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東周列國誌》,如黑熊掰玉米,掰後篇而忘前篇。
讀不及壹半,暫時罷讀。
因為越讀越覺得書裏出現了兩個是非之地: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算得上是兩個古代史上最大的古戰場,無數古人在那裏用生命和智慧肉搏,因權力和地位開戰。把“智慧”和“勇敢”發揮到極致,將“狠毒”與“狡詐”運用至嫻熟。已到了“禮樂崩壞”的地步。
雖然知道隨後會有壹系列聖人躍然紙上發揮出他們的賢能挽救這種殘破局面,但長久面對這兩個刀光劍影的時代,心理上還是比較排斥。若再讀到聖人被追殺、遭冷遇的場景,更是萬難接受……
暫時罷讀,也是想讓心靈緩壹緩。
因為自感現在還沒有駕馭此書的定力。
(二)
書路道阻難行,暫且剖析壹下生活在古代社會的四種人:
古人也有智愚、善惡之分。
智者善,聖賢;智者惡,奸侫。
愚者善,棋子;愚者惡,禽畜。
聖賢少,治國齊家平天下,生可歷三朝以德昭世;死可流千古任人瞻仰。如道儒墨、關文嶽……
奸侫多,貪婪狠毒誣良善,生則塗炭生靈,死必遺臭萬年。此類人,如洪水惡獸毒蛇災瘟。
棋子、禽畜,皆為普通大眾。前者多,守法公民,雖無才德,但不敢越法池壹步,也算遵守社會秩序;後者少,人皮惡畜,雖不似奸侫般塗炭無數,行為卻令人發指,稍不如意便報復無辜……
古人的行為,已成往事,往事不可更改,只可引以為鑒,以正今人之儀。
故讀書啟智探道,須辨善惡良莠。善智當揚效,善道當蹈之;惡智必摒棄,惡道宜封之!
否則智必反行、道必遠之!
然而,自忖雖善卻愚,又無智善之人點撥,常覺昏瞆不已。
(三)
什麽是善?什麽是惡?
答:成者善,敗者惡!
成者若非善而得人心,何以成?敗者若非狠拗失人心,何以敗?
然善者亦多敗,因其智慧駕馭不了善良,以至盲善;惡者亦有成,不過以智巧掩惡罷了。但後者本性如狐尾,終會敗露!
但後者如檜,前者如飛。其勝敗應不在當世,而在身後的千古……
(四)
觀人評事,須持壹顆公道之心。
無公道之心,則易目瞆心迷,不辨良莠,不識善惡。
不可人雲亦雲,不可偏聽偏信,不可屈壹個好人,不可縱壹個惡人。
凡事須先明心正己,再以公正而論是非。
何為好人?未作惡者,作惡又回頭者,改惡從善者皆為好人。
何為惡人?常作惡者,作惡不悔改者,惡上加惡者皆為惡人。
是善是惡、孰智孰愚,史碑不及神明更明。
然信史碑者多,信神明者少。
何為神明?神明並非歷代人所塑造的各種神仙偶像,更非宗教所言“唯壹真神”!
神明遍地都是,即古往今來每壹個人自己的良知。
史書紙片也!碑銘石塊也!良知卻是每個人生而有之,死而不滅的數據,終會被未知存儲、破譯並解密。
(五)
人言其惡,眾人皆言其惡,其自己良知無惡無愧,便非惡人。
人言其善,眾人皆言其善,其自己良知有惡有愧,仍是惡人。
因此,人不可因人言惡而破罐子破摔,仍須堅持自己的善良,善良不為讓人知,只為滋養良知。
人亦不可因人言其善便以為自己可藏惡匿惡,仍我行我素,惡行縱然無人知,卻已耗盡良知。
(六)
善屬陽,惡屬陰。
善如鹿馬,惡似豺狼。
惡者無道,善疑、善誹、善毀滅;善者有道,能容、能忍、能體諒。
(七)
有惡方知善之可貴,有善方知惡之可惱。但二者少壹個,則另壹個也將不知其存在。此亦天道。
惡可不知善而增其惡,善不可不知惡以與惡抗衡。
因此,欲除惡,必先知惡;知惡,則惡可抑。
惡之所以為惡,因其不知善之可貴;善之所以從善,因其鄙惡之兇狠。
惡若知善之可貴,必棄惡從善;善若知惡之性狀,方能降惡。
除惡之法,化惡從善為上。若趕盡殺絕,則變善為惡了。
如此壹想,《東周列國誌》還是應該繼續讀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