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4月6日,昆明縣人民政府成立,在武定設有專門機構,縣政府設在阮街12號。全縣分六區,官渡區是縣的壹、二、三、四區。區分為區、辦,鎮村攻舊。1950年8月30日,昆明縣由武定署劃歸昆明市領導,設立縣管轄。區下有鄉,本區有54個鄉(在“土改”時劃為79個鄉)。
1951年3月,為適應土改,昆明9個鄉納入昆明縣。
1953年7月,撤銷昆明縣建制,並入昆明市。市政府在區內設五區、六區和七區。
1956更名為官渡區(5區)、板橋區區(6區)、龍泉區(7區)。1956 10 6月19日,經省人委批準,市五區、市六區合並設立官渡區,駐官渡秀英村土主廟;第七區仍為龍泉區,行政公署先設在波羅村,後遷至龍頭街。
1958,市區內劃入的7個鄉鎮分別劃入官渡區和龍泉區。65438+2月21,龍泉區撤銷,並入官渡區。
1959年2月,區政府由官渡鎮遷至關關。
1960 65438+2月,經雲南省人委批準,小邵區(小邵種畜場隸屬7個集體生產大隊)由嵩明縣劃歸官渡區。
1962年9月,昆明市第壹農場、第二農場、第三農場部分生產大隊轉移到官渡區,分別成立聯盟公社、金馬公社、劉壹公社。1980 1月,撤銷區革委會街道革委會,分別成立關關、茨壩、小壩三個街道辦事處;
1981 3月,牛街莊街道辦事處新成立,全部以駐地命名。
1981年前後,各公社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和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的名稱。6月,撤銷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區人民政府。
1982金馬公社東華大隊建制撤銷。全區仍有135旅。
1984年2月進行機構改革,15公社改為區人民政府派出機構(農村)辦事處。首批135旅部分合並後,共有122個鄉(小鄉),其中彜族鄉12個。每個鄉設立鄉人民政府。合並後的大隊是:陸毅並入陽福,石家灣並入鄖西,織營並入二叢,土橋並入興東,馬茂並入趙普,白馬、羅峰並入金星,清泉並入雲波,寶豐、谷峰並入寶雲,水清並入中壩,羅梭坡並入北倉,秀英、羅峰並入官渡。1988 65438+10月,區委區政府決定將15鄉辦事處、4鎮街道辦事處改為9鎮8鄉。原辦事處下轄122個小鄉鎮改為辦事處,辦事處下轄536個村民委員會,居委會增加到12:1,劃出原金馬辦事處五裏,關閉原前衛辦事處雙橋、日新兩個鄉鎮。2.劃出原龍泉辦事處的和平、花雨溝兩個鄉鎮,新設茨壩鎮;3.原龍泉、聯盟、金馬、前衛、大板橋五個辦事處改為鎮;4.雲溪辦事處改為小田橋鎮,先鋒辦事處改為官渡鎮;5.雙哨、小河、小哨、雙龍、福海、劉壹、劉佳7個辦事處改為鄉鎮,阿拉辦事處改為彜族鄉鎮;6.市二農場青龍大隊和市三農場塔米大隊改為辦事處。1993全區轄27個居委會。
1995,官渡區面積1025平方公裏,轄9鎮8鄉:關上鎮、茨壩鎮、龍泉鎮、連萌鎮、金馬鎮、板橋鎮、小田橋鎮、官渡鎮、前衛鎮、劉壹鄉、劉佳鄉、小河鄉、小邵鄉、雙龍鄉、福海鄉。區政府駐關上鎮。
2004年區劃調整前,官渡區位於昆明市東北部,東西寬465,438+0 km,南北長43 km。面積1025平方公裏。東接宜良縣,南接呈貢縣,北接嵩明縣,西北與錫山區接壤。2004年6月3日,官渡區轄官關、金馬、東站、太和4個街道辦事處,大板橋、小田橋、官渡3個鎮,小邵、劉壹、劉佳3個鄉,阿拉依鄉。區劃調整後,面積552.21平方公裏,城市建成區67平方公裏,轄4街3鎮4鄉。
65438年6月+65438年10月+2006年2月,小邵鄉撤銷,行政區域並入大板橋,鎮政府進駐原大板橋政府。同年4月17撤銷官渡鎮、小田橋鎮,成立各自的街道辦事處。
2007年,撤銷劉壹鄉、劉佳鄉和大板橋,分別設立大板橋街道、劉壹街道和劉佳街道。
2010,1 6月撤銷阿拉依鄉,成立阿拉街道辦事處,由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管轄的地區
到2011年,官渡區轄10個街道:關上街、太和街、吳井街、金馬街、小田橋街、官渡街、大板橋街、阿拉街、劉壹街、劉佳街。1空港經濟區,101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