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建校之初,有人改編了學校宋立科的這首:“鐵鏟錚錚,鈴兒響叮當,全體學生,到食堂來。雞鴨魚肉,燉炒壹盤,大家舉起筷子,杯盤擦亮。哇,哇,飯桶從遠方來,哇,飯桶從遠方來,食物還開著,因為妳要想吃飽就得去搶。妳搶,我搶,因為妳要吃飽就得搶。”
在1911的清華飯堂,八個人的桌子成了拼吃飯速度和技巧的地方。食堂承包給外商提供壹日三餐。開飯鈴壹響,在門口排隊的學生蜂擁而入,坐在自己學號的座位上。有的人只是低著頭拼命吃,有的人會玩壹些小把戲:假裝讓同桌的人講個笑話,而自己卻在瘋狂地夾起食物。
梁實秋,14歲,從“二級學科”食堂到“高級學科”食堂八年。期間,他和舍友打賭進行了壹場比賽,創下了壹頓飯吃十二個包子、三碗渣醬面的紀錄。他在自己的小說《胸口之戰》中這樣描述:“當!敲門。鈴響了,該吃午飯了。他壹到了李生的耳邊,就沖了出去,直奔食堂,吃了五碗,氣鼓鼓的出來了。”是自己的真實寫照。梁實秋壹生坎坷,但在“吃”的問題上從不含糊,自己的處境是“管理天下的饕餮之徒,亂世無用之人”。王學斌在《中華民國的建立》壹書中這樣描述他:“當妳有錢時,妳可以為所欲為,揮金如土,任勞任怨。窮的時候可以另辟蹊徑,別出心裁。花小錢還能把盤子裏的東西做得又活又香。”
祝妳:幸福快樂。希望妳有機會再來清華食堂感受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