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劉俊海的代表性論文

劉俊海的代表性論文

1.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China: Then and Now”,Co-authored with Professor Cindy Schipan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Volume 2002,Number 1. LENGTH: 24908 words. 據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網(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03年9月13日的統計,該文是該網“亞洲法”論文中點擊率最高的十篇文章之壹。

2. “Chinese Business and the Internet: The Infrastructure for Trust”,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November,2002,35 Vand.J.Transnat'l L.1545. Co-authored with Prof. Timothy L. Fort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該文曾在美國商法學會2001年年會上榮獲最佳國際商法論文獎拉爾夫·邦奇獎。

3. “The Perspectives for Tax Law in Hong Kong after 1 July 1997”,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ax Law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oward the 21st Century”,held in Leiden,the Netherlands in July 1996 and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in 1997.

4. “Increasing role of the courts in China”,Law,Development &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Asia,2003.

5. “The Protection of Social Rights and the Coming Implementation of CESCR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The domestic obligation to impleme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held in Oslo,Norway,in November 1997.

6.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in China”,Working Paper Series of Norwegian Institute of Human Rights,the University of Oslo,1997.

7.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of Directors and Managers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four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 Pacific Economic Law Forum,held in Hong Kong in December 1998.

8. “Legal reforms in China”,Governance,Decentralization and Reform in China,,India and Russia,Jean-Jacques Dethier (ed.)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pp. 373 – 405. ZEF-Discussion Papers on Development Policy No. 13,Center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 (ZEF),Bonn,September 1999. See,It wa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Governance on China,India and Russia”,3-4 May 1999,hosted by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Development,Bonn University.

9. “Overview of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China”,presented at the “Roundtable Meeting on Law,Development and Socio-Economic Change in Asia (II),held in Bangkok,Thailand,19-20 November,2001.

10. 《推行廠務公開制度,增強企業競爭力》,《理論前沿》, 2009年第5期;

11. 《食品安全監管的制度創新》,《法學論壇》,2009年第3期;

12. 《3·15應成為企業對消費者的感恩節——論公司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13. 《壹項塑造法官公信力的誠信工程》,《人民法院報》,2009年2月3日,第4版;

14. 《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資本市場法治:以上市公司監管立法為中心》,《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15. 《弘揚股東民主理念,激活股東大會制度》,《董事會》,2008年第10期;

16. 《制定國有資產法的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17. 《論股權平等原則》,《法學雜誌》,2008年第3期;

18. 《改革開放30年來公司立法的回顧與前瞻》,《法學論壇》,2008年第3期;

19.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打造法治工商新品牌》,《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20. 《論抽逃出資股東的民事責任》,《法學雜誌》,2008年第1期;

21. 《新公司法框架下的公司承包經營問題研究》,《當代法學》,2008年第1期;

22. 《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法學家》,2007年第6期;

23. 《中國對壹人公司的法律規制》,《國際商事法務》(日本),2007年第9期;

24. 《優化事務所內部治理,實現做大做強》,《中國註冊會計師》,2007年第6期;

25. 《法律應該向弱者適度傾斜》,《民主與法制》,2007年第5期;

26. 《關於公司社會責任的若幹問題》,《理論前沿》(中央黨校),2007年第22期;

27. 《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在中國的解釋與運用》,《中國法律》(香港),2007年第8期;

28. 《壹本不平的平話——評<行業協會商會平話> 》,《中國商貿》,2007年第6期;

29. 《優化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法治環境》,《資本市場》,2007年第11期;

30. 《法學研究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法學論壇》,2007年第2期;

31. 《價格同盟:行業協會的社會責任亟待強化》,《人民法院報》,2007年10月16日;

32. 《法律應該向弱者適度傾斜》,《民主與法制》,2007年第5期;

33. 《新公司法中揭開公司面紗制度的解釋難點探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34.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學論壇》,2006年第6期;

35. 《新公司法解讀》,《北大商業評論》,2006年第7期;

36. 《新公司法實施中的爭點》,《光明日報》(2006年12月26日)第九版整版刊登;

37. 《構建和諧社會與法理念的更新——兼論和諧社會與社會法的完善》,《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5期;

38. 《評<;公司集團基本法律問題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

39. 《從公***服務視角看行政機關的六種服務》,《工商行政管理》,2006年14期;

40. 《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及其對仲裁實踐的影響》,《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41. 《妥善解決股權分置改革中涉及外資股東的難點法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內參》,2005年第27期。該文被黃菊副總理批閱,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信息壹等獎;

42. 《證券法律的制度創新》,《中國金融》,2005年第22期;

43. 《誠信株連的啟示》,《新財經》,2005年第11期;

44. 《股改的法律依據何在》,《新財經》,2005年第9期;

45. 《公司社會責任與和諧消費環境的營造》,《法治論叢》,2005年第4期;

46. 《建議盡快糾正對〈聯合國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中“民事權利”的不準確譯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信息專報》1997年第63期。該文被錢其琛副總理批閱,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省部級)優秀信息獎。

