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工商資訊咨詢 - 鄭州大旗教育信息咨詢

鄭州大旗教育信息咨詢

"蘇,二十七歲,開始努力工作和讀書."這是中國傳統啟蒙書《三紫晶》中對蘇洵的描述,蘇洵也因此成為學者大器晚成的典範。

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洵是四川眉山人。雖然他在給歐陽修的信中自稱“衣衫襤褸”,但在當地其實是個富家子弟。他的父親蘇緒樂善好施,他的兩個哥哥蘇璉、蘇洵都考上了進士,出去做官。蘇洵沒有家室之憂,也無意科舉。他喜歡任俠和莊友。19歲時,嫁入程家。結婚幾年,沒有孩子,這讓他對山川更有吸引力,去寺廟道觀旅遊,也很樂意交給和尚道士。直到27歲那年,大哥蘇蓮去世。面對年邁的父親,生兒育女,他意識到家庭的負擔,憤然開始讀書。

起初,蘇洵也想走他兩個哥哥的老路,學應試作文,準備考科考。他婉言謝絕了通常的年輕友誼,關起門來學習和寫作。經過兩年的努力,他考中了進士,考中了冒菜。他仔細想了想,嘆了口氣:“這個我學的還不夠。”把我寫的幾百篇應試文章全部燒掉,決定不走科舉這條路。他專門研究《論語》、《孟子》、《子涵》(韓愈)等聖賢著作。與此同時,他讀了上百種著作,端坐端正,致力於實用知識的學習,先後進入四種境界:開始接觸這些文章所講述的道理時,感到敬畏;然後我很驚訝的想通了這些文章的表達方式;後來覺得豁然開朗,覺得文章應該這麽寫。最後覺得自己要說的話越來越多,實在忍不住了,就寫了下來。就這樣苦讀了七八年,嘉慶二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來到汴京,把自己的文章獻給當時的文壇領袖、院士歐陽修。歐陽修看後大加贊賞,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媲美,極力向朝廷推薦。當時官員學者爭相背誦。這壹年,蘇洵48歲。次年,他的兩個兒子都加入了進士之列,轟動京城。第三年,經歐陽修推薦,朝廷召他到舍人院參加考試,但他不改不走科舉之路的初衷,說自己有病,拒不回信。嘉慶五年(1060),被韓琦推薦為省立學校圖書管理員,從此走上仕途。這壹年,他52歲。

蘇洵不僅自己刻苦讀書,而且非常註重子女的教育。他不僅是兩個兒子慈愛的父親,也是他們不可多得的老師。蘇洵的文章引子隱喻,分析精妙,論點精辟,字鋒犀利,文風奔放活潑,對他的兩個兒子影響深遠。父親和兒子經常就同壹個話題寫作,互相學習。流傳至今的《六國論》就是壹例。蘇洵說“弊”(六國因接受或不接受秦而亡),蘇軾說“士”(才),蘇轍說“勢”(天下大勢)。次子的《六國論》基本上是在歷史的基礎上論述歷史,而蘇洵則是借助古諷今,更符合現實。三個“六國”中,隨筆第壹。同時,他還帶領二兒子遊覽名山大寺,開闊眼界,提升氣質。蘇洵根據性情和意願,分別給兩個兒子取名“師”和“哲”,希望蘇軾能有所作為,蘇轍能免於災難。這確實是有遠見的。從實踐來看,蘇洵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蘇軾和蘇轍不僅在壹個榜單上,而且和他壹起成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白發不後悔學習晚,關鍵在於能不能努力。我們應該打破陳規。在學習型社會中,不僅要重視起跑線上的教育,還要高度重視成人繼續教育,大力倡導和推動終身學習。蘇軾和蘇轍早期的成功固然令人羨慕,蘇洵後期的成功也值得今天借鑒。(文/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