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鎮是基於生態原則和應用生態、社會和系統工程技術,實現可持續社會、經濟和自然發展以及有效利用材料、能源和信息的人類住區。生態城鎮應達到以下標準:(1)廣泛運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鎮,城鎮結構合理,功能協調。(2)保護和高效利用壹切自然和能源資源,實現工業結構合理的清潔生產。(3)采用可持續消費發展模式,物質和能源循環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5)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環境質量高。(6)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點。(7)居民身心健康,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道德。(8)建立完善的動態生態調控管理和決策系統。
二,峨山縣生態城鎮建設的條件
峨山彜族自治縣是雲南省玉溪市所轄的八個縣之壹。全縣範圍從東經101052 '到北緯102037 '到北緯24001 '不等。總面積1972方公理,位於玉溪市中部。該縣東與玉溪市紅塔區接壤,東南與通海縣、南與石屏縣、西南與新平縣、西北與雙柏縣隔河相望,北與易門縣、東北與晉寧縣接壤。縣城位於東南部,海拔1538米。距玉溪市政府駐地紅塔區25公理,距省會昆明110公理,213國道穿境而過。
2004年底,峨山縣總人口為654.38+0.5萬人,全縣居住著22個少數民族,其中彜族占52.6%,哈尼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65.438+0.2%,漢族占37.2%。它是少數民族自治的地理和經濟單位。
近年來,峨山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並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峨山縣生態城鎮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還存在壹些困難和問題。
(壹)實現生態城鎮建設的良好基礎條件
1,有很好的區位優勢。
峨山縣位於雲南省昆明市通往滇西南的交通要道上。羅琨公路貫穿東西,宜鄂公路連接南北。距昆玉鐵路終點站17公裏,素有“滇中咽喉”之稱。中國213國道改造升級,豫園高速建成通車。改善了峨山縣與外界溝通的條件。國道213不僅是重要的國內幹線公路,也是昆明至曼谷的重要國際陸路通道。隨著國內和東南亞旅遊市場的對接,峨山縣將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峨山縣境內的國際公路昆明-曼谷線可以大大提高峨山縣的對外聯系和戰略地位。
2.自然資源豐富。
(1)土地資源。峨山縣土地面積1.972平方公理,現有耕地281.4公頃,農業人口人均占有0.22公頃。全縣林地較多,其中有林地1558600畝,疏林地161300畝,灌木林地492000畝。
(2)生物資源。峨山是亞熱帶山區,環境復雜多樣,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氣溫呈現南、中、北亞熱帶和南溫帶四種氣候類型,使該地區生物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56%,植物種類1500多種,特別是大面積適宜種植梨、桃、蘋果等溫帶水果的土地,是滇西南溫帶水果的近期產區之壹。也有條件發展熱帶水果,適合種植香蕉、芒果、咖啡等熱帶水果和甘蔗等經濟作物。農作物方面,峨山縣是玉溪市的糧食主產區和烤煙主產區。
(3)礦產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煤、矽、銅、鉛、鋅、高嶺土、矽藻土、石灰石、花崗巖、大理石等。,質量好,賦存集中,便於開采。鐵礦石探明儲量近億噸,平均品位50%。煤炭儲量2945萬噸,其中無煙煤2395萬噸,褐煤550萬噸。矽礦儲量超過1億噸。
(4)水資源。峨山縣地處珠江和元江水系,水資源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衡。河流均為山區中小河流,蓄水能力較弱。全縣各類水面23461畝,其中河流14729畝,水庫大壩8732畝。此外,還有62個“龍潭”泉。
(5)旅遊資源。峨山縣* * *確定了32個旅遊資源:分為三個旅遊區,即金平、山後茶園和天子山溫泉旅遊區。金平山旅遊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山茶園旅遊區包括山茶園、“峨山人”遺址、化念水庫等景點。田字山溫泉旅遊區包括田字山溫泉、田字山寺、老瓦山果園、大魚洞等景點。
3.國民經濟有壹定基礎。經過50年的建設,峨山縣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據統計,2004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654.38+0.265.438+0.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達654.38+0.977億元,鄉鎮企業營業額達22.6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654.38+0.7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
(二)峨山縣生態城鎮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
1,生態城鎮建設資金與實際發展需求矛盾突出。我縣作為欠發達地區,城鎮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經濟總量小,財政支付能力弱,自籌資金能力弱。近年來,我縣通過市場化運作籌集了部分建設資金,但我縣正處於城市建設快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建設資金,特別是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此外,我縣城鎮建設主要停留在縣城中心鎮建設,而中心鎮村的水、電、路、通訊、衛生相對落後,促進了縣城、重點集鎮、中心村的協調發展。
2.全縣城鎮化水平較低,生態城鎮建設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前幾天我們縣的城鎮化水平是30%,與全市相對發達的縣相比,差距還是很巨大的。我縣8個鄉鎮分散,規模小,且各自位於相對獨立封閉的山區,不利於城鎮功能整合,規模擴張條件差。此外,該縣村莊分散、分布廣、規模小,嚴重阻礙了我縣城市建設的發展。除了經濟和自然因素外,還有思想、觀念、制度等方面制約我縣生態城鎮建設的因素。
3.生態城鎮建設專業技術人才相對短缺。由於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吸引人才的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我縣科研機構少,自己培養的人才相對較少,導致我縣城市建設的技術人才缺乏,與生態城鎮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更少。因此,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發展速度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4.生態城鎮的法規建設有待加強。我國生態城鎮建設還處於初級階段,缺乏壹套健全有效的生態法律法規、政策和管理辦法來保障生態城鎮建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峨山縣建設生態城鎮的措施
生態城鎮建設是壹個漸進有序的系統發展和功能完善的過程。峨山縣建設生態鎮,必須推動傳統農業經濟向資源型、知識型、網絡型高效可持續生態經濟轉變,以生態產業為主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城鄉和區域生態環境向綠色、凈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續生態系統演變,為社會經濟發展構築良好的生態基礎;推動城鄉居民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系統和諧的生態文化轉變,培養壹代有文化、有理想、高素質的生態社會建設者。
(壹)科學編制生態城鎮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領,科學的生態城鎮規劃是建設生態城鎮的前提和基礎。生態城鎮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編制生態城鎮規劃,首先要建立壹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構成的生態城鎮規劃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的指標要突出速度、結構、效益三個重點,建立符合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產業比例合理、資源利用高效、物流和信息流高效流動的生態經濟體系。主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比例、規模以上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大於500萬元的工業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的比例、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等。
