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家庭教育的實踐與創新”。
9: 10,論壇開幕。首先,男女生讀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論》:“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的智慧是國家的智慧,少年的財富是國家的財富;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獨立則國家獨立;少年自由即民族自由,少年進步即民族進步;少年優於歐洲,國家優於歐洲,少年優於地球,國家優於地球。”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執行總裁陳向東在播放家庭教育宣傳片和介紹嘉賓後,代表論壇主辦方致辭。陳向東強調了家庭幸福,尤其是家庭成員中孩子的幸福對整個社會幸福指數提高的特殊意義,提出了如何在家庭中增加孩子幸福成長的正能量,父母與孩子如何相互理解的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閆英傑代表學術支持單位致辭。閆英傑指出,父母和家庭在壹個人的人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父母的常規孩子容易做好事,父母的民主孩子容易做好事。家庭是壹切教育的根源。為此,他提出四點建議:營造全社會重視家庭教育的氛圍;加強家庭教育研究,發揮理論引領作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員的系統化、正規化培訓;促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融合。
開幕式後,論壇重點做了三個專題報告。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做了題為“教育,從家庭開始”的主題演講。第壹,家庭是最容易出現教育失誤的。人的壹生經歷四個地方:子宮、家庭、課堂、職場。壹個人只要活著,只有家庭才是終身學習或終身教育永遠離不開的地方。因為人類童年的秘密至今沒有被成人社會發現,所以現在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錯誤。主要由家庭承擔的幼兒教育,絕不僅僅是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做準備。這個人生階段本身意義重大,是真正的人的形成過程,而家庭是真正的人誕生的搖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遠沒有被人們認識到,以至於家庭教育的道路上充斥著無照駕駛的事件,家庭教育實施者之間的矛盾讓孩子無所適從,這說明在教育的整體格局中,家庭是最容易出錯的。第二,家長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在壹個人壹生的發展成長中,父母的教育影響遠比老師重要。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父母是天生的老師,但也是最容易犯錯的。壹個根本的錯誤是,壹方面,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責任,而不是他們自己的責任,另壹方面,他們用錯誤的教育觀念影響孩子,如期待孩子成功的傾向,重智輕德,溺愛和溺愛,管教過於嚴厲甚至暴力,讓孩子好好學習不學習,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精神傷害。不要指望妳的孩子是壹個頂尖的學者或優等生。讓妳的孩子成為他自己。先教育孩子,享受教育的過程。在孩子的生活中播下善良和智慧的種子。不管妳的學習成績是不是頂尖,妳的孩子都會是壹個優秀的孩子,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壹定有壹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第三,讀書是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東西。既然教育始於家庭,那麽教育中最重要的閱讀也應該始於家庭。壹個民族的閱讀史,就是這個民族的精神發展史。就人的精神發展和心靈成長而言,最美的是閱讀,也就是熱愛閱讀的興趣和能力。父母要把人生最好的東西,給孩子最美好的童年。要做到這壹點,家長和孩子必須學會閱讀* * * *,才能用自己的積極進步影響孩子的人格成長,讓家庭在和孩子壹起閱讀* * *的過程中趨於快樂和諧。
《21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做了題為“學習型家庭——家庭教育的困境與斷裂”的主題演講。25年前,吳伯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不同專業的研究生。在學校聊得很好,畢業後就沒見過她了。這次見到她,我自然很興奮。我被這種興奮分散了註意力,卻忘記了來之前已經說過的要用心聽,盡力記錄的建議,以至於他的具體想法沒有說清楚,但是博凡哥的壹些觀點也引發了我的壹些感觸。比如“學習型家庭”的提法,靈感來源於彼得·聖吉的具有相同愛好的學習型組織,這在壹定程度上與我推動“論語進家庭,構建學習型家庭”文化咨詢服務的初衷不謀而合。在我看來,當《論語》走進家庭,中國文化就在家庭中生根發芽了。家長和孩子壹起閱讀《論語》,不斷領悟孔子“不學無術,使人生壹路走好”的人生學習精神,是構建學習型家庭和終身學習型人格的切實有效的途徑。再比如,博凡哥把壹個人壹生在家庭教育中最應該學的東西比作壹臺電腦的基本操作系統,而他未來在學校和社會中所學的只是應用軟件。再差的操作系統,再好的應用軟件,都跑不起來,類似於0-5歲的人會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人格基礎的教育科學觀。