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左傳》中,但當時的聊城遺址根本不是現在的地址。據史料記載,聊城現址是經過四次遷徙才定位的。
最早的聊城古城遺址位於東昌府區嘉明經濟開發區沈李莊東約壹裏處,西新河西岸,現稱遼古寺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是齊國的領土。秦朝統壹後,設置聊城郡,政府所在地就設在這裏,壹直到晉朝都沒有改變。公元499年,聊城縣遷至望城。聊城古城遺址在古廟裏已經存在壹千多年了。
雖然時間相隔2500多年,但春秋時期聊城的城市建設格局與現在的古城非常相似。陸忠連拍書救聊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公元前249年,聊城被姜妍占領,齊江天旦被圍困了壹年,但他無法進攻。
齊王看了呂忠廉的《克敵制勝書》,想提升自己的官階和軍銜,被呂忠廉和婉言謝絕拿了齊王的爵位逃到了海上。陸仲連射書救聊城的壯舉為後人所景仰,李白、趙孟頫、譚千都為之題詩贊嘆。
為紀念這位才華橫溢、獨當壹面的高適,明朝萬歷年間在東城門外修建了盧忠廉臺,後又多次重修。
但據舊書記載,魯中聯臺指的是古代寺廟,因此可以推斷朱所說的“東門有臺”指的是“魯中聯臺”。明代修建的“路中聯臺”和原來的“路中聯臺”不是壹回事。
說到古廟的名字據說這裏有顓頊的墓。當地人為了紀念他,給他建了壹個衣冠冢,旁邊還建了壹座廟。廟在墓前,山門高聳,柏樹茂密。
清康熙年間,聊城狀元鄧仲嶽曾來此書寫“聊古寺”匾額,掛於寺門。從此“聊古寺”的名字就壹直傳承到現在。
過去,古代寺廟以其規模龐大而聞名。在大殿裏,有壹尊顓頊帝桂芝的雕像,大約7英尺高,文武官員站在兩側。在寺廟後面的三個二層閣樓裏,有皇帝顓頊和他的皇後的雕像。
院內有亭臺回廊,竹木清華,住持取名“和尚”。寺產糧窩80余畝。顓頊墓旁有壹口井,名為聖泉,旁邊有壹座碑。據誌成記載,此井頗有神異。天氣幹燥時,經常下雨。古稱聊城八景之壹,有“聖泉載雨”之稱。
後來井沒了,遼古寺也毀於1945。1978年,政府在水井旁的紀念碑上刻下“蓼谷寺遺址”,以保存這壹歷史遺跡。
2010年5月30日,嚴寺辦事處私營企業主吳重修聖水井,並舉行聖水井沖洗儀式。
他走訪聊城文化名人,探尋古井的歷史淵源,考察各地留下的古井。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韻、古味於壹體,聖井成為聊城的又壹大景點。
今天來說說古廟遺址,也能看到散落在表面的陶片。專家說,從這些陶器碎片可辨認的形狀來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方瓦、豆、壺,殷代的琺瑯彩,周代的繩紋管瓦等等。
壹座新建的石亭子,旁邊是壹棵隆冬依然蒼翠的白楊樹,亭下是壹口聖井,後面是顓頊的墓。
百度百科-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