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雞樅”
雖然我國金融信息化增速驚人,但我國金融信息化發展仍處於“中心化”階段,即金融中心化和流程再造。具體包括:通過財務集權尋求企業全面財務控制,利用再造引發新壹輪企業結構革命。中國式的“集中制造”已經成為中國金融信息化最深的烙印。誠然,在信息化初期,“吉造”這個品牌會幫助目標企業在短時間內統壹認識,明確各部門的任務和職能,快速推進項目進度;然而,隨著企業信息化意識的加深和市場需求水平的提高,中國式的“集體制造”更多地反映了信息市場的“急躁”心態。
第壹,市場急功近利。由於市場基礎薄弱,大多數企業對財務信息化的本質——資源管理缺乏認識,還停留在“急功近利”的階段。在很多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甚至把ERP項目的實施作為企業領導的績效考核,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很明顯;二是同質化嚴重。打著中國式“集中制造”的旗號,將企業財務信息化項目人為地分割為財務集中和流程再造兩個孤立的部分,幾乎所有的廠商都以這種方式提供信息服務,沒有任何差異化,這對我國財務信息化的深入發展非常不利;三是惡性競爭。這就是產品同質化的後遺癥,把本應集中在產品層面的競爭擴大到價格和營銷領域。“低價陷阱”、相互拆臺等劣質競爭手段屢見不鮮,給市場前景蒙上陰影。
同壹個夢想
金融信息化之路並不平坦,即使是美國這樣的信息化霸主,也曾在21世紀初的網絡泡沫風暴中步履蹣跚;中國金融信息化剛剛起步,偶爾磕磕碰碰比較正常。亂了之後才能有大整頓。經過“集中”的洗禮,我國金融信息市場呈現出分層細分的良好態勢,經過大力兼並重組,信息廠商基本整合完畢,蓄勢待發。
隨著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企業對管理效率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壹個高效、領先、穩定的信息系統成為企業、制造商、政府、學術界等社會各界的同壹個夢想。目前,雖然信息夢想日漸清晰,但仍有三點需要努力:壹是市場培育。“不去ERP找死,去ERP找死”已經成為經典,在國內市場廣為流傳。市場對金融信息化的困惑和誤解凸顯在紙面上。這些來自市場的質疑是任何行業的天敵,亟待解決,而市場培育無疑是應對之道。二是差異化競爭。俗話說“眾口難調”,金融信息市場也是如此。沒有壹個廠商能夠為每壹個企業提供壹個好的信息化方案,所以我們必須集中資源實施差異化競爭。比如:專註高端,或占領中端,或針對中小企業;三是產業聯盟。要建立政府主導的產業聯盟監管機制,並以法律予以保障,避免金融信息產業重蹈彩電、會計師行業惡性競爭的覆轍。
最後,套用沃森的話,站在金融信息化的戰場上,展望中國企業金融魅力無限、更美好的傳奇夢想,我們顯然不再需要用悲壯的、哲學的理念來鼓舞士氣,我們需要的是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腳踏實地的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