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酒館的名字叫“舒適居”,名字也很歡樂。它其實是壹個餐廳,但來這裏的人大多喝酒,所以它相當於壹個酒館。這家店以賣壹些包子和花卷為主食,大部分是小吃——花生、泡椒雞(不知道是什麽)、拌面條、豬頭肉、豬蹄、豬尾巴、燒雞、醬鴨(啊,半夜有點流口水),最有名的是兔頭(意思是很不敏感)。而且賣的酒是北京人喝的最便宜的壹種酒。這種店真的讓人喜歡。沒什麽貴的,沒什麽不好的,對得起這個價格,也能讓人覺得有點意外。也是這樣的店。不要害怕來壹次。下次看看錢袋子再決定來不來。壹方面是普通人買得起,另壹方面是因為可以經常來,對這裏的店鋪和酒客比較熟悉,有感情。說實話,現在這樣的店其實很多,比如石霞街從小就開的魏紫冷飲,還有傳統的冷飲小吃店,十幾塊滿滿壹大杯,裏面的東西隨便挑;還有南關巷北口的臭豆腐店,好吃又有特色。和其他臭豆腐相比,有點貴,但是普通人吃得起。還有幾款姐妹熟食會在各大菜地門口有售。這些鹵菜真的很棒,但是有點貴。這樣想想,這樣的店不多,姐妹們上課不能吃熟食,也不能天天吃。壹周吃壹次就差不多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家酒館真的很獨特。每天都可以喝酒,還有人能壹下子喝完。其實茶館也有這種性質,只是我們這邊的茶館太高了,壹般人喝不起(而且這年頭喝茶的人太少了,喝奶茶的人太多了),讓幾個玩不到壹起的人聚在壹起就更不容易了,讓彼此的性情和脾氣在不經意間明朗起來。但是我還是喜歡有煙火的地方,比如海寧工人路的夜市,那裏的燒烤真的不正宗,那裏的食物種類好像也少了壹些,但是據我意外遇到的兩個食客說,這裏的生蠔,炸土豆,烤豬蹄還是很不錯的。
多說說這篇文章裏提到的這些人吧。
壹個人是老盧,晚上在木材廠當門衛。他也有點老了,做什麽事都很慢,說話客觀,不摻雜個人感情。
另壹個是老聶,退休了,現在家裏被電話局組建起來了,有壹些額外收入。他壹次只喝壹杯半的酒,壹口也不多喝。他脾氣暴躁,急著喝酒。
還有壹個是畫家,穿著得體時尚,對人有禮貌,喝酒很快,壹口氣喝完。
還有壹個上海老頭,壹個瘸子,老王,裱字畫的童秀軒,還有壹個賣紅薯的大叔。我就不細說了。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飲酒習慣,享受生活。不能說世界上有很多種人,但也是壹些可愛的老人,其中壹個大概就是王老。也許,這就是為什麽,在動亂中,他依然能找到此生的快樂,依然寫出如此充滿活力的文字。
想想看,妳在擔心什麽?怕沒有足夠的錢抗風險(剛在朋友圈看到我們村壹兩歲多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家裏沒錢治療,就在朋友圈募捐)?害怕成為壹個無名的普通人(有時候會擔心有些大學生去了大公司或者出國留學,我在家帶娃工作經驗少,好像和大公司大城市失去了聯系)?害怕被傷害(害怕有壹天家庭破裂,出現第三者)?等等,妳怎麽能不擔心?畢竟我們還是普通人,有喜怒哀樂就好。我喜歡去這麽“舒服”的地方吃喝,但我難過的時候也會去吃喝。也許我壹不小心就成了壹個文人作家筆下的老呂和聶...當然,成為老呂和聶好像也沒什麽不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