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在香港創辦了利豐公司,還為利豐買下了第壹個海邊物業,位於幹諾道中18-20號。他計劃周密,管理有方。當初,只有65,438+00名員工的他,在香港建立了利豐的貿易王國。二戰期間,由於頻繁的空襲和防空停電,手電筒在英國最暢銷。利豐抓住機會向各大火炬廠下了大訂單,還在香港成立了維多利亞火炬制造有限公司,獲得了香港政府頒發的貨物進口英國的稅收優惠證。工廠挺大,沒日沒夜地開工,但還是滿足不了英國買家的需求,所以生意興隆,為香港的利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香港淪陷後的三年零八個月,對每個香港人來說,都是難忘的艱難日子。大多數企業陷入癱瘓,利豐被迫關閉。維多利亞手電筒制造有限公司也結束了,工廠的設備全部被日寇征用。
1943年在廣州病逝後,馮等留在香港的親屬借口治喪離開香港返回廣州。
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馮立即返港重投利豐實業。他租下中環的公主銀行作為寫字樓,把香港分行改為總行,把廣州總行改為分行,擔任利豐銀行主席。短時間內恢復營業。此時願意將利豐的個人股權全部轉讓給馮氏家族,自此利豐有限公司由馮氏家族獨家所有。馮和馮均為董事總經理,馮麗華為董事。馮氏兄弟姐妹在擁有整個公司的股權後,迅速恢復了公司的整體運營,在業務上努力開拓創新。他們第壹次從美國進口圓珠筆到香港。當初產品沒有中文名字,所以李峰下令叫它原子筆,意思是“原子彈”代表當時的先進技術,所以產品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這些商品給利豐帶來了可觀的利潤,為其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戰後,利豐經營101商品,包括手工藝品和陶瓷。但不久,他們轉向銷售流行商品,如服裝,玩具,電子產品,塑料花,藤條,木材等。利豐是塑料花行業的先驅之壹,它在繁榮時期為成千上萬的人提供了就業機會。20世紀50年代,利豐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不斷擴張,對外貿易額和利潤逐年增加,成為香港知名商號,以優質的商品和優良的服務享譽全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利豐發展成為壹家集團企業,其在亞洲的業務分為七個產品類別,分別提供專業化的商業、銷售和金融服務。分支機構位於香港、中國、新加坡和亞洲國家。利豐集團成立董事會,馮為首任董事長。穆瑩去世後,由前主席馮接任。為了將利豐從壹個家族企業成功轉型為多元化的現代化企業,利豐決定1973上市。當時數千人在聯交所外排隊領取認購申請表,超額認購達113倍,創下香港股市新股超額認購紀錄。對利豐股票的強烈需求反映了香港金融界對利豐的信心。
1957年,馮將香港幹諾道中的三棟老房子改建為12層的馮公館。
1982年,石豐大廈被重建,成為壹座22層的商業建築。
1980年,利豐在中環德輔道中的世界大廈買下兩個商業單位作為總部,其余部門則位於尖沙咀壹個租用的大廈內。公司的貨物就是從這裏用集裝箱運輸到世界各地的市場。
1975利豐集團董事長。馮不僅為利豐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為香港的繁榮和社會福利盡了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