告別“川式教育”,倡導“粵式教育”,深刻而生動地說明了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孩子增加多少外在的知識和技能,而是開發孩子的天性和內在的潛能,讓孩子成為真正的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維的人。這是教育的內在真精神,也是國內外壹切真正教育的核心價值追求。博凡哥也提到,孩子之所以會背負太多父母的期望,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權利意識太強。在權利意識的支配下,不可能有真正的人類人格教育,他們只能培養出懦弱專制的奴隸人格。教育是壹種權利,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通常行使事務性權利和強制性權利,而性和愛的最重要的權利基本不行使或很少行使。父母和孩子人格平等不是壹句空話。只有在與子女溝通的過程中努力消解父母的權利意識,才有與子女的平等,家庭才能成為政治民主的搖籃和社會友愛和諧的縮影。教育的整個基礎是愛,尤其是家庭教育。很多父母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愛孩子,但是愛的方式往往會導致和孩子產生矛盾。正如壹位母親在家庭教育宣傳中所說,“我為孩子做了很多事,孩子卻感受不到愛。”博凡哥以奧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為例,說明真愛會誤會,但不會沖突。父母所說的愛情,大多是情欲、幻想或者功利的期待,而不是對他人需求和疾苦的敏感感知。不理解他人的痛苦和需求是麻木不仁。愛情也需要被愛的人的溝通和欣賞,否則也會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誤會。比如周星馳小時候,總是壹口把肉吃完,拿到桌子上甚至地上,讓媽媽很生氣。直到幾十年後,母子倆* * *壹起參加壹個電視節目,周星馳才告訴她,想讓媽媽吃點肉。所以有時候愛得深的時候不容易形成交流的場景。
(作者感言:教育之所以要從家庭開始,是因為沒有必要重復“家庭是人生的第壹個課堂,父母是第壹任老師”這種老生常談。更重要的是,認識到家庭是人壹生的生活場所和教育場所,父母是人壹生的生活學習的老師。朱永新非常深刻地指出了這壹點,意義重大。他提到,作為壹個男人,壹生有兩次成長的機會,壹次是成為父親的時候,壹次是失去父親的時候。說明他的論點是基於他獨特的人生經歷。朱永新論證了教育應從家庭開始的充分理由,揭示了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問題。換句話說,他深刻而獨特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研究課題。至於如何完成這壹課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長期堅持不懈的創造性努力才能奏效。至於對吳伯凡報告的評價和評論,上面的敘述已經占了很大比重。有人諷刺說,對吳伯凡報告的評論中所包含的創新思想應該是我們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北京市第十壹中學校長李希貴做了題為“讓孩子在體驗中健康成長”的主題演講。李希貴從臺灣省的學校非常重視文學教育這壹點出發,文學重在培養人的閱歷和感受力(孔子非常重視詩歌教學,就是這個原因),尤其是現實生活中的感受和體驗更為重要。女作家張曉風談到教女兒辨別左右。不管她怎麽說都沒用,直到有壹天她摔倒了,傷了左腿。他突然高興地說:“媽媽,現在我知道如何區分左右了。”所以,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當說教不起作用時,我們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孩子的感受和體驗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合作能力、談判能力和同理心,這些都屬於情商的範疇,很難通過說教來改變情商。(所謂情商,我的理解是對特定生活情境的感受、領悟和體驗能力。)十壹中的戲劇班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戲劇課,要求學生在班級選擇的劇目中扮演壹個自己選擇的角色(如果選擇這個角色的人多,就分成A角到N角),成為壹個坐的觀眾。剛開始的時候,很亂。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傲慢自大,每個人都像壹個叔叔。但是過了壹個學期,在期末公演之前,我們可以再看看他們。他們不僅組織性強,而且善於理解同伴的意圖,配合默契。大家都像孫子壹樣。這就是體驗式教育的效果。十壹中的體驗教育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 .從了解社會到體驗生活。教育不是給孩子增加壹些生活之外的知識和技能,而是發現和喚醒孩子內在的潛力、潛能和稟賦,從而實現自我,賦予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學校的壹切活動都著眼於學生當前的生活,服務於學生實際生活能力的提高。學校的校慶活動是以學生為主導的生活和活動學習課程,以學生為主導,以校長和教師為導向。學校裏有很多公司,咖啡店,小店,小餐館,都是學生獨立經營,財務和管理。就像社會上的正規公司壹樣,學校也成立了兩家投資開發銀行,鼓勵和幫助學生創業,行長通過競爭上崗。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在公民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屬於我們從自理到自理的體驗式教育。第二,從懇求到創設情境。教育只講空洞的愛情是不夠的。沒有校長、老師和學生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相互尊重和愛護,我們就不會培養出現代社會中人格獨立、思想自由的公民,而是壹些被動服從、缺乏創造勇氣和能力的溫順者。當壹名學生記者采訪校長時,李希貴告訴他們,作為壹名校長,他不僅要談論和關心小事,而且要紮紮實實地做小事。從現在開始,他將負責在學校的某個區域撿垃圾,學生們也會自覺地照著做。