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了外賣訂單的增長,外賣業務的紅利是純外賣店遍地開花的巨大動力。純外賣店最火的時候,很多店主壹個月能有七八萬的收入,壹些起步較早的品牌甚至拿到融資,迅速擴張加盟連鎖店,比如曼玲粥鋪、笨熊煮、25.5元等等。得益於純外賣模式,壹種* *享受廚房的新模式也開始興起。
相對於房租、人工等高成本的餐廳,純外賣店的優勢是門檻低、投入少、成本低。
食堂門店對選址要求很高,壹般開在人流量大的商圈,所以租金會很高。而純外賣店不需要兼顧食堂夥食,可以設在城中村或者商圈邊緣,對面積要求不高,租金成本低很多。
租金低,店面小,沒有用餐需求,在設備、人力、服務成本等方面可以進壹步降低成本,所以投入比店面低很多。這種低投入、輕資產的模式大大降低了進入門檻和損失風險。
看似純粹的外賣模式是壹種低成本、高收入的富人生意,但實際上這種模式並沒有衰落很久,也沒有人們看起來那麽容易賺錢。很多人甚至開始發出“純外賣必死”的觀點。
曾經獲得融資的網絡名人品牌啞熊,關閉了200多家店鋪,宣告了這種模式的失敗。二十五塊半,號稱外賣教材,早已轉戰其他賽道;而曼玲粥店也放棄了純外賣模式,轉向線上+門店...
為什麽在外賣行業蓬勃發展,門店優勢不再的後疫情時代,做壹家低成本優勢的純外賣店這麽難?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過於依賴平臺流量,導致利潤降低。
走線上模式就是需要流量。雖然成本降低了很多,但是商家需要對平臺進行更多的投入。要保證單量,他們需要曝光,口碑,讓步。流量、排名以及各種優惠活動都需要商家承擔,否則單量會受到很大影響。
純外賣模式的壹個普遍缺陷就是新品帶入成本高,但是客戶留存能力不強。壹家餐廳要留住老客戶,無論是從菜品質量、新品升級、店面環境、服務等方面來說,都不是難事。而純外賣留住顧客的影響因素太多,很難控制,比如外賣時間、食物質量和損耗、品牌印象弱等,導致顧客信任度不足,留存率遠不如門店。
所以純外賣需要不斷通過流量和價格吸引新客戶,但是現在流量越來越貴,投入越來越高,商家陷入了泥潭。
另壹方面,平臺的高傭金率也讓很多純外賣店變成了平臺的打工仔。2018年外賣平臺占比大概是18%,現在是22%左右,甚至高達26%。傭金率壹直在上升,這也增加了運營成本,降低了利潤。
其次,純外賣店擔心食品安全,進壹步破壞了消費者的信任。
由於純外賣店的選址普遍偏,面積小,監管上很難照顧到,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災區。此前很多媒體都曾曝光過這種亂象,烹飪袋、過期食材、環境惡劣等,讓很多消費者對純外賣產生了臟亂差的印象,進而排斥這種外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