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硬盤是如何存儲信息的?

硬盤是如何存儲信息的?

壹個小小的硬盤幾乎可以儲存世界上所有圖書館的信息。是怎麽做到的?

雖然硬盤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它的存儲方式和原理。

想象壹架飛機在離地1 mm的高度飛行,每25秒繞地球壹周,覆蓋地表的每壹寸。

把它縮小到手掌大小,妳會得到壹個類似於現代硬盤的東西,它包含的信息比妳當地的圖書館還要多。

那麽它是如何在這麽小的空間裏存儲這麽多信息的呢?

每個硬盤的中央都有大量高速旋轉的磁盤,每個磁盤的表面都有壹個高速掃過的記錄頭。

每個磁盤上都覆蓋著壹層薄而微小的磁化金屬顆粒,數據以肉眼無法分辨的形式存在。

由許多組微小粒子形成的磁化圖案被記錄下來形成數據。

每壹組,也叫比特,所有粒子都是按照自己的磁性排列,形成兩種狀態之壹,對應0或1。

通過電磁鐵將比特信息轉換成電流,就可以在硬盤上讀寫數據。

這塊磁鐵會產生很強的磁場,足以改變金屬顆粒的磁性。

當信息寫入磁盤時,驅動器使用磁性閱讀器將其恢復為有意義的形式,類似於留聲機唱針將唱片行轉換為音樂。

但是妳是怎麽從0和1得到這麽多信息的呢?

其實就是很多0和1的組合。

比如壹個字節,也就是8位可以代表壹個字母。平均每張照片有幾兆,每兆相當於800萬比特。

因為每壹位都必須寫在磁盤的物理表面上,所以我們壹直在尋找增加磁盤磁記錄密度的方法,或者增加每平方厘米可以容納的位數。

現代硬盤的磁記錄密度約為每平方厘米93吉比特,是1957年IBM第壹塊硬盤的3億倍。

存儲容量的巨大增加不僅僅是因為縮小了壹切,還包括許多創新技術。

壹種叫做薄膜光刻的技術使工程師們能夠縮小閱讀器。

除了尺寸,讀者可以通過利用物質的磁性和量子特性的新發現變得更加敏感。

數學算法的出現可以使比特排列更加緊湊,過濾電磁幹擾帶來的噪聲,從大量的回讀信息中找到最可能的比特順序。

通過在磁記錄器下放置加熱器來控制磁頭的熱膨脹,使其可以懸浮在磁盤表面5納米的範圍內,這大約是兩條DNA鏈的寬度。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計算機的存儲容量和性能按照壹種叫做摩爾定律的模式大大提高,摩爾定律預測信息密度在1975年每兩年翻壹番。

但如果超過15.5千兆比特每平方厘米,磁性粒子就會繼續收縮或者被塞得更緊,就會產生“超順磁性效應”。

即當磁性粒子體積過小時,其磁性容易受到熱能的幹擾,導致比特取向混亂,數據丟失。

科學家用壹種非常簡單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

將磁記錄方向從水平改為垂直將磁記錄密度增加到每平方厘米接近0.155太字節(1000吉字節)。

最近,通過熱輔助磁記錄技術提高了磁記錄密度。

該技術使用熱穩定的記錄介質,通過局部激光加熱暫時降低磁阻,從而實現數據寫入。

雖然這些驅動器磁盤還處於原型階段,但科學家們已經玩了壹個新把戲:位規則介質。

比特的相應位置排列在獨立的納米尺寸結構中,這潛在地實現了每平方厘米3.1太字節的磁記錄密度,或者甚至更多。

由於幾代工程師、材料科學家和量子物理學家的共同努力,這個功能強大到令人難以置信、極其精確的小玩意可以在妳的手掌中旋轉。

歡迎關註微信微信官方賬號infoVision,更多精彩科普動畫等著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