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初,楊迪統治後,將都城遷至洛陽。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把長江三角洲豐富的物資運往洛陽,公元603年,楊迪下令開鑿了從洛陽到河北卓君縣(今京西南)長約1,000公裏的“永濟運河”。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奉命在江蘇洛陽至清江(今淮安市)開鑿壹條長約1000公裏的“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對韓溝、江南運河進行改造。三年,開鑿永濟運河,通往北方的卓君。加上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了多支渠系。
然後在公元610年,從江蘇鎮江到浙江杭州開鑿了長約400公裏的“江南運河”;同時對漢溝進行了改革。這樣洛陽到杭州全長1700多公裏的河道就可以直接通船了。揚州是著名的李運河城市。當楊迪在揚州開鑿運河時,揚州成了南北交通的樞紐。得益於漕運,這裏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壹。
擴展數據:
京杭大運河是壹條真實的河流,是壹條看不見的經線。運河浸透了水,既是和平時期的安逸生活,也是自強救國的慷慨悲壯。
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將隋朝大運河東移,由臨清至淮安,形成京杭大運河,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中心相呼應的格局正式形成。
作為世界上修建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大運河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與國民經濟緊密結合,成為“活的線性文化遺產”。
千百年來,河流運輸給沿線的許多城鎮帶來了繁榮。
在江蘇揚州,壹條古老的水道連接著大運河和瘦西湖。沿河兩岸樹木眾多,枕河之上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瓊花、漆畫、漢服、鳥籠,各個行業的傳承人齊聚於此,相互啟發。這個地區叫“486”——公元前486年,是壹條運河溝渠最早的發掘年代。
壹塊黃澄澄的梨板,壹把鋒利的拳頭刀,壹個花樣年華的女人在屏息雕琢。“發刀要快,要幹凈;拿刀要準,不可差毫厘。”在他身後,71歲的非遺傳承人陳奕詩溫柔地指導著他的徒弟。
“掌握雕刻技術,沒有捷徑,全靠努力。就說刻字吧,基本功至少要練6個月,刻壹些簡單的字要壹年,入門也要3年左右。”陳奕詩說,“隨著大運河申遺,雕版印刷技術成功入選世界級非物質遺產,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註。作為傳承人,我真的很開心。更重要的是,技能有了新的傳記。”
壹大早,家住揚州東關街的張澤清總要請他到老街坊,去元奎茶鋪訂籠翡翠賣,燙壹碗幹姜汁,泡壹壺魁龍珠茶,聽揚州評話。《謝富春》、《老茶館》和《三把刀》?大運河上這些豐富的文化元素構成了壹幅引人入勝的畫卷,傳承了“老揚州”千百年的生活。
大運河是壹條真實的河流,是壹條看不見的經線。兩者都在貫穿和激蕩著中國每個人的精神世界。
運河裏浸透著水,不僅有和平時期的安逸生活,還有自強救國的慷慨悲壯。
沿著運河,出現了許多經濟中心,並形成了壹條戰略路線。在內憂外患的時代,民族工業重鎮在運河沿岸相繼出現,回蕩著壹波又壹波自強救國的聲音。
百度百科-京杭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