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壹個小同事有兩個女嬰,說婆婆希望她再要壹個寶寶的時候,答應在妳家附近買套房子,在沒有妳的情況下幫忙帶孩子。同事見不用多操心,也就爽快地答應了。結果,鮑爾出生了,但婆婆卻意外病倒了。當初承諾的幫助變成了空談。每天小同事忙的都打後腦勺。
婆婆出院後,婆媳聊起了二寶的話題。媳婦調侃:“媽,妳當年要是堅持下來了,沒有二寶,妳覺得妳現在真的很享受嗎?”好好帶著大寶,我們大人不用太擔心,多幸福啊。”我婆婆咂著嘴說:“人怎麽會有前後眼呢?如果妳現在能預見到這樣的問題,妳根本就不會插手,妳的努力是吃力不討好的。有什麽意義?"
是因為他們沒有房子住才沒有孩子嗎?還是因為房子不夠住,然後只能生壹個孩子?這是什麽奇妙的邏輯?生育率不高。不看看是什麽原因,就怪外部原因。其實為了提高生育率,政府做了很多,絞盡腦汁想辦法,壹會兒放松限購,壹會兒不再審批生孩子,輪番折騰。反正最後妳想做什麽都可以,只要妳能做壹件事——生孩子,生孩子,妳就是大功臣,不用說,所有的優惠政策措施都輪到妳享受了。
問題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的遊戲是什麽?怎麽才能活下來?這個道理誰不明白?是因為房子不夠住才讓人不生孩子嗎?用腳趾頭想想。縱觀這些措施的出臺,哪壹項能真正惠及小兩口?妳買房存錢了嗎?不經進壹步批準生個孩子是不是讓大家都變美了或者有錢了?
很多人裝糊塗裝理解。誰問過小兩口多生壹個孩子,錢夠不夠?有人能幫忙照看這些孩子嗎?清楚地知道,壹旦小兩口決定再要壹個孩子,這將是壹個鐵定的終身紐帶。小兩口逃不開資源的不斷消耗,也要承受。那麽如果放開購房政策呢?住房公積金從哪裏來?這個社會買房能像過家家那麽簡單嗎?
小兩口工資收入好幾,買房的資金需要壹點壹點攢。有多少人能說買房可以壹步到位?要生孩子,壹定要做好TA的壹切準備。買房需要錢,養孩子更需要錢,不僅是錢,還有父母全心的陪伴。這壹系列現實問題擺在大家面前。原來養孩子的成本那麽高,誰敢掉以輕心?
只是他們沒有孩子。他們壹旦被帶到這個世界上,就要負責到底。所以,放寬購房政策,雖然聽起來很美,但還是未能觸動人心,未能徹底喚起人們的意願,撓著靴子不高興,最終是否能真正提高生育率,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