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在赴日留學之前,周恩來總理寫下了“我願與世界騰飛的中國相遇”來告別他的同學們。這是周恩來100多年前的中國夢。建國初期,考慮到全國鐵路布局,周恩來特別重視西北和西南地區的發展。許多鐵路項目幾乎都離不開周恩來的親自關心和指導。如今,中國高鐵已經走出國門,成為“國家名片”。
2017年復星上線,壽命更長,速度更快。而且這個動車組是中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而這遠不是中國高鐵的終點。目前,中國已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簽署了鐵路項目。
周總理的那句“世界騰飛之時,我願與中國相會”,正在被壹個又壹個震驚世界的大國實現。
周恩來總理簡介:
周恩來(1898 3月5日至1976 65438+10月8日),本名翔宇,曾用名飛飛、吳昊、韶山、關勝,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76 65438+於10月8日在北京去世。人們普遍哀悼他的逝世。因為他總是努力工作,嚴格要求自己,關心群眾,所以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作品被收入《周恩來選集》。
周恩來紀念館,位於淮安市淮安區桃花運,1992至65438+10月8日對外開放。
紀念區由紀念島、寬闊的水面和環湖環形綠地組成,總面積4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占70%。紀念島上的主展館和附屬展館由東南大學的康杞教授設計。
正殿高26米,與南京中山陵、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同級別。主亭是正方形的,內部是八角形。四方八面體象征著周恩來精神照耀著中華民族。四根花崗巖柱子支撐著寺坡的屋頂,使人想起江淮平原上挑水澆地的牛棚,蘊含著為周恩來人民服務的精神。
四根花崗巖柱子包含了周恩來在1954、1962、1964和1975實現“四化”的宏偉願景。主展館位於綠色草坪的基座上,象征著周總理是中國人民忠誠的兒子,他將永遠紮根於祖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