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提到,共和園有心理咨詢師,但在向老人介紹自己時,會盡量避免這個稱呼,自稱社工。“如果直接說自己是心理咨詢師,有些老人會很抵觸。”有專門的評估系統來評估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還通過聊天來做“量表”,從而做出相關的判斷。
除了健康因素,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更多的原因來自家庭。比如老伴去世,子女不經常探望,都會導致老人心理出現問題。為此,譚為老人做了壹個“適應計劃”。老人入住時,首先要對老人的職業、愛好、性格、家庭狀況有壹個全面的了解,以便更貼心地提供精神和生活上的關懷。同時,員工與老人的互動也很受重視。
在共和園,三分之二的老人都是單身。住在這裏的老人平均年齡87歲以上,60%是智障,但這裏的老人精神狀態還不錯。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特意在入口處放置了沙發、茶幾和電視,並將其裝修成客廳,就是為了讓老人有“家”的感覺。他們通過心理護理、認知輔助治療、音樂輔助治療來關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譚介紹,對於心理問題,輔導的方法因人而異。有的老人能自我調節,有的不能,需要社工介入。她提到,老年人長期抑郁、情緒低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有些老人在家庭變故後會不吃飯,這是抑郁癥最常見的表現之壹。但她指出,雖然老人受到了很大的精神打擊,急需精神上的照顧,但主動求助的很少。就算有,跟工作人員說也是委婉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