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
從學生剛入學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學生上信息課的起點不同,性格不同,興趣愛好也不同。興趣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壹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是學生獲取新知識、開闊視野、豐富心理活動的最重要的動力。目前信息技術課程普遍采用“零起點”制,即初中和高中教材起點相同。由於城鄉小學水平不同,有些學校根本不開課,所以有些學生的信息化水平處於啟蒙階段。面對學生不同的信息技術水平,以及他們在操作技能、興趣愛好和智力方面的差異,教師不得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分層教學的方法,以滿足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完成本節課的設計。
比如解釋“資源管理器”時,可以對比以下內容。其實電腦裏的文件只是形式上和現實中的文件不同,但本質上是壹樣的。它們都是信息的載體。同樣,目錄(或文件夾)類似於文件夾,磁盤類似於文件櫃。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學生畢業的時候,要填很多表格,其實就是文件。填好之後,分門別類的放在文件袋裏,這些文件袋分門別類的放在文件櫃的特定位置。關上文件櫃的門,裏面儲存了很多資料。如果文件比較重要,我們會放在專門的櫃子裏,鎖好櫃子甚至加上密碼裝置,就成了保險箱。那麽兩者都涉及到文件管理,啟動資源管理器就相當於打開了文件櫃的門。
傳統文件櫃的條塊分割和層次結構在這裏變成了資源管理器窗口左側的樹形結構。用鼠標四處點擊,註意瀏覽器窗口右側的相應變化。資源管理器比文件櫃更強大,因為它更直觀,使用更方便。驅動器=文件櫃某層,文件夾=文件袋。看起來都差不多,所以都有容器的功能。就像大文件袋可以裝小文件袋,小文件袋可以和大文件袋裏的文件混在壹起壹樣,壹個文件夾裏也可以有文件夾,壹個文件夾也可以和壹些文件混在壹起放在另壹個文件夾裏。因此,計算機文件管理的層次結構是清楚的。
二
也許是由於學習任務的加重,很多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的熱情從小學的高漲變成了降低,這種現象在高中最為明顯。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冷漠消極,只是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所以課前把學生分成幾組。有學習特別好,能幫助別人的同學,也有基礎差的同學。這樣小組裏的學生水平差別比較大,可以幫助起點低的同學。
但也存在壹些不足。有些起點高的同學沒有耐心,起點低的同學也不好意思問,對基礎好的同學提升不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把高水平學生和低水平學生放在壹起評價,從而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三
李易教授的分層教學主要包括兩種懲罰方式。壹種是班內分層教學,即在班內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強調分別教學。二是走班教學制。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不同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班,學生根據自身條件進入不同的班級學習。
分層教學包括教學目標分層、過程分層、作業布置分層和評價效果分層。對於那些特殊的學生,讓他們進入第二課堂進行輔導,訂閱計算機愛好,成立機器人興趣小組、計算機作品創作小組、信息學小組。有時候學生紛紛舉手,壹個人應付不過來。有了組長,他們可以解決壹些問題,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初步的教學實踐表明,分層教學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秀學生,分層教學理論有待進壹步豐富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