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為躲避空襲,羅廣斌隨父母臨時遷居洪雅縣,就讀洪雅縣中學。他喜歡文學,愛讀歐洲古典小說,早熟。1940年,正在讀初中四年級的羅廣斌與同班同學牟雪蓮相戀,羅廣斌異常執著。此時他還不滿15歲。他被匈牙利作家尤利·葉鬼在《春天在秋天》中描述的純潔愛情所感動,渴望真摯的感情。單純的羅廣斌以為家人很愛他,壹定會理解他,但家人知道他和商人女兒的戀愛關系後,堅決反對,不是因為他早戀影響了學業和成長,也不是因為牟雪蓮的性格和才華。唯壹的原因是“門不對”。母親斬釘截鐵地說:“我們的孩子不能做商人的女婿,就是要不管別人說閑話,罵我們家教不好。”這個保守的封建家庭對追求自由的羅廣斌非常嚴厲和專制。為了斷絕羅廣斌與牟雪蓮的關系,他的父親中斷了羅廣斌在洪雅的學業,把他接回成都,並嚴密監視他的壹切行動。從1940到1943,羅廣斌在家中度過了三年囚犯般的封閉生活。三年的監禁並沒有鎖住他對生活的熱情,對自由的向往反而加深了他對家庭的不滿和對腐朽的怨恨。羅廣斌逐漸看到了封建家庭和社會的罪惡,看到了封建勢力對年輕人的任意控制和壓迫。愛情中的巨大阻力觸動了羅廣斌性格中的叛逆因素,他渴望掙脫樊籬。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他與家人抗爭,甚至與父親大打出手。
正當羅廣斌與家人的矛盾愈演愈烈,卻找不到重獲自由的辦法,痛苦不堪之際,他遇到了自己的老鄉馬誌圖(國立西南聯大地下黨組織負責人)。馬識途同情他的遭遇,支持他的反抗精神,並真誠地告訴他:“愛情是年輕人的權利。”在馬識途的幫助下,羅廣斌對個人愛情和家庭感情之間的沖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意識到追求個性解放,獲得應有權利的途徑只有壹個:離開令人窒息的家庭,呼吸新鮮空氣,尋找新的生活坐標。
1944年初,羅廣斌跟隨馬智圖就讀於西南聯大附中。在這裏,他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壹二·壹”學生運動的訓練,認識到“血是仇恨的種子”,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使他走出了追求個人解放和婚姻自由的狹隘世界,投身於人民解放和民族解放事業。在西南聯大附中的學習和生活是羅廣斌人生的轉折點。他擺脫了家庭的束縛,走上了革命道路,找到了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