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圓桌派的男團:梁文道、馬家輝、許子東和馬未都。
從“與鄧永鏘的3p”到現在,它基本上保持不變。
很多人就是想看這些老男人壹直說啊說啊,很多集都看不厭。
但往往,大家很容易忽略圓桌派的女嘉賓。
說實話,《圓桌派》已經播完了第四季,女團員的陣容也差不多定了。
的“女友”江、賈慧的“妻子”周軼君和在線教育專家李玫瑾。
在圓桌派中,他們利用女性的知識深度、經驗廣度和細膩度談笑風生,他們很難融入這個用戶畫像偏向男性、75%以上的嘉賓都是男性的節目。
就年齡而言,他們三人可以組成三代人: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輕人。
姜感性,理性,簡約大方。
妳可以在她們身上看到這個時代女性越來越稀缺的特質:善於思考、勇敢敏銳。
姜是誰?
她出生於1989年,是“天才少女”和“美女作家”。
11歲時,她出版了《發展中》並首次亮相。《打開天窗》和《惡童正史》都是她的作品。
後來他考上了清華大學,壹畢業就當上了《新周刊》的副主編。
人生壹路順風,精彩不斷。
“我承認我從未經歷過滄桑”“故事的結局在壹開始就已經寫好了”。這些熟悉的流行語是她的書名。
但作為圓桌派的嘉賓,江還是被罵了不少。
她從未經歷過唐朝。
《圓桌派》已經完成了四季,而她剛滿30歲。
許多觀眾認為她缺乏經驗,淺薄到無法談論人生。
甚至攻擊她的外表,認為她很醜。
姜被譽為“美女作家”,這意味著在女作家的行列中,人們的長相確實不錯。
畢竟,她不是靠外表生活的。
節目播出到2019,觀眾對姜是又狠又愛。
沒有她,彈幕壹遍又壹遍地問:方舟為什麽不來?
當她在那裏時,彈幕上壹遍又壹遍地問:為什麽又邀請江呢?
悲傷的愛情!
《圓桌派》的女嘉賓很有功能性,補充了女性視角,增加了壹些女性觀眾。
江的坦率補充了的觀點。
只是嘉輝經常以“我認識的某某某”開頭,則以自己的故事開頭。
妳甚至可以在節目中找出戀愛中的姜。她多疑且缺乏安全感。她總是要和男朋友確認“妳到底愛不愛我?”。
向觀眾講述被男友甩的經歷,也大膽分享了想要復合的心態。
但不執著,很坦率。
愛與不愛都是壹種流動的狀態,妳必須說出來,我需要知道,沒有必要隱藏它,只要妳能說服她。
以及說服她的理由,比如“我們還是做朋友吧!”去做吧。
在《圓桌派》中,江不僅承擔了情感戲。
她還假設了年輕人的視角。年輕人的情感困惑、職業困惑和對家庭關系的無奈,都可以在方舟的幫助下得到詮釋和審視。
作為壹名專業作家,她的思維和她的知識儲備是她在這個節目中與這群50+知識分子聊天的背景。
周軼君早期的照片非常簡單。
這與她的職業生涯有關。
她學習阿拉伯語。大學畢業後,她進入新華社工作,成為壹名記者。
經歷戰火紛飛,拍攝駛來的坦克照片;穿梭於隨時有生命危險的街道,數次與爆炸擦肩而過;目睹慘死。
她是壹個瘦瘦的上海女孩。
在圓桌派中,她冷靜大方,熱情得體,賢妻良母的樣子有時會讓人忘記她的勇敢和不屈。
當然,多年來,在被馬家輝調戲後仍然害羞的小君君在節目中已經升級為“佳惠的妻子”。她害羞什麽的,這麽多年都坦然面對。
周軼君很少化妝,她壹出現就會被陶文稱贊為“君君越來越漂亮了”。
越來越漂亮了。
從顏值到氣質。
而她在“圓桌派”裏的談吐也是舒適溫暖的。
她可以從敏感細膩的角度談論大話題,但現在她更關註教育。
她拍了壹部名為《異國童年》的教育紀錄片,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辦法教育。
她說孩子是大人的祖先。
談到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她壹針見血地指出,那就是“隱忍“。
年輕時,作為壹個上海女孩,她堅持選擇北京的壹所大學,但她的父母隱忍了。
工作中,她堅持去最危險的地方,父母也隱忍了。
長大後,父母變得更像孩子,而孩子要學會的就是“忍”。
周軼君現在感覺更像是“蒲葦韌如絲”。
她的勇敢不再像年輕時那樣魯莽,而是更加成熟、頑強和不屈。
她扮演著中國婦女的角色,有老有少,有年幼孩子的母親,也有年邁父母的女兒。
因此,她探索家庭、教育和社會關系。
仍然匆匆忙忙地行走在世界各地,不吵不鬧,不知所措。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討論性別關系時上了幾次熱搜。
例如,女孩如何區分渣男?
她的觀點不是基於她自己的生活經歷,而是來自大量的案件事實。
這也和她的職業有關。
李玫瑾教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後任教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主要研究領域為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逐層分析和論證並尊重事實和邏輯的狀態是她專業的結果。
角度也很冷。
所以,有時候,如果我心情不好,天氣不好,我會害怕點擊李玫瑾教授參加的圓桌會議學校。
警惕教育的作用太強了。
例如,從壹個社會關註的重大案件開始,告誡女孩在談戀愛時不要擔心,因為社會上有很多優秀的人或合格的人,所以不要在談戀愛時在壹棵樹上吊死。
但是,妳認為李玫瑾教授只能上關於愛情的熱搜嗎?
不會吧。
她的教育話題也受到人們的追捧,上熱搜,並被許多家長敦促去參加節目。
只要妳在圓桌會議上,幾乎所有的彈幕都是“我為李玫瑾教授而來”。
孩子是父母的寫照。
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學會害怕。
“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要點到此為止。”
“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金子。十二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李玫瑾教授觀點的最大特點是令人信服。
很多人看《圓桌派》是為了消遣,看著妳和我聊天,聽著它。
但我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更為認真。
因為它們都來自於案件事實和經驗的總結。
社會總有例外,但大多數人的命運都逃不過總結經驗。
我想這就是為什麽李玫瑾教授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專業領域深,然後專業。
我認為這是李玫瑾教授獲得感的基礎。
在《圓桌派》中,她犀利睿智,幹練可信。
當然,她們三人之所以能在“圓桌派”中占有壹席之地,是因為侃侃除了具有普通女性的共同情感外,無壹例外都是優秀的人。
但這並非遙不可及。
她們的成就和性格都可以為女性提供學習的方向和模板。
社會浮躁,名利在每個人身上都轉瞬即逝。
這時,似乎圓桌派很少見了;圓桌派的女性更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