47. 《關於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律的建議》,《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專供信息(國辦)》,2004年第21期。該文被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優秀決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二等獎;

48. 《金融危機的法律防範》,《中國法學》,1999年第2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1999年第6期;

49.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法律思考》,《中國法學》,2000年第1期;

50.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公司法的修改前瞻》,《中國法學》,2002年第6期;後載入《商法論文選萃》,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

51. 《論證券市場法律責任的立法和執法協調》,《現代法學》,2003年第1期。該文在2004年7月榮獲重慶市新聞出版局、重慶市期刊協會頒發的優秀論文獎;被收入《中國商法學精萃 2004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2. 《關於企業和企業家的維權立法問題》,《當代經濟》,2004年第4期;

53. 《論股東累積投票權》,《環球法律評論》,2003年第1期;

54. 《完善國內仲裁司法監督問題的法學思考》,《北京仲裁》,2004年第1期;

55. 《論新公司法的現代化》,《環球法律評論》2004年冬季號;

56. 《中國公司法移植獨立董事制度的思考》,《政法論壇》,2003年第3期;

57. 《壹人公司制度難點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6期;

58. 《創新裁判思維,維護金融債權》,《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辦),2006年第1期;

59.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中的法律問題研究》,《人民司法》(最高人民法院主辦),2005年第3期;

60. 《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月旦財經法學》(中國臺灣地區),2006年第3期;

61. 《公司法的修改與解釋:以司法權的適度幹預為中心》,《法律適用》,2005年第3期。該文獲最高人民法院《法律適用》“珠海杯”征文二等獎;

62. 《論政府與人民的法律角色定位》,《法學評論》,1996年第1期;後載於《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劉海年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

63. 《淺議法人財產權》,《經濟研究參考》,1996/ZJ;

64. 《論股東的表決權》,《法律科學》,1995年第6期;

65. 《論不公正的新股發行與股東權的保護》,《河北法學》,1995年第6期;

66. 《公司法修改應著力創新》,《法學》(華東政法學院),2004第7期;

67. 《中國應盡快制定國有資產保護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2006年第20期;

68. 《完善證券法,鼓勵投資信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內參》,2005年第28期;

69. 《強化公司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9月27日第3版;

70. 《創新法律制度,構建和諧社會》,《群言》,2005年第11期;

71. 《論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民商法官的裁判思維》,《山東審判》,2005年第3期;

72. 《建立社會公眾股股東單獨表決制度的有關問題》,《中國金融》,2004年第23期;

73. 《公司社會責任與和諧消費環境的構建》,《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05年第4期;

74. 《修改公司法,放寬公司的擔保能力》,《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75.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人和企業產權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3年第164號;

76. 《傾力打造非公有制企業健康發展的法律環境》,提交2003年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專題研討會,收入《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制環境》,中國工人出版社,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辦公室編,2004年2月第1版;

77. 《加強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法律保護》,《群言》,2003年第7期;

78. 《上市公司分立與小股東權益保護》,《證券法律評論》2003年卷;

79. 《規制政府采購人變相指定供應商的法律思考》,《中國政府采購》,2003年第6期;

80. 《政府采購法重視對供應商權益的保護》,《中國政府采購》,2002年第6期;

81. 《論完善證券法律責任的協調實施機制》,《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2003年第4期;

82. 《論獨立董事制度的幾個相關法律問題》,《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83. 《整頓和規範市經濟秩序的法律思考》,《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第7期;

84. 《營造放心消費環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質量萬裏行》,2003年第3期;

85. 《電子商務主體及準入監管研究》,1.5萬字,載入《市場監管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工商出版社,2003年7月版;

86.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的若幹思考》,《法學論壇》,2002年第6期;

87. 《政府采購法重視對供應商權益的保護》,《中國政府采購》,2002年第6期;

88.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權轉讓若幹問題研究》,《中國民商審判》,2003年第1卷;

89. 《修改公司法的指導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2年12月1日;

90. 《投資基金立法若幹爭議問題研究》,《中國證券報》2002年3月29日第12版,中國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2年第6期轉載;

91. 《市場化成熟度標桿——中國投資基金立法若幹爭議問題研究》,《國際貿易》,2001年第9期;

92. 《民主管理公司——歐盟職工參加公司機關制度的立法過程》,《國際貿易》,2001年第7期;

93. 《論投資基金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法學雜誌》,1999年第1期;

94. 《中華人民***和國投資基金法學者建議稿》,《民商法論叢》第14卷,2000年;

95.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中亟待解決的四個法律問題》,《法學》(滬),1996年第3期;

96. 《論股東的代表訴訟提起權》,《商事法論集》,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97. 《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建立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壹項重要內容》,《商事法論集》,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98. 《商法學研究述評》,《法學研究》,1997年第1期;

99. 《政府幹預市場經濟必須走向法治化》,《特區理論與實踐》,1999年第2期;並在《改革內參》第9期、第10期、第11期和第12期全文刊登;後載入《面向21世紀的思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20周年回顧與前瞻.》,王洛林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依法治國與廉政建設》,劉海年等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年;

