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歷史沿革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歷史沿革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前身是1949年7月成立的武漢市財政經濟委員會,1954年市委將市財政經濟委員會劃分為市計劃委員會、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市財經委員會,並相繼建立紡織、交通運輸、建築材料、機電、輕工業等管理局,1959年3月設立市工業生產辦公室,作為市委、市人委領導工業生產的辦事機構,與市計委合署辦公。1960年3月在武漢市工業生產辦公室基礎上設立武漢市經濟委員會,文革期間被撤消,1980年6月恢復武漢市經濟委員會名稱,管理全市工業和交通運輸工作,內設16個處室。1990年6月成立了中***武漢市委工業工作委員會和中***武漢市工業紀律檢查委員會,經委主任兼工委書記,經委副主任均為工委委員,兩塊牌子,壹套班子,後中***武漢市委工業工作委員會於2001年8月撤消。1997年武漢市實行工業局改制,撤銷五個工業局,同時在經委內成立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輕工行業管理辦公室、機械行業管理辦公室、電子行業管理辦公室、工行業管理辦公室。

2001年,市經委經歷了壹次比較大的調整。劃入了產業政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企業改革、工業行業管理、電力行政管理、集體企事業管理、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環保產業和資源綜合利用等職能。劃出的職能有質量管理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發放等。部分職能發生轉變,如將對國有、直屬工業企業為主的調控管理轉變為對全社會、各種經濟成分工業企業的宏觀管理;企業利用自由資金和商貸建設項目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不再下達年度經濟運行調控計劃;企業自營進出口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不再審批全市性公司(企業集團),實行自動工商登記制度等。

2005年7月市經委再壹次進行了職能調整。市經委原有資源綜合利用和環保產業、技術中心認定、產業政策、機電產品進出口審批、市場流通等職能分別劃出到發改委、外經局、商業局等部門,市經濟委員會對外加掛市中小企業發展局牌子。將市鄉鎮企業管理局職能並入市經濟委員會,撤銷市鄉鎮企業管理局。同時在經委內將原來的五大行業協會改組為行業促進辦公室。

2009年7月28日市委市政府實施政府機構調整,組建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掛市中小企業發展局牌子。將市經濟委員會、市信息產業局的職責及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工業行業管理、技術進步改造等職責,整合劃入新組建的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將市機械工業促進辦公室、市紡織工業促進辦公室、市輕工工業促進辦公室、市化工工業促進辦公室、市物資工業促進辦公室並入新組建的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不再保留市經濟委員會、市機械工業促進辦公室、市紡織工業促進辦公室、市輕工工業促進辦公室、市化工工業促進辦公室、市物資工業促進辦公室。

從1980年至2009年間,市經信委內設機構經過了20次大的調整,現內設21個機關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