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浦以西2公裏的黃河岸邊,古代還有另壹個險要的關口,名為蒲津關,它守衛著黃河上的壹個重要渡口——蒲津谷渡。
從地圖上很容易看出,蒲津關和蒲州城在歷史上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有壹條通衢大道,西可至長安,北可至幽燕。處於山東、河北進入關中的關鍵位置。它是保衛首都和確保三晉的關鍵,壹直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為了保證這條交通要道的暢通,早在春秋時期,這裏就修建了黃河上最早的浮橋——蒲津橋。
秦公子出征晉國時,就在這裏造船,把船連起來,形成壹座橋,過河。戰國時期,秦王趙翔為了統壹大業,曾兩次在此建橋。後來的皇帝如東魏的高歡、西魏的於、劉邦、鐘鼎的漢高祖、西征的、隋文王、唐太宗等。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這裏修建浮橋幫助他們渡河。
蒲津橋用了500多年的時間,鑄造了以鐵牛為主的地錨,更換了鐵索,直到袁不被燒。可以說鐵牛拋錨的產生對普金大橋的維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朝以前,普金橋已經從臨時浮橋發展成為用竹纜捆紮的固定浮橋。到了唐代,蒲州城與陜、鄭、邊、江、淮並稱為盛唐六大市,達到最鼎盛時期:唐開元十二年,河東郡升為四輔中的上輔。這樣壹來,早在隋朝就很繁忙的普津橋,作為唐朝與中原聯系的命脈,原有的竹纜浮橋已經不夠用了。
當時,地方官員請示唐批準,開始了大規模維修普金橋的改造工程。開元十二年起,工匠們在橋兩端築起石堤,在岸邊鑄造穩定堅固的地錨,由鐵牛、鐵人、鐵板、鐵山、鐵柱相互聯系,取代舊地錨,再將竹纜改為鐵繩,在鐵牛尾橫軸上拴上數百只木船。不久,壹座道路穩定可靠的新浮橋將橫跨黃河。
新橋建成後,政府還專門在東海岸附近修建了楊姓和李姓300多人的“鐵牛村”。他們種田不用交稅,吃的是皇糧,全職看守著鐵牛。蒲津橋還有壹座橋門,兩旁種著花草樹木,景色宜人,成為當時黃河上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壹。
據發掘蒲津橋遺址的專家介紹,僅東海岸的鐵牛重量就有20萬斤左右,這還不包括整個地錨和過江鐵索的重量。可見當年鐵的消耗量是巨大的,而當時全國鐵的年產量只有60萬斤。
據說唐代黃河岸高、河窄、水流深,鐵索直直地鋪在江面上。北方湍急的河水會把用鐵索連接的浮橋沖刷成壹條向南的自然彎曲的弧線,非常漂亮。
不用說,這個巨大的橋梁工程只有在盛唐時期才能實施和完成。第壹,唐玄宗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立下汗馬功勞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國富民強,史稱“開元之治”。二是當時國家鐵產量高,科技先進,文化繁榮。另外,蒲津橋的重建加固關系到唐朝的興衰。不僅是軍政文化和商賈貿易的需要,連連長安民吃的鹽,橋斷了也幫不上忙。
有“牛,坤勝水為土”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之說為了控制河水的泛濫,古人常把鐵牛臉鑄向河面,希望象征有看不見的山和山幫助人類擋住洪水。
掌握了是非和陰陽共存奧秘的古人,在鑄造鐵牛的同時,也模仿天上北鬥七星的布局鑄造了七星柱,於是天地鬼神皆可。令人驚嘆的是,就連這些七星鐵柱也具有系船樁的實用功能,與鐵牛、鐵山、鐵人融為壹體,成為捆綁浮橋的巨型地錨。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四件唐開元鐵牛,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造型上寫實與抽象相結合。雖然儀態各異,但都昂首挺胸,眼睛睜得大大的,耳朵豎著,腿躍躍欲試,像活靈活現的東西。
最不尋常的是,四頭鐵牛的外面各有壹頭鐵牛。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的神形服裝與眾不同。原來每個鐵人分別代表壹個民族,從體態到面部表情都生動地塑造了各自民族的特點,顯示了唐朝對中華民族友誼團結的重視。
主要用於軍事目的的浦津橋,經過大規模的重建,極大地促進了浦州城的社會發展。自唐朝以來,湧現了無數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歷史學家和科學家。
如陸侖、耿配次之,柳宗元是唐代八大著名散文家之壹,司空圖以詩開中國詩歌批評文體意境之先河,僅《詩選》就有八位來自周浦的著名詩人。宋代的王創鑒、王、馬元甲為丹青國手,明代的、孟世芳、為愛國大臣。元代劇作家王實甫根據蒲阪普救寺西廂的真實故事寫成了傳說中的《西廂記》。就連唐代絕代佳人楊玉環也誕生在黃河邊上。
因此,有壹首古老的歌謠唱道:
唐朝以前,蒲州城附近的黃河還在下切,寬度只有200步,河水只在山谷間流過。
後來由於上遊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泥沙逐年大量淤積,導致黃河河床不斷擡高,河速減緩,河道擺動。
明朝第四年,黃河在隆慶發生了嚴重的水災。河水在周浦地區暴漲泛濫,流向東西兩側,形成寬達40裏的黃河灘地。水退後,嚴重的泥沙淤積把原來的河床鏟平了,河水終於失去了克制,變成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流向了多變的災害河。
永濟民間至今仍在這裏廣為流傳。壹百年前黃河發生了神奇的變化。1902年的壹個傍晚,黃河幹流像往常壹樣流經蒲津關東,晉商從蒲州城渡過黃河停留在蒲津關,準備第二天乘車或徒步前往長安。與此同時,陜西的許多商人留在了蒲津關,打算明天過河去周浦等地。誰知第二天壹早起來,所有人都大吃壹驚。黃河幹流壹夜之間從蒲津悄然移至關東,經過關西,使得去山西的山西人又要過河了。陜西去山西的人,以前沒有過江,但不知不覺已經過江了。於是就留下了“過河不過河,過河不過河”的奇聞。
唐開元鐵牛被埋在黃河裏七八米,所以能躲過幾百年的天災人禍。
場地位於黃河灘地,地下水位高,滲水十分嚴重。在挖掘過程中,在現場周圍打了八口井,日夜不停地排水。至今仍有幾臺水泵定時抽水。
據說鐵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還鋥亮鋥亮的,在撞擊下鏗鏘作響。十幾年過去了,雖然蓋了鐵棚擋住了,有的也少了日曬雨淋,但也擋不住酸雨堿霧潮濕的侵蝕。極其珍貴的文物正在失去光澤的尷尬,真是始料未及!
既然如此,既然沒有能力保護,不如就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繼續安全地藏在地下留給後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