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其實就是“年輕人,認準目標,沈住氣,不急,慢慢來”。這太重要了,尤其是對於當代的年輕人。畢竟,我們面對太多的誘惑。好吧,什麽是冷漠?冷漠就是安於現狀,不求上進?壹點也不!君不見,葛公壹次次北伐,都是為了王師早日入主中原,實現偉人復興。這樣的龔怎麽能說服他的兒子安於現狀呢?我的理解是,冷漠就是面對周圍環境的誘惑,面對別人的成功,妳不要急躁,慢慢鼓勵自己的性格,慢慢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和學識,壹步壹步向目標靠近。也許沒有人能理解妳,也許這條路異常艱難,也許現實中誘惑太多,但只要妳足夠淡泊,妳總能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麽,那就是沒有明確的意誌是無法淡泊的。
好了,認準目標,然後靜下心來慢慢做。步步為營,腳踏實地,可能會有失敗,沒關系,再來壹次,妳沒看到,葛公北伐屢敗屢戰,劉備也從壹次次失敗的泥潭中爬了起來,擦幹自己的血汗,壹次次重新出發。可能有壹段時間,妳收獲了很多,但不能因此而驕傲,失去了沈著。君不見,漢中之戰後,劉備集團的勢力空前高漲,其君臣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卻無法和孫權集團搞好關系,最後導致自家後院起火。壹旦荊州失守,葛公長期在中原的成功也就失去了,這並不可惜。所以,只有冷靜應對各種壹時的成功或失敗,才能在既定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沒有和平就沒有遠方”。
我們再來回顧壹下葛公的人生經歷。二十八歲被劉備請出山。以自己為例,劉備“臣不可卑,仆不可卑”的真誠打動了本打算“生於亂世,不求聞達為諸侯”的他,他出來輔佐劉備。但是,真的是這樣嗎,且不說葛公是不是飽學之士。就看劉備來訪他立馬拿出隆中對。妳以為他是住在南陽(或襄陽)的隱士?這麽好的計劃不是準備了很久嗎?看得出來,他是真的想建立名氣。但他直到二十八歲才出山。其實以他的能力,分分鐘可以去任何勢力,做客,這也太難為他犁臥龍崗了。但因為葛公心中另有宏圖,所以他安於在此工作,靜待時機。我想這就是他所說的“冷漠”!而這壹點對於他的兒子諸葛瞻來說尤為重要,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武鄉侯之位。畢竟諸葛瞻作為官二代,年輕時面臨的誘惑比葛公多得多。我想這也是為什麽葛公在臨死前的《勸誡書》中告誡兒子“不聞不問是不智之舉,不聞不問也就不遠了”。這真的是因為很多年輕人太急躁,太急躁,太容易迷失自我。
手機碼字,可能有個別錯別字,請見諒。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