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人才哲學:
自古以來,人才就是治國安邦、建功立業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重視和珍惜人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安靠人才”,深刻揭示了天下之安,關鍵在人才。
古往今來,無論是平定天下,還是治理天下,都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北宋詩人章雷有壹句詩“才難,壹師重於九師”,充分說明了人才的極端重要性,蘊含著人才難得的道理。壹方面從稀缺性上說明人才的稀有珍貴,正如古人所說:“人才何其稀有,求壹個抵十萬個。”
另壹方面,從比較的角度反映了人才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性。“九鼎”是國之重器,人有重有輕,凸顯了人才的重要性。南宋詩人陸遊有句名言“人才弱才憂”,揭示了人才的整體狀態和士氣對壹個國家成敗的極端重要性。
晚唐詩人羅隱寫下了“明則重才”的詩句,道出了糾正時弊、補救政治錯誤需要重用人才的深刻道理,也蘊含著重視人才的知、能、用的哲理。
重視人才培養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古人雲:“天下之治在於人才,天下之成才者,在育也。”古代聖人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作為人生三大樂事之壹。歷代詩人也在詩詞歌賦中論述過人才培養的規律。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有壹句名言:“妳沒看到南山的棟梁之材很稀少嗎?重論愛材者”表明了封建朝廷不能愛才導致國家衰敗的深刻教訓。南宋大詩人陸遊有句名言,“自古以來就要培養人才,放下苦難”,深刻揭示了人才實踐的規律:人才要精心培養,自由使用,形成人才成長的疊加效應。
南宋詩人李思政也曾寫出名句“沒有人才可以離開陶蓉”,揭示了人才的成長離不開陶鑄冶鑄的深刻道理和“功成身退”的道理。清代大詩人袁枚寫下“實踐來自苦難”的詩句,反映了人才發展史上的普遍規律:讓出身卑微、有才能的人擔任要職,參與軍政大事,在實踐中得到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