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沮喪、無助是流行期心理恐慌的表現。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突發事件心理幹預指導原則》,在疫情期間,普通公眾易感人群的心態容易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恐慌、害怕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攻擊性行為、過度樂觀、放棄等。或者睡眠困難,多醒或早醒,對周圍環境失去興趣和快感。
另外,擔心被感染,怕家人被感染,擔心疫情持續;懷疑他得了新型冠狀肺炎;因為生活中缺乏交流和娛樂而感到孤獨和無聊;疫情期間,原有精神障礙加重或復發;網上很多關於疫情的消息,不知道真假,感覺很迷茫等等。這些也是心理超負荷的表現。
參與流行期的心理評估,減少自我懷疑
為了幫助人們及時應對疫情,順利度過心理危機,中山三院精神心理科團隊和人工智能中心團隊借助“雲上三院”平臺,發布了面向群眾、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心理自測量表,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
該量表運用醫學和藝術手段,使用和操作簡單,可供不同人群使用。用戶打開微信搜索“雲上三院”小程序,找到小程序,打開進行相應的自檢。
如果檢測結果正常,會提醒妳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如果有輕度的焦慮和抑郁,可以通過各種心理咨詢熱線進行咨詢和幹預;如果是中度以上,請尋求專業醫療機構醫生的幫助。
面對疫情期間的恐慌,廣州市第壹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張璐璐提出以下建議:
積極行動:停止“喪”的行為,停止“躺在床上壹直刷手機”健康的生活和休息、合理的飲食和睡眠、適當的運動和娛樂是保持身心穩定的基本要素。
學會說話:呆在家裏,和家人說話;如果家人不在身邊,可以在線視頻,也可以微信視頻。如果妳感到壓抑,但又不想告訴任何人,不妨把自己的感受記錄在日記裏。
南都記者李占軍攝自我接納:如果妳有焦慮和恐懼,請告訴自己,這是個體面對危機時的正常情緒反應。不要完全否定這種情緒,也不要責怪自己。如果妳容易對網絡信息感到焦慮,建議壹方面適當地將自己與網絡隔離,另壹方面將註意力轉移到能讓自己感到舒服的活動上,比如看電視、看書、聽音樂、打遊戲等。
學會通過運動來放松自己。
此外,國家心理援助熱線也向公眾提供心理支持。廣東省心理援助熱線的信息如下:
為了幫助人們更加積極理性地應對疫情,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精神科、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心理系、廣東省精神衛生協會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廣東大學精神衛生聯合咨詢中心開通了心理醫生免費熱線。因疫情感到不適的民眾可撥打熱線電話進行免費心理咨詢。
南都記者曾采寫
實習生:李淑敏
通訊員:周繼南、魏星、黃月星、胡瓊珍、吳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