社會發展指標要強調以人為本,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使城市載體的功能適應城市發展。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線系統(包括交通、供水、供電、供氣和供熱系統)完好率、消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汛抗旱、交通安全、工業事故(包括化學品泄漏)、反恐和公共安全、重大氣象災害等應急救援體系、燃氣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學率和恩格爾系數。
生態城鎮的環境發展指標要做到環境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發展並重,構建城鄉壹體的生態良性循環體系,不斷改善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汙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醫療廢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無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的明顯影響。註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鎮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鎮的經濟和生態功能,以及生態資源的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城市的壹切活動都按照生態城鎮的要求進行。同時,優先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精心設計生態城鎮。
在生態城鎮規劃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生態城鎮,真正實現城鎮的生態目標,體現不同城鎮獨特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貌和吸引力。其基礎設計包括三個方面:城市景觀設計、城市工業設計和城市居住區設計。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以建築、園林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種自然生態景觀組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築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規劃設計空間的天際線,尤其是主要街道沿線的建築景觀設計。同時,在做好高層和超高層建築景觀設計的同時,也要合理布局低層生態建築。園林設計的重點是做好沿河林帶、縣城公園、縣城廣場的景觀設計,將生態環境、縣城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理念、現代生活要求相融合,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果和觀賞性。各種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和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果和觀賞性。
都市產業應該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範效應的主導產業。在全面客觀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縣域乃至全國市場的要求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高起點、高標準、科學地設計城市產業。以生態示範工業園為基礎,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遊、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大力開發設計生態產品,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化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努力開展ISO14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綠色企業創建,建立企業環境行為和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並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公布。
要運用生態建築原理,科學規劃設計居住區,形成由生態建築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組成的居住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居住區的設計應堅持以下原則:壹是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城鎮的地理特征、水、氣、地質條件和遠期發展要求,選擇城鎮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二是節能、低耗、無汙染。即在建築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保原則,避免建築材料造成的光汙染、化學汙染和放射性汙染。要充分考慮建築的朝向和間距,以解決采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三是應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第四,通過增加居住區綠地,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將大大提高。居住區必須設置集中的公共綠地。居住區公共綠地必須大於人均1.5平方米。第五,增加居住區的文化體育設施。
(三)加強領導,強化管理,加快生態城鎮建設步伐。
1,加強組織領導,形成* * *管理的局面。要加強對生態城鎮建設的領導,加大規劃管理機構的人才建設和綜合投入,進壹步完善規劃、規劃研究和業務管理的工作機制,加大城市規劃審批制度的監督實施和規範化、法制化步伐,確保城市建設按規劃健康有序進行。
2.開展多方位宣傳,為生態城鎮建設營造良好氛圍。要圍繞峨山縣總體規劃和縣域生態城鎮建設規劃,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景觀生態城鎮建設宣傳,努力營造人人參與生態城鎮建設的良好外部氛圍。近年來,峨山以點線面宣傳相結合、固定宣傳與流動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多形式、多方向、多層次開展生態城鎮建設宣傳。在景點、公交車身、臨時圍欄刷寫標語,在街道、路口、大型建築物懸掛橫幅,制作燈箱廣告和固定標語牌,組織大型咨詢活動,在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進行專題宣傳,並逐步將宣傳工作擴大到鄉鎮。
3.多方籌集資金,推進生態鎮項目建設。壹是采取公司化運作模式,加大投融資力度。籌集資金,統壹實施縣城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人力資本、無形資產運營。第二,拓寬渠道,積極吸引民間資本投資城市建設。對於盈利性的準公共產品(如城市公交、供水等。),應以政府投資為主導,采取參股方式,積極引入民間資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資結構。三是加強規劃調控,搞好土地管理,通過土地管理籌集資金。四是城市道路、廣場冠名權、廣告經營權、公交出租車經營權等城市無形資產的市場化運作。五是篩選包裝項目,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支持。
4.落實責任,加強監管。壹方面,要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法規建設。特別是在城建項目實施中,要實行全過程監管,明確各項工作的責任處室、部門和責任人,確保各項工程及時有效實施。另壹方面,要探索各項工作的運行機制。在城市經營上,要探索市場化運作。城鎮主要街道、公共廁所、廣場等公共場所的保潔權和廣場綠地維護權向社會公開招標。政府重在管理和監督,從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到當裁判員。在城市容貌管理上,要建立零碎的責任制,把工作責任與經濟效益掛鉤,建立城市日常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
建設生態城鎮是壹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壹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在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的各個方面,科學全面地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城市建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峨山縣將繼續圍繞落實“生態立縣、綠色興縣”的戰略要求,以推進生態鎮建設為重點,以生態鎮工程為主線,以縣城區和各生態示範區村鎮為軸點,全面完成國家生態示範區達標目標,開創生態鎮建設新局面。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