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測貴州龍化石的真偽?
“貴州龍”化石產於貴州省興義市丁曉鎮綠蔭村。“貴州龍”化石由胡承誌先生於1957年發現,經楊教授鑒定為長翅目,獅子座,貴州龍,並確認為壹新種屬,命名為“貴州龍”。“貴州龍”是壹種小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脊椎動物。在1.5億年前的中三疊世上部,地質時期的丁曉鎮綠蔭村是壹片濱海沈積區,水質清澈,其他生物和魚類豐富,繁衍了大量的“貴州龍”。由於其獨特的古地理環境,水體時而穩定,時而安靜;沈積物不時發生周期性變化,沈積壹套薄的粉砂質鈣質頁巖和粘土質鈣質頁巖,構成砂頁巖-碳酸鹽巖相地層。死去的“貴州龍”很快被沈積物淹沒,沈積物迅速變化結晶成化石,使“貴州龍”化石完整地保存在這套巖石中。自1957發現“貴州龍”以來,很少有人收藏,壹些地質研究單位來此工作研究。當地村民只是好奇來看看,在這片光禿禿的產區沈默了30多年。由於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個人收藏的逐漸興起,化石成為壹種特殊的商品。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貴州龍”成了獵殺對象。走私和倒賣越來越嚴重。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安靜的頂效小鎮綠蔭村沸騰了,數百名村民日夜趕往化石埋藏地。全國各地的買家也蜂擁而至,加速了濫采濫挖。化石產地千瘡百孔,許多精美完整的“貴州龍”化石被鐵錘、鋼鐵、雷管、炸藥摧毀。買家壹開始只用五元、十元每只,後來發展到壹百元、壹千元,價值萬元出境,大量完整精美的“貴州龍”化石標本流失海內外。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制定了《貴州龍”化石保護條例》,劃定了保護區,才制止了亂采濫挖。由於“貴州龍”化石的產地已被控制,大量假冒的“貴州龍”化石充斥市場,以假亂真。2.“貴州龍”真正的化石特征是小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脊椎動物(圖1)。壹般從頭頂到尾尖體長20-30cm。頸部和尾部細長,頭部留有兩個圓而明顯的眼孔。腳趾間有蹼狀關節。腳的長度沒有不同,骨架的數量不變。骨骼結構清晰,已成化石。骨骼已被磷酸鹽礦物磷灰石填充,顏色較暗,堅硬。摩擦硬度為5。化學試驗有磷反應,骨在紫外熒光照射下無熒光反應。後生巖石為含粉砂的鈣質頁巖和含粘土的鈣質頁巖,厚度為1-10 cm,顏色為淺褐-黃-灰色。巖石具有粉砂質結構、粉砂質結構、微尺度結構、定向結構和層狀結構。礦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並含有應時、伊利石、長石、白雲母、綠泥石、銳鈦礦、碳和黃鐵礦。3.假“貴州龍”化石的特征假“貴州龍”化石以以下形式存在(1)。貴州龍的骨架雕刻在薄薄的巖石上,裏面填充的是黑色瀝青粘結巖粉。檢測方法:骨成分鑒定、紫外熒光分析、偏光顯微鏡下檢測骨纖維細胞結構、化學試驗中的磷反應、巖性檢測。(2)在薄巖石上雕刻貴州龍的骨架,並用高分子粘結的黑色磷礦粉填充。檢測方法:骨成分鑒定、紫外熒光分析、偏光顯微鏡下檢測骨纖維細胞結構、化學試驗中的磷反應、巖性檢測。(3)在薄巖石上雕刻貴州龍的骨架,並用聚合物粘結的黑色矽質巖粉填充。檢測方法:骨成分鑒定、紫外熒光分析、偏光顯微鏡下檢測骨纖維細胞結構、化學試驗中的磷反應、巖性檢測。(4)將貴州龍的骨架刻在薄巖石上,用高分子將斷裂的貴州龍骨架粘合。檢測方法:紫外熒光分析、偏光顯微鏡檢測骨纖維細胞結構和巖性檢測。(5)在薄巖石上雕刻貴州龍的骨形,用聚合物粘合貴州龍的碎骨粉。檢測方法:骨成分鑒定、紫外熒光分析、偏光顯微鏡下檢測骨纖維細胞結構、化學試驗中的磷反應、巖性檢測。(6)貴州龍的骨架形狀在薄層巖石上是不完整的,貴州龍的碎骨粉用高分子粘合修復。檢測方法:骨成分鑒定、紫外熒光分析、偏光顯微鏡下檢測骨纖維細胞結構、化學試驗中的磷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