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喬伊是為了紀念教育家谷宜生而建造的。
沿著南濠河,可以看到壹座新建的五孔石橋向東穿過博物館。停在橋上,卻見濠河開闊的水面。橋兩邊的石柵欄上有44只小石獅子,表情各異。橋的東端有壹塊石碑,名為“喬伊記”,記載了大橋修建的始末。其中寫著:“1952年,南通師範學校為表彰教育家谷宜生先生的教學,在學校至博物館的河堤上修建了壹亭橋。”橋梁和亭臺樓閣在20世紀60年代被摧毀。1998年夏,南通市人民政府為方便交通,決定向東拓寬延伸濠南路,投資468萬元,在壹亭舊址新建壹座長60米、寬16米的五孔拱橋,命名為“喬伊”。可見這座雄偉的彜橋是在彜亭、彜亭橋舊址上修建的。
義亭、喬伊、怡園都是為了紀念教育家顧壹生而建的。谷宜生(1881-1955)是晚清學者。1902年,張謇創辦私立通州師範學校。他是師範本科壹年級的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受到校長張健的賞識,於是留校任教,講授心理學、倫理學等課程,並學習日語。他是191年編的。後擔任教育局長,從事教育工作近40年,直至1945抗日戰爭勝利。擅長詩詞古文,是“通州四才子”之壹。他在文學副刊上發表了許多詩歌。其中《啟秀橋初》雲:
夜尚幾,有人去過。
林箐鳥能在魚醒來之前唱歌。
輕霧沐浴第壹縷風,微風梳理綠波。
有美在其中,欣賞更勝壹籌。
——摘自Chating?洽巧?洽源
另壹種說法是張謇用了喬伊的名字。
當時張謇在同室校舍後面修築了壹條土堤與博物館相連,方便同室學生參觀學習。為了連接南北城的河流,在土堤中間留了壹個缺口,在這裏修建了壹座長約兩尺、寬壹尺多的木橋。封橋那天,張健來到橋上,觀察周圍的景色。他心曠神怡,就告訴管事的和木匠,這座橋叫易橋!意思是無憂無慮。
還有壹種說法:
張謇前半生刻苦學習,後為地方建設努力奮鬥,最後事業有成。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妻子壹直沒有懷孕,張健對此頗為不滿。這也是人的本性。後來,他終於有了壹個兒子,非常高興。他給兒子取名“壹族”,意思是他的祖先也是幸福的。有壹次,張謇在通師看望師生後,帶著壹群師生去了博物館。過了土堤上的小木橋,壹個老師說,先生,我們給橋起個名字吧。張健看著壹群孩子笑著說,壹個後起之秀,輕松愉快。南邊的橋叫秀橋,所以這座橋叫喬伊。其實張謇是為生了個兒子而高興,也是為這個班裏可愛的同學們而高興,所以就以“伊”為橋名。
——張子強《喬伊名字的由來》。
穿過公園橋,進入董浩河。它的前面有壹個花園,以“易”的名字命名,是為了紀念教育家顧宜生而建的。園東的“喬伊”有五個洞,園西有蓮花池,園內河邊有壹個“怡庭”,半浮著。垂柳如塵,遮檐;紅光像月亮的影子,半照在它的窗上。樹影徘徊,妙朗低語,景色宜人。
摘自《濠河醉遊》作者: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