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安全教育不應該是鬥雞眼,比如“是……不是……”之類的陳詞濫調,“不是”“必須”之類的,更不是說教式的,正式的,嚴肅的,打罵的,收效甚微的,甚至適得其反的。而應該是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的壹次引人註目、引人註目、令人心動的教育。
第壹,用認知咨詢取代規則灌輸。
深度認知決定正確行為。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需要幫助他們獲得正確深入的認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道德觀。
1.充分分析,明辨事物。
有些同學爭強好勝,卻對什麽是“強”,什麽是勇敢有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不做別人敢做的事”就是勇敢,炫耀自己的強大。老師可以幫助學生明白,勇敢不是魯莽,欺負別人是不愛自己,損害形象的行為,不是所謂的堅強。
2.直觀形象,預測後果
小學生危險行為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對後果認識不足。小學生主要是形象思維,所以我們力求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危險行為後果的印象。
教育學生不要滑下樓梯的扶手,把可能的後果直接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妳可以展示摔倒的學生的照片,談論摔倒的例子,采訪摔倒的人等等。教育學生小心防火窗的玻璃。可以貼壹張手指被割破流血的漫畫圖,表情很痛苦。直觀的形象便於小學生理解和記憶,充分意識到後果有助於減少學生的危險行為。
3.加強教育,減少學生的僥幸心理。
壹般來說,學生的僥幸心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壹,我覺得小錯誤可以原諒,可以理解。這是安全意識薄弱的表現。二是隨大流,不把安全制度作為衡量對錯的標準,而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尤其是看到其他同學的不安全行為沒有受到懲罰,就會產生心理失衡,認為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最終導致事故發生。第三,高估自己,總想做別人不敢做的事。通過教育,讓學生明白無論什麽因素造成僥幸心理都是在拿安全開玩笑,幫助學生認識到僥幸心理的表現和危害。
第二:用行為引導代替冷眼監督。
1.把嚴格的制度變成有趣的安全提示。
制度有它的嚴肅性,白紙黑字的規定讓小學生很難接近。小學生更容易接受制度和規定是溫暖的、童趣的、色彩鮮艷的安全提示,從而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習慣。
提醒學生安全上下樓梯。妳可以在樓梯的開頭寫壹句標語:“妳知道上下樓梯最安全的方法嗎?”“往右走,壹步壹步看樓梯。”“我很脆弱,會傷害妳。不要離我太近。”讓系統變得有趣、可愛、活潑,讓小學生愛讀、愛記、愛做。
2.把靜態的圖文變成動態的安全演示。
動態的東西比靜態的更生動,更容易吸引小學生的註意力。把貼在墻上的海報、宣傳畫變成動態的行為示範,更有意義。在學校裏,可以輪流或者聘請示範班和學生,穿著特殊的服裝,在課間給大家做安全示範。真正用規範的行為影響行為,用文明的行為引導行為。同時也是對示範班和學生的壹種榮譽、提升和鼓勵。班級(教師)間安全文明示範班,班級(教師)間安全文明遊戲提升班,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3.把學校糾察變成安全保護的助手。
監督、糾察、批評、扣分是很多學校的主要管理手段。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孩子更願意接受鼓勵和表揚,孩子更需要安全助手。所以,我們不妨根據“準入門檻效應”,把糾察改成安全助理。首先友好地微笑問好,然後提醒學生這可能會導致什麽後果。從當事人自身安全的角度進行說服,讓當事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心服口服,主動配合。
4.把壓抑變成提供發泄的場所和方式。
小學生的不安全行為,應該勸而不是打壓。壹些學校和老師通過限制、壓制和囚禁來“保護”學生的安全。學生的情緒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旺盛的精力無處釋放。壹有機會就爆發,沖動行為出現,埋下了隱患。學校和老師要給小學生提供壹些安全的玩具和活動,讓他們發泄情緒,釋放能量,比如踢毽子、扔海綿球、摸高拍氣球等非對抗性的競技遊戲。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給孩子提供幾個安全的活動室,引導學生玩安全文明的遊戲。
第三:協調家庭教育指導。
家庭教育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掌握正確教育方法的家庭並不多,學校和老師有責任進行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家長可以從細節上培養孩子的安全習慣。安全無小事。小問題不解決,壞習慣如果放任不管,可能會演變成安全事故。糾正孩子的想法,消除安全隱患;以身作則,塑造謙遜;以身作則,起到良好的感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