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設計“機制”
“機關”也是魔法道具之門。這個可以直接用自然科學的原理來設計。例如:
“衣櫃變成人”的“機制”是利用光學原理設計的。櫃內放置兩塊鏡板成直角,鏡片與側壁成45度夾角。
這樣,側墻的形狀就可以通過鏡頭反映出來,只是替換了後壁的形狀,助手就藏在鏡頭後面了。
觀眾壹看,櫃子裏面是空的,看不到鏡頭後面的助理。
為了不讓觀眾看到後面的鏡子,也為了方便助手在場,需要進壹步偽裝。
“人體三分”是利用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三個木櫃分為上、中、下三個櫃子,這已經不是什麽秘密了。
當魔術師推出中間的木櫃時,木櫃會自動形成壹個筆直的夾層,助手的腰就藏在這個夾層的中間。
由於計算的準確和設計的巧妙,再加上道具的美化和偽裝,觀眾似乎覺得夾層太窄藏不住人,不得不相信助手被分成了三段。
“刀盒”就是先把助手放進盒子裏,然後魔術師會從前後左右分別刺出十幾把鋼劍。
在觀眾眼裏,青銅劍插得那麽緊,助手躲在箱子裏都躲不開。真的是讓包廂裏的人捏了壹把汗。
其實完全有可能。這個道具設計是根據助手的身材和幾何學原理將鋼劍插入箱子。
穿孔的鋼劍在盒子裏形成了壹個立體的幾何圖形。雖然插的很緊,但是還是有壹定的空隙來容納助手的身體。
刀上吊人是利用力學原理設計的。人們看到魔術師先把他的助手放在三把鋒利的刀上。當魔術師取下腳和腰部的刀時,只有脖子尖支撐著助手的身體。
為什麽助理的腳和腰沒有掉下來?這是因為輔助的重心仍然在基面的範圍內。為了做到這壹點,輔助的裝甲和底座的尺寸要計算準確,設計合理。
蠟燭自燃裏的蠟燭是特制的。它利用電阻絲通電後燒紅發熱的原理,使蠟燭自動點燃;蠟燭點燃時,巧妙地使用了“定時開關”。
鋼針氣球的變化原理是利用氣球本身的物理特性,不需要任何道具和門。
氣球充氣後,它的壁會變得很薄,用針紮會爆炸。但是氣球的頂部和根部變化不大,還是有壹定的厚度,回彈力還是比較強的。
因此,如果用鋼針刺穿氣球的頂部和根部,氣球不會爆炸。其實觀眾對這些特點並不熟悉,所以感到不解。
制作道具
制作道具體現了科技的應用,更能體現科技提供的便利條件。
比如“手杖逃生”,就是利用特殊鋼的彈性和機械性能,經過熱處理制成的道具。可以隨意彈開或者收縮。沒有現代科學技術,這是永遠做不到的。
《私人電報》這個節目更說明了這個問題。這是利用高頻電流和無線電波等相關設備,完全依賴無線電技術。因此,沒有現代高科技,就不會有這樣的節目。
3.性能方法
表演方法中也運用了大量的科學原理。如“茶葉變色”,即在茶葉中放入硫酸亞鐵,茶葉變黑;然後把檸檬酸放入黑水中,它又變成了茶。這主要是利用化學原理來完成的。
“聽牌”、“猜牌”等撲克魔術都是利用數學原理完成的。還有壹些魔術表演就是利用了觀眾的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