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藏歷元旦是什麽人民最重要的節日

藏歷元旦是什麽人民最重要的節日

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並到寺院 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舉行法事,入夜,各家點燃酥油燈盞, 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鮮麗,雕 塑精巧,遠近馳名。四月十五日,相傳為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 的日子,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農民背著經卷轉 繞田間,稱旺果節,預祝當年豐收藏歷新年。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歷年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 是在夏秋季。據記載,公元前 100 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歷法,它根據 月亮的圓缺來推算日、月、年。幾百年過後,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 又能精確推算出冬至日歸時間,並以此作為壹年初始,形成了節日及各種 儀軌。公元 7 世紀,唐朝文成、金成兩位公主先後入藏成婚結盟,帶來內 地的歷法。此後,藏族古歷法與漢歷、印度歷法相結合,到元代時形成了 天幹、地支、五行合為壹體的獨特的歷法。大約十三世紀元代的薩迦王朝 時定為藏歷元月壹日為新歲起始,沿襲至今。 藏族節日繁多,其中最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義的要數藏歷新年。 藏歷新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壹年最大的節慶。從藏歷十二月中旬開始, 人們就準備過年吃、穿、用的節日用品。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湧入拉薩城, 購買各種年貨。此時是拉薩壹年中最為繁忙的季節。 藏民族過年是從藏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晚上,家家戶戶要團聚 在壹起吃“古突”(面團肉粥),以此辭舊迎新,求得太平康樂。壹家人 在歡聲笑語中吃完九道“古突”後, 舉著火把, 放起鞭炮, 呼喊著“出來”, 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給來年帶來好運。 藏歷除夕是個十分忙碌的日子。這天,除打掃房舍、個人衛生外,各 家都要在壹個叫“竹素琪瑪”的木鬥內裝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 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後把琪瑪、“卡賽”(油炸 果子)、青稞酒、羊頭、水果、茶葉、酥油、鹽巴等擺放在正堂藏櫃之上, 在大門前用糌粑或白粉畫上吉祥八圖,預祝新年五谷豐登、人畜兩旺。 藏歷初壹,是在淩晨時分吉祥的“折嘎”說唱中迎來的。藏族人大年 初壹會來壹個“搶水比賽”,每戶要出壹名青年人到河邊、井口或自來水 下“搶”頭道水。據藏族傳統,藏歷初壹誰搶到第壹桶水,就是“金水”, 第二桶水被稱為“銀水”,預示著吉祥、幸運,財源滾滾。當太陽升起時, 盛裝的人們按長幼次序已吃完幾道節日食品。那時,鄰居間就要挨戶端琪 瑪、敬青稞酒,高誦沿傳已久的“紮西德勒品松措”、“艾瑪帕卓貢康桑” 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辭。此後,全家會閉門歡聚。大年初 壹,許多信仰佛教的農牧民還到拉薩的大昭寺進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 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親訪友活動使大街小巷熱鬧起來,也成了人們展示 新年時裝的時刻,到處都是“洛薩(新年)紮西德勒!”的祝福聲。

大年初三的活動則以宗教、文體內容為主,轉經路上、房頂上彌漫著 濃濃的桑煙,年輕人在房頂和山頂上插五彩經幡,以祈福禳災,而廣大農 牧區還將舉行新馬馱鞍儀式、賽馬、拔河、投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藏歷新年的歡慶活動將壹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藏歷農家新年 由於在藏歷的元月,後藏(西藏主要的產糧區,指日喀則壹帶)農民 就要開始春耕,所以後藏壹帶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歷 12 月 1 日定為藏歷農家新年。 過藏歷農家年的習俗壹般只在西藏日喀則壹帶,其中包括西藏拉薩的 尼木縣,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藏歷每年的 1 月 1 日過新年的。 藏族節日本就繁多,而藏歷農家新年是後藏壹帶最為隆重、最具有民 族意義的節日。從藏歷 11 月中旬開始,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時吃、穿、用 的節日用品。 雖然真正的農家新年是藏歷 12 月 1 日, 但過節的喜慶活動則從藏歷 11 月 29 日就開始了。從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團聚開始,藏歷農家新年的 壹系列歡樂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藏歷農家新年的歡慶活動與西藏其他地 區過藏歷新年的活動基本相同,其歡樂活動將壹直持續到藏歷正月十五。

藏族今天的分布地區,除西藏外, 還有青海和甘南的大部分地區,雲南和川西的橫斷山區。藏 族這種雖地跨數省,但又相互連片的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藏族現 在分布的地區,基本是歷史上吐蕃強盛時期所占領的地區,以及以後被他們兼並、融合和同化的 壹些部落、民族的分布地區、這些部落和民族有:羌人的支系羊同人和白蘭人、黨項人、吐谷渾 人等。吐蕃強盛時還曾占領過河西今甘、青境內部分地區和安西四鎮(今新疆境內)等地,也同 化了在他們統治下的部分漢人和西域各族人民。 藏族分布的主體是青藏高原。這裏自然環境與其他地區差別太大,地勢高,氣候寒冷,交通 不便,土地貧瘠,不適於發展農耕業。因此在長期的發展中,很少有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遷入。 這使得藏民族***同體及其分布的地域壹直沒有太大變化, 得以完整的延續下來。 藏族是聚居在青 海境內的主要少數民族之壹。青海藏族有 106.92 萬多人,占全省總人口的 21%,大多數分布在 果洛、玉樹、海南、海北、黃南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主要從事牧業生產,其 余少量分布在海東地區各縣和西寧市的大通縣,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除玉樹地區的藏族外,全都 使用安多方言,大部分藏族信奉藏傳佛教。生活在牧業區的藏族,多居帳篷,以炒面為主食,樂 飲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農業區的藏族,多居廬室,以面食為主。和所有藏族壹樣,其性 格豪放,善於歌舞,每年生產之余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體育活動和“六月歌會”等文藝活動, 往往氣氛熱烈、熱鬧非凡。關於青海藏族的來源,壹般認為是以原居住在本地的羌人、鮮卑人, 同從西藏、西康等地遷徒而來的吐蕃人融合後形成的。解放前,青海藏族通稱為番族,其社會基 層組織是“封建部落”制,有玉樹 25 族、同仁 12 族、化隆上 10 族、環海 8 族、果洛 30 族、湟中 的申中 6 族、 大通的廣慧寺 5 族、 門源的仙米寺 6 族等。 明清年間, 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其統治, 實行所謂“以夷制夷”的千百戶統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原始部落制和封建的千百戶制度即 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