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儒家思想是什麽時候得到重視的?

儒家思想是什麽時候得到重視的?

中國的儒學從孔子開始,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裏,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儒家思想從內容、形式到社會功能都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不了解儒學的歷史演變,就難以客觀評價儒學的社會歷史意義,展望其未來發展。

如果綜合考察儒學的內容、形式和社會功能,我認為儒學在中國有四個明顯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當然,如果要細分的話,在這四個發展階段的每壹個階段,我們還是可以把它分成幾個小的發展階段。這是另壹回事。

1.中國儒學發展的第壹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儒家生而為“士”,以教育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也是“官”。孟子說:“秀才的官位也勝過農夫的修養”(《孟子·滕文公》),意思是秀才出來為官,為社會服務,就像農夫從事農事,這是他的職業壹樣。荀子在談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結為壹種“知恩圖報”的人(《荀子榮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原始儒學也可以說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官員的學說,是“士”的文化。

子貢曾問孔子:“如何能為士?”也就是如何做壹個學者。子曰:“行之可恥,使四方不辱命。可以說妳是秀才。”(《論語·魯茲》)這個回答既表明了壹個學者的官方身份,也指出了作為壹個學者最基本的條件和責任:壹是要“知恥而後行”,即以道德上的知恥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二是要“令四方不負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夠完成君主賦予的任務。前者是對學者道德品質的要求,後者是對學者實踐能力的要求。這兩個方面的統壹,才是壹個合格出租車的形象,也就是壹個完美的儒家。荀子寫過壹篇名為《儒教之功效》的文章,他在文章中這樣描述了儒者的形象和社會作用:“儒者在本朝政治上為美,在下朝地位上為俗美。”“美與俗”需要不斷的自我修養,提高道德品質,以身作則;“美國政治”要“善用天下”,為社會制定各種禮儀規範、政治法律制度,以穩定社會秩序和富人生活。

基於以上對“儒”、“士”、“君子”基本社會使命的分析,可以說原始儒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士”在修身上的道德規範和在政治上的治國原則。而且從孔子、孟子到荀子,他們提出的各種道德規範和治國原則都是在生活中實踐的非常具體的規範和原則,而不是壹般抽象的形而上的原則。

人們把孔子的學問稱為“仁”是有道理的。因為孔子把“仁”作為君子最根本的道德標準。比如他說:“君子去仁,不如功名。”?“君子不終食,則反人道。如果他再試壹次,他將違背自己的意願。”(《論語·立人》)論語中記載了許多孔子在回答弟子關於“仁”的問題時的言論,都是進行行為所要遵循的具體規範和原則。比如:

在回答樊遲關於仁的問題時,有壹位說:“仁者難得其先,故可說是仁者也。”(《永夜》)有句話叫:“情”(《顏原》)。

回答顏元關於仁的問題,他說:“克己就是仁。”(顏淵)

在回答鐘公關於任的問題時,他說:“當妳出去的時候,妳會看到壹個尊貴的客人,使人民像壹個大祭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州內無怨,家內無怨。”(顏淵)

回答司馬牛關於仁的問題,他說:“仁者不誠其言。”(顏淵)

答案張文仁說:“能做到世間五事(禮、容、信、敏、善),就是仁。”(陽貨)

再比如:“巧言令色,清新仁義。”(《學記》與《陽貨》)“刻板、剛毅、木訥、愚鈍、近仁。”(《賢文》)而子曰:“孝弟者,仁之本也!”(《學會學習》)等。,都是在具體實踐行為中遵守的規範性原則。

《論語》中也記載了很多孔子關於答問、從政的言論,這些也是實踐中要遵守的非常具體的規範原則。比如:

在回答子貢關於政治的問題時,他說:“有足夠的糧食和士兵,人民就會相信。”(顏淵)

當齊景公問及政治時,他說:“君君,部長,父親,兒子。”(顏淵)

回答張文正說:“孜孜不倦地生活,忠實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