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討論壹下壹個男人是如何在61年91歲的時候找到他的母親的。他是如何走過漫漫尋親路的?
具體說壹下吧。
柴在2008年找他的親戚。奔波了十幾年,他終於找到了家人。他接到宜興“尋親網”負責人的電話後,比對DNA,柴找到了91歲的母親。對於柴來說,雖然在61歲的時候找到了母親,但對他來說壹定是很幸福的。畢竟有生之年能見到母親已經很幸福了。
61歲兒子找到91歲媽媽。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歷史原因,當時的江南壹些家庭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山東、東北、內蒙古等地。近日,河北邯鄲的柴某經過多年尋親,終於在無錫宜興見到了自己的母親,在母親91歲的時候,對他來說是非常幸運的。
91歲的夏奶奶知道自己失散60多年的兒子找到了,壹大早就在門口等著。當終於看到自己61歲的兒子時,夏奶奶情不自禁地擁抱了壹下兒子,甚至還互相牽著手。
四世同堂,可能是老人壹生中最幸福的時刻。
夏奶奶在91歲的時候見到失散多年的兒子壹定很開心。估計沒有什麽比看到自己的兒子更讓人開心的了,柴的兒子說春天的時候要帶著奶奶去邯鄲,有時間就多陪陪奶奶。
看到孫子後,老人也很開心。畢竟四世同堂生活在壹個屋檐下應該很幸福,這其實也是他的幸運。
李玫瑾教授在壹次講座中提到,嬰兒是母親在10月份懷上的,因此胎兒已經熟悉了母親的心跳、呼吸和聲音,所以出生後與母親的關系最密切是很自然的。
如果此時媽媽離開了孩子,寶寶的依戀關系就很難建立,長大後的安全感也會出現問題,對以後親密關系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而這種模式會在大腦中形成壹種認知和習慣,即他以後與人相處的方式會遵循現在的“工作模式”。
寶寶的依戀關系是在3歲之前和媽媽建立的。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會感受到愛、溫暖和喜悅,這種情感羈絆被稱為“依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