學校的環境衛生部門負責。學校的潑水節拉近了校長、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讓老師和學生真正有了平等朋友的感覺。第二天,學生見到老師和校長,沒有敬畏感,更多的是親切感。校長老師尊重學生並不難,但學生尊重的是妳拿著的架子。只有放下架子,在實際交流中與他們真正平等,學生才會對妳產生發自內心的喜愛和熱愛。第三,從集體主義到團隊精神。圍繞教育目標,學生進行了深刻的課程變革,將所有課程分為三類:分層課程(數學、科學和化學課程,每門課程分為五個級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愛好選擇不同的級別),分類課程(文學、歷史和外語等文科課程分為幾類,供學生自主選擇),綜合課程(音樂、藝術和戲劇課程)。這樣,沒有兩個學生是同壹個課程,各有壹個課程,原來的行政課取消了,老師從警隊退休了,手裏的行政權力沒了,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說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通過溝通說服學生才能達到目的。學生不再被動地隸屬於壹個班級群體,而是參與不同的學習團隊,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的公民意識。第四,從異性的神秘感到異性的正當友誼。異性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學校教育中必須積極對待的問題。如果學校不能為男女生創造壹個體面的、正常的交流平臺,異性之間的交流就會轉入地下,而壹旦轉入地下,肯定是不正常的,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十壹學校男女生正常的交流平臺是戲劇課。通過角色扮演劇課,消除了異性之間的神秘感,交流自然大方得體。最後,李希貴調侃道,每個貪官都有包養情婦和情人的問題。如果他們在中學開設戲劇課,為什麽不呢?
(作者感言:李希貴在山東時是我非常尊敬的教育家型教育行政領導人。從高密壹中的語文實驗室到十壹中的體驗式教育,在我看來,他內心的精神追求是壹脈相承的。教育不是死板、機械、毫無生氣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基於或著眼於實際生活過程的個人獨特的生活感悟和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僅讀書是學習、生活、做事、演戲、玩遊戲不可或缺的壹個方面,也是學習、教育的壹個方面。其實這和孔子的四大宗教有關,即文、行、忠、信。據說李校長讀書很好,還大力指導師生自主學習。我對閱讀的理解是,我們不僅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經常閱讀新書,而且至少要有壹本反復閱讀,終身受用的書。我們不僅要閱讀外國或西方最新的教育、哲學、文化等方面的思想理論著作,還要通過對壹部傳統經典的終身理解,將這些外來的思想文化因素與中國文化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紮根於個人文化生活的深處,生長出中國文化之樹。在我看來,《論語》是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應該終身掌握、理解和體驗的傳統經典。“寸步不離論語,活在與孔子的精神對話中”的文化行動,是中國文化、中國教育的希望和未來,是中國人在保證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前提下,形成創新的民族精神文化凝聚力結構的必由之路。學壹樣的中文,讀壹樣的論語,應該是中國人做中國人最醒目的文化標誌。正因為如此,我期待《論語進校園》能在中國的學校廣泛使用。另外,我聽到有與會者對李校長的講話贊不絕口,也有與會者認為李校長的講話沒有涉及家庭教育,似乎與會議有些跑題。我寧願認為家庭更需要體驗式教育,他的體驗式學校教育可以為家庭教育的體驗式教育提供很多啟示和借鑒,這就足夠了。)
上午最後壹次是於和楊瀾的家庭教育對話,由宋主持。楊瀾的風趣和於的幽默為論壇營造了良好的氛圍,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人們提供了許多深刻而獨特的家庭教育啟示。
下午的活動分為家校協作、精神陪伴、專業指導三個平行論壇。筆者忙不過來,沒能參加第壹分會場的論壇。在幾位演講嘉賓和對話嘉賓中,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嶽曉東發表了題為《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與心理關懷》的演講,值得關註。他的發言很專業,作者對心理咨詢師要“自信但不自戀,謙虛但不懦弱,頑強但不偏執,優秀但不炫耀”的說法印象深刻。
總的來說:論壇非常成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在民間,只有新東方有調動資源的能力,為中國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還是覺得很遺憾,論壇辦了五屆,沒有壹屆把中國教育始祖孔子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這不僅是壹個學生應該尊重老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孔子的文化生活中,在中國第壹部經典《論語》中,有著取之不盡的中國教育創新和中國文化創新的精神文化資源。如果妳把《論語》讀活了,讀透了,妳就會在中國和中國的教育內部找到生命之源的活水。可惜,關註中國文化和中國教育的人還遠遠沒有意識到這壹點。就家庭教育而言,孔子絕對可以說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鼻祖,中國也是世界上最註重家庭和家庭關系的民族。作為中國的家庭教育家,這份文化遺產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