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起源
德國電影的制作與歐洲同步,但早期電影的發展壹直處於比較平淡的狀態。在政府主導下,電影在德國被普遍認為是不道德的低級娛樂。
“作者的電影”
1912年底,電影人開始拍攝文學作品改編的“作者電影”。這裏的“作者的電影”不是相對於50年代的導演而言的作者導演,而是指編劇寫的劇本。馬克斯·馬克於2003年拍攝的開創性作品1965438+The Other Man改編自著名劇作家保羅·林道的舞臺劇。雖然“作者電影”的出現逐漸擺脫了觀眾對電影是低俗文化的負面認知,但由於精英文化的存在,並沒有收獲多少票房。1914之後,這部與文學、戲劇有關的電影迅速沒落。
02後期無聲電影(1919-1929)
“壹戰”的影響
戰爭期間,政府認為外國電影反德,於1916頒布法令,禁止進口外國電影。反而刺激了德國本土電影的發展,使德國成為壹戰期間重要的電影國家之壹..
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20世紀20年代,世界電影史上出現了壹部重要的表現主義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德國作為壹戰戰敗國,政局動蕩,經濟蕭條,人民生活艱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面對殘酷的現實,許多藝術家創作了表達對現實不滿的電影,即德國表現主義電影。
主要特點:以恐怖、奇幻、犯罪為主要題材。
帶著強烈的打磨風格?—?展示戰爭的殘酷
戲劇表演
20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戰後危機結束,政治環境相對穩定。表現主義作為壹個流行的流派,逐漸走到了盡頭。然而,它在德國電影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國室內戲劇
室內戲劇電影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在德國的壹種電影,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室內戲劇電影推動了德國電影敘事方式和攝影技巧的革新。
主要特點:拍攝環境狹窄
?“三統壹”原則(地點、時間、情節嚴格限定)
?註意人物的心理刻畫。
?悲劇為主,避免誇張,嚴肅溫柔。
有聲電影前期(1929-1945)
戰後蕭條
20世紀30年代,進入了會說話的電影時期,全世界都陷入了經濟危機,德國電影也陷入了困境。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此時的電影創作者大多陷入了某種程度的逃避,大量的淺娛樂電影出現。戰後的逃避主義也導致了壹些美化德國歷史,刻畫德國在壹戰中英勇表現的電影,試圖重建民族自信。再加上政府的幹預,這個主題逐漸僵化,演變成壹種“電影壹律”。這種創造性的轉變預示著納粹電影的到來。
1933年,納崔占領德國。德國電影創作者受到法西施迫害,優秀電影被禁,導致大量電影創作者外流。在那崔政府的專制控制下,德國電影變得單調乏味,毫無生氣,前景黯淡。這時候喜劇和逃避現實的“問題片”占領了電影市場。
04二戰後的電影發展(1945-1989)
東西德冷戰格局的影響
1945,二戰結束形成東西德冷戰格局。東西德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的電影也開始向不同的方向發展,直到1989年柏林墻被推倒。
西德電影
大部分原創電影資源都集中在東德。所以前期在西德發展電影比較困難,電影創作主要以戰爭記憶為主。
65438年至0948年,西德進行貨幣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電影產業開始呈現出新的發展機遇。為了刺激電影發展,政府對電影導演進行財政支持,並於1951成立了聯邦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
這壹時期,西德的電影從戰後初期對戰爭沒有深刻表達的“廢墟電影”轉變為“本土電影”、戰爭電影、英雄史詩電影和喜劇電影。
20世紀50年代,西德電影發展迅速,但從內容上看,缺乏藝術性,大量電影改編自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戰爭電影雖然很多,但是充滿了逃避和感傷,沒有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內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觀眾的流失。
20世紀60年代,西德電影陷入危機。1962年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期間,以亞歷山大·克魯格為首的壹批青年導演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表示要與過去的電影劃清界限,打造“新德國電影”。德國新電影運動也是世界電影新浪潮的產物。這些年輕導演受到法國新浪潮、英國“自由電影”、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等電影運動的影響。新電影宣言是西德電影發展的壹個重要轉折點。“新德國電影”給德國帶來了新的創作生命。
20世紀70年代後,“新德國電影”進入繁榮期,成為德國電影史上繼表現主義之後的又壹個黃金時代。
新德國電影
在題材、敘事結構、風格上都有很大的創新。
註重對歷史和現實的關註和思考——做到理性思辨和現實形象,電
貼合電影的流行文化特征?電影審美與大眾欣賞的融合與統壹
德國新電影徹底打破了“德國是壹個沒有電影的國家”的諷刺,使德國電影在20世紀世界電影史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東德電影
戰後,東德擁有了前德國的大部分電影產業資源。在蘇聯的統治下,當時的東德只有壹家電影壟斷公司(德發公司),其他制片廠都是非法的。起初,德發公司制作的電影是關於歷史反思的,主要是關於對納粹的指責,但隨著國家政治的逐漸收緊,在1950年,電影被迫表達了對新國家的支持。電影的任務是教育觀眾,號召大家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在這樣的環境下,電影的創作受到限制。
60年代有壹些批判現實主義的代表性電影。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反映個人日常生活問題的電影。
1989年,柏林墻被推倒,德國統壹。德發公司開始私有化。
05到自主創作時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美國電影占領了歐洲電影市場。德國壹半以上的市場份額被美國控制,德國電影發展相對低迷。
20世紀90年代末,德國電影顯示出新的潛力。德國新生代導演逐漸成為德國電影的主要創作力量。他們的作品更具創造性和洞察力,同時,他們的作品包含了大量新技術的應用。
進入21世紀後,歷史題材成為創作的主旋律,如《再見列寧》、《帝國的毀滅》、《我的家在哪裏》、《竊聽風雲》、《伯納德行動》等。新世紀以來,德國電影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進入“復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