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出身於楚國的軍事貴族。他與叔父謀反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滅秦,為楚報仇。其實,項羽和張亮的初衷是壹樣的。不同的是,張亮是謀士,項羽是領袖。項羽滅了大秦後,放火燒鹹陽,對楚人來說是壹種惡氣。所以如果他以鹹陽為都城,那麽他的都城就會成為秦人進攻的目標,也就是說項羽在鹹陽會不得安寧。
項羽入關前,當著王懷的面約定,第壹個入關的是王冠中。自從項梁死後,項羽被邊緣化了。楚懷王不僅幾次把兵權握在自己手裏,還弄了個宋軼來控制項羽。憑借叔父的威望和膽識,項羽再次奪回兵權,導致了殺宋軼和巨鹿之戰。但是,楚懷王作為最高權力的象征,即使不聽也要把他的話考慮進去。項羽深深的知道,他之所以能夠率軍進入關中,成為統帥,和他是楚人有很大的關系,而楚懷王是團結楚人的精神,所以即使項羽想定都鹹陽,也是力不從心。
而且彭城比鹹陽更適合做項羽的都城。在彭城,項羽有楚人的群眾基礎,他滅了秦帝國,是楚人的英雄。而且彭城的地理位置更適合項羽控制其他c。
彭城與三川險地相連,很容易出兵控制三川,而三川是控制三秦之地的命脈,所以項在彭城很好地防備劉邦。
彭城是逐鹿中原的要塞,是連接南北的軍事重鎮。在這裏,兵有所精,民有所願。鹹陽怎麽比?
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用人失敗,也不是建都戰略失敗,而是選擇對手的順序失敗。在劉邦還決定三秦的時候,如果項羽西進直接幫助張寒消滅劉邦,讓龍且等人纏住田蓉和彭越,就不會有後來的烏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