業上的野心,宋培清決定進口設備,采用澳大利亞毛條紡出優質羊毛,從而實現了自己的實業救國理想。
九壹八事變後,中國民眾反日情緒高漲,各界人士抵制日貨。面對洋貨充斥中國市場的現狀,宋培清決心打造國內名牌,與洋貨競爭。經過反復研究,我決定用“到達羊”這個響亮的詞作為我產品的商標,寓意“到達異國”。時任工業部長的孔祥熙給予國產羊毛免稅待遇。宋培清在獲得免稅後,大力投入宣傳,制造輿論,使“抵羊”羊毛家喻戶曉,名揚全國,銷量大增。
1935年4月,宋培清在商戰中擊敗競爭對手,成立新廠。為了保險起見,他把廠址安排在了英租界,位於敦拜敦路(今雲南路),40畝地。1936新工廠全面竣工,設備齊全,機械先進,使“東亞”成為天津民族工業的佼佼者。
“東亞”的成功,離不開宋培清獨特的管理。他在完全繼承父親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吸收了歐美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創造了自己的既有封建因素又有資本主義特色的管理方法。1937七七事變後,“東亞”在夾縫中掙紮了八年,多次陷入困境。雖然最後挺過來了,但到了1948,“東亞”已經奄奄壹息了。
1949 65438+10月15,天津解放了。軍管會向“東亞”派出工作組,幫助“東亞”盡快恢復生產。天津解放後不久,劉少奇同誌在視察天津時,參觀了“東亞”公司,同宋培清談了話,鼓勵他發展生產。1950年,宋培清因為不了解黨的政策,沒有回香港,之後去了南美的阿根廷。1956因為貧窮抑郁死在了異國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