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立雅水務:2007年初,威立雅兩次高溢價收購中國供水企業股權,成為眾矢之的。公眾擔心未來承擔高水價的可能性,而業界則擔心中國水務的安全問題。
SEB:2007年4月,收購蘇泊爾,持有蘇泊爾52.74%至665,438+0%股權,成為控股股東。這壹並購案也遭到了國內多家同行公司的抵制,成為被商務部納入反壟斷審查聽證程序的首例。
施耐德:1994,其要求收購正泰80%股份。在1998,要求持有51%。被拒絕後,施耐德收購了鄭泰的老對手德力西(以等額出資的形式),並不斷對鄭泰提起侵權訴訟。
從達能到家樂福,法國企業在中國的印象似乎無法與法國濃郁的紅酒和香水的柔美浪漫聯系在壹起,只有拿破侖·金戈自己是繞不過去的。
事實上,法國公司壹直在中國煞費苦心地贏得中國人的青睞。以浪漫著稱的法國人,應該是擅長這個的。國航中法航線從內地招聘空乘,提供給中國乘客的食物,從冷菜到甜食,都是地道的中餐,而不是冰冷的西餐。歐萊雅在中國市場和鞏李鴻的時候,鞏俐是形象代言人;章子怡火的時候,章子怡是形象代言人...
然而,他們的努力並不十分成功。新浪。com的“關註達能並購娃哈哈”調查有232995人參與。“對於事件的發展,妳支持達能集團還是宗後卿?”70%的受訪者選擇了宗後卿,相比之下,15%的人選擇了達能。
還有,2007年底,商務部下屬的《外商在華投資》發起評選“最具中國思維的跨國公司”。包括埃森哲、阿斯利康、英國石油、寶潔和巴斯夫在內的23家跨國公司入選,但沒有壹家是法國公司。
為什麽法國公司總是被大眾情緒和行業阻力所指?真的只有法國企業才是引發國人“外資並購安全”擔憂的主角嗎?當然不是。法國企業卷入中國民族情緒的最前沿,大概與其在華公司的行業特點有關。
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行業非常廣泛,尤其是制造業、金融和保險業。盡管對中國人來說,凱雷收購徐工時曾引發“卡特彼勒通吃”的擔憂和反對,但制造業仍然是精英階層的焦點,離普通百姓的生活很遠。
而法國的經濟優勢集中在日用消費品領域,在國際消費市場上有更大的話語權。零售、食品和輕工業在法國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中占很大比重,投資區域主要集中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
威立雅水務不屬於消費領域,但城市供水涉及到生活在城市的每壹個人。稍有改變自然會吸引更多的關註。
第二,法國企業的“躍進”氣質是他們在中國不滿的另壹個原因。
所謂“飛躍”,就是組織中的壹種文化對其他文化起到統治者的作用,組織中的決策和行為受這種文化支配,而其他文化受到壓制。這種“躍進”氣質讓中國企業家很難與法國企業談判。壹家國有文化公司的總經理,記憶中最痛苦的商業談判,是與法國花謝李非白起出版集團亞太區總裁的談判。“談判已經進行了近三個月。不是白天,是晚上。晚上十壹二點,他打電話找我去酒吧聊。最後我真的支持不了。等天黑了,我會找個酒店睡壹覺,然後晚上很晚才起來說。經過多次交涉,雙方草擬了壹份協議,對方說要總部再批,但最後沒有消息。”
光明乳業前董事長王佳芬在與達能的合作中,自始至終都在與法國人的傲慢甚至無禮作鬥爭。
本來法國公司和中國公司的氣質就有很多相似之處,註重關系和親情,“紅燈走來走去”。再加上浪漫的文化,在中國的法國公司應該是非常友好的。只是法國文化本身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使得它對外國流行文化的包容性不強;同時,法國人的母語優越感很強,導致英語普及率很低。這些都使得法國跨國公司在吸收和使用全球人才以及跨文化管理方面面臨巨大挑戰。
1997廣州標致的解體,壹直被商學院視為跨國公司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法方管理者以生硬、強制的方式實施全套法式管理,與中國的傳統觀念和文化格格不入,不僅引起中方人員的反感,還引發罷工。在10年的合資過程中,雙方的高層管理人員未能致力於塑造企業價值觀以減少雙方的文化沖突。廣州標致法國的主要經營目標是短期內獲取高額利潤,其決策具有明顯的短期行為傾向;另壹方面,中國希望通過合資企業促進企業和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推動本土化的進程。“同床異夢”最終導致了合資公司的解體。
法國在2007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占據38席,其中31投資中國。法國前外交部長於貝爾·韋德裏納·法認為,法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力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當然也遠遠落後於美國和日本企業。
然而,怨恨更多地落在了法國公司身上。“不了解和遵守當地法律”、“在知識產權方面采取咄咄逼人的戰術”和“破壞品牌的並購”...在跨國公司常犯的幾個錯誤中,法國公司在中國或多或少都犯了壹些,但“摧毀品牌的並購”似乎尤其令人擔憂。
王佳芬說:“達能從進入光明的第壹天起,就希望終於有了光明。”南存輝說,“德力西沒有錯,但是施耐德值得警惕。”調查顯示,超過60%的公眾認為“破壞品牌的並購”會損害中國經濟的自主性,應該受到限制。
美國的跨國公司在全球化之初,無論走到哪裏,都有壹種不可抗拒的擴張欲望,但最終往往屈服於現實,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更靈活的生活方式。
“以前,我總覺得美國人走向世界時充滿了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矛盾。現在看來,法國的理想主義更浪漫,法國的現實主義更冷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外事委員會委員賈慶國這樣看待法國的商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