100. 《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企業改革與管理》,1999年第3期;

101. 《加入WTO後,政府幹預市場經濟走向法治化勢在必行》,《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1年第12期;

102. 《論社會權的保護及<;經社文公約>;在中國的未來實施》,《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研究》,劉海年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

103. 《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的法律分析與思考》,《國有企業改革法律報告》,第1卷, 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04. 《公司法修改中的重大問題》,《民商法前沿論壇》,第3輯,:王利明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105. 《加強公司法解釋學研究,積極審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商事審判研究》,2004年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106. 《依法推進費改稅》,《經濟與法》,1999年第3期;

107. 《職工參與公司機關制度的比較研究》,《商事法論集》第3卷.,王保樹主編,法律出版社,1999年;

108. 《論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權的保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文萃》(1993~1995),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09. 《股東權法律保護的理論和實踐》,《法學》,1995年第8期;

110. 《關於加強鄉鎮企業法律機制的研究》,《法學雜誌》,1992年第1期;

111. 《這樣的“聯手”有違法律》,《民主與法制》卷首,1999年第10期;

112. 《中國應允許設立壹人公司》,《民主與法制》卷首,1999年第14期;

113. 《國際慣例≠真理》,《新華文摘》,2002年第9期;

114. 《股民狀告證券商侵權案件的法律啟示》,《國際商報》, 1999年7月26日第7版;並被法律之星網站1999年8月11日法制論壇轉載;

115. 《挑戰股東利益最大化——美國近年非股東利害關系人立法研究》,《國際貿易》,2002年第7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1998年第10期;

116. 《資本與知本最佳組合:建立有限合夥制度解析》,《國際貿易》,2002年第2期;

117. 《中國公司法的特點》,《法學雜誌》,1994年第2期;

118. 《股東權模式的內涵與功能》,《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1994年第2期;

119. 《有關中國公司立法的若幹建議》,《中國證券評估雜誌》,1993年第6期;

120. 《轉換國有大企業經營機制的重要途徑》,《法學雜誌》,1993年第2期;

121. 《股東權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法學》(上海),1995年第8期;

122. 《國有企業改建為國有獨資公司探討》,《法制日報》,1996年4月25日理論版,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學、勞動法學》,1996年第4期;

123. 《入世後中國經濟立法的完善》,《經濟時刊》,2000年第1期;

124. 《政府采購立法若幹原則研究》,《中國政府采購》,2001年第4期;

125. 《論商事打假行為》,《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4期。該文於2001年3月榮獲國家工商局、中國工商管理學會和中國消費者協會主辦的“12315”面向21世紀消費者權益保護征文壹等獎;

126. 《塑造科學消費的良好法治與倫理環境——談商家、政府職能部門及社會團體、中介機構在推動科學消費方面的作用》,《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11期;

127. 《建議盡快糾正對〈聯合國民事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中“民事權利”的不準確譯法》,《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信息專報》,1997年7月30日,第63期。1998年2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信息獎;

128. 《中國簽署〈國際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約〉應當註意的若幹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信息專報》,1997年10月12日,第83期;

129. 《“兩權”分離理論失敗,立法應取權利本位》,《內參情況》,中國青年報社編,1994年1月8日;

130. 《股份制與合作制不能“捏”在壹起》,《內參情況》,中國青年報社編,1994年6月8日;

131. 《政府幹預市場經濟應限制在五個法律層次》,《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領導參閱》,1998年第22期;

132. 《人權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A·艾德著),譯文,2萬字,《外國法譯評》,1997年第4期;

133. 《加強農村社會穩定的若幹法律對策》,《法學雜誌》,1998年第4期;

134. 《走向成熟的中國市場經濟法制建設》,《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6年第2期;

135. 《中國公司法確認股東累積投票權的理論探討》,《江海學刊》,1996年第3期;

136. 《消費者疑假買假勝訴,經營者知假賣假敗訴》,《內蒙古質量技術監督》,1996年第6期;

137. 《論股東權保護的淵源》,《法學雜誌》,1996年第2期;

138. 《中國公司法的特點》,《法學雜誌》,1994年第2期;

139. 《轉換國有大企業經營機制的重要途徑》,《法學雜誌》,1993年第2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1993年第4期;

140. 《論中國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確認和行使》,《政法論壇》,1991年第1期;

141. 《論中國經濟法的目標模式》,《江海學刊》,1988年第4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經濟法》,1988年第5期;

142. 《論企業兼並立法的幾個基本問題》,《經濟與法》,1988年第10期;

143. 《建議盡快制定私人企業法》,《經濟與法律》,1987年第8期;

144. 《有效維權重在加大違法成本》(專訪),《人民日報》,2005年3月17日第5版;

145. 《理順工商關系,保護消費者權益》(專訪),《人民日報》,2003年11月3日;

146. 《完善信用立法,夯實誠信根基》,《人民日報》,2003年6月17日;

147. 《正當競爭應鼓勵》(專訪),《人民日報》,2002年7月15日;

148. 《醫患糾紛解決機制的公開化與公正化》,《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