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曉兵:他做了20多年的英雄。
丁曉兵在20多年前的壹次軍事行動中失去了右臂。當英雄被鮮花和贊美包圍時,南京航空學院的壹位大學生給他寫了壹封信,這封信讓丁曉兵深感意外:要成為英雄,妳只通過了第壹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可能成為英雄。我現在不佩服妳了。如果10或20年後仍有來自妳的事跡,那麽妳當之無愧的英雄。二十年後,丁曉兵永遠不會忘記這封信。從連隊指導員、軍官、營教導員、團政治部主任到團政委,丁曉兵交出了壹份優秀的“答卷”:他帶領的集體獲得了248枚獎牌、證書、36座獎杯。
獲獎詞
我們為這個用左手敬禮的人感到驕傲。戰時敢於獻出生命,和平時忘我,逆境中奮鬥,順境中保持清醒。戰場上的軍人敢說無怨無悔,保家衛國可以說是有骨氣有心結。他就像壹個號角,讓理想和激動在戰士心中播撒。
簡歷:感動中國2006-丁曉兵獨臂英雄。
丁曉兵,入伍20多年,是武警8722部隊政委。
在壹次重大軍事行動中,丁曉兵作為偵察大隊的“第壹捕快”,在從敵後返回的途中,為掩護戰友和俘虜,搶過敵人扔來的壹顆手榴彈,手榴彈突然爆炸,右臂只剩下壹點皮肉。為了將任務完成到底,他以驚人的毅力用匕首砍斷殘臂,背著俘虜,冒著槍林彈雨翻山越嶺4個多小時,才摸到接收隊。這時,他倒在了地上,戰友們以為他犧牲了,含淚為他彌補,緊緊抱住他,讓他走了。路過的壹線醫療隊被這壹幕深深打動,腿部動脈血管被切開,強行註入2600CC血漿。死神剛剛和獨臂英雄擦肩而過。
2003年,部隊在淮河流域抗洪搶險。丁曉兵不能用壹只手挖地,所以他背著袋子和泥土。如果不能打樁,就潛到水裏建圍堰。其身如令,勢如鋒。18天,在防汛壹線展現個性。20多年來,他把對黨的忠誠、對國家的熱愛、對軍隊的責任,傾註到軍旅生涯的每壹個細節、軍旅生活的每壹個舉動。284枚獎章證書見證了他用殘缺的身體為黨和人民做出貢獻的不平凡歷程。
2.王百姓:拆除了65,438+05,000多枚炸彈。
把公安工作稱為和平時期風險最大的職業之壹並不為過。公安部統計數據顯示,自1995以來,每年有400多名公安民警因公殉職。前年因公殉職414人,受傷4134人。“天天有犧牲,時時有流血”是近年來全國公安民警的真實寫照。幾乎每次出差,妻子都會在王百姓的行李裏放兩個蘋果,期待丈夫平安歸來。自1985從部隊轉業到河南省公安廳以來,王百姓壹直戰鬥在排爆工作的第壹線。他曾奉命拆除各類炸彈15000余枚,處理過無數爆炸現場。他是公安系統唯壹壹個沒有致殘、沒有犯過拆彈錯誤的全國勞模。王百姓有著普通人的情感——思念家人,害怕死亡,但他仍然壹次又壹次地跨越生死線。“因為我是警察,又是從事這個工作的,我不去誰去?”
獲獎詞
10年有1.5萬多枚炸彈,專門處理危險。誰能不害怕?普通人只要遇到壹次炸彈,就已經是驚心動魄了。他和我們壹樣,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但是頭上有徽章,上面有國徽,所以他肩負著家人的擔憂,戰友的期望。
簡歷:2006年感動中國-王百姓全國著名爆炸物處理專家。
王百姓,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督。
王百姓,男,55歲,中共黨員,是我國著名的爆炸物處理專家。現任河南省公安廳治安總隊調研員,三級警監。曾獲“全國公安系統二級模範”、“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從1969入伍到1985調入河南省公安廳,他在爆破、防爆、爆破這個令人敬畏的崗位上工作了37年。
華以偉:“值得托付壹生的人”
著名醫學專家華壹偉壹生兢兢業業,被患者譽為“值得托付壹生的人”。他做過數千次手術,挽救了許多病人的生命,沒有壹次醫療事故或失誤。從醫56年,華壹偉只做了壹件事,那就是對得起患者。他的妻子張,是他的同學兼同事。她和他在壹起幾十年了。說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說了壹句:“他盡到了醫生的職責,只是更認真。”有網友不這麽看:醫生的父母。華醫生,妳用妳的生命向世人說明了什麽是“醫生”。要是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醫生都像他壹樣就好了!
獲獎詞
不拿壹分錢,不犯錯誤,這種極端的狀態是無法達到的,除非有神聖的信仰。他是高超醫術和高尚人格的完美結合。他盡力不辜負生命的托付。
簡歷:感動中國2006——華以偉:人民的好軍醫。
著名醫學專家、北京軍區總醫院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外科學會常務委員華以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擅長普通外科:胃腸、乳腺、甲狀腺疾病的外科診斷和治療。
華以偉同誌從醫56年,始終忠實踐行黨和軍隊的根本宗旨,自覺遵守人民軍醫行為準則,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眾多患者,以高尚的醫德溫暖了億萬人民的心,譜寫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壯麗篇章,為醫生這壹神聖職業樹起了道德豐碑,為黨員這壹光榮稱號增光添彩。他不愧是* * *黨員的優秀典型,不愧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傑出代表。胡主席充分肯定了華以偉同誌為醫療衛生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精辟概括了華以偉同誌先進思想的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要求全軍衛生戰線深入開展向華以偉同誌學習活動。
霍英東:聚財有道,散財也有道。
霍英東給人的印象,壹是身兼政、商、體壇多職;第二,他是壹個慷慨而富有的人。從小吃了不少苦的霍英東,聚財有道,但也熱心公益,分配財富有方。多年來,他對社會的捐款接近200億元,僅在家鄉番禺的捐款就超過40億元。據悉,他是向家鄉捐款最多的港澳首富。說起父親生前的善舉,兒子霍震霆回憶說:“他曾經說過,人的壹生壹定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有錢就是給他壹個機會,讓他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獲獎詞
生於憂患,自強不息成就人生傳奇。在快樂中死去,用真誠贏得死後的名聲。他有這樣的財富觀:民族大義高於金錢,赤子之心勝於財富。他有這樣的境界:如果他達到速度,他將幫助世界。
簡歷:感動中國2006-霍英東慈善家。
霍英東,男,漢族,1923年5月出生,祖籍廣東番禺。1953,創辦火星液堂房地產有限公司、有容有限公司,任董事長。
霍英東先生壹生都是愛國的香港慈善家。幾十年來,霍英東為慈善事業捐款超過6543.8+05億港元,在推動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山區扶貧、幹部培訓等方面貢獻良多。
霍英東壹直致力於推動教育事業。在過去幾年中,巨額捐款包括對香港科技大學的兩次捐款。2003年,他先捐了3000萬,兩年後,又向科大訊飛捐贈了價值8億元的巨額捐款,支持學校未來的發展。這筆捐款創下了該大學十多年來接受捐款的紀錄。
除了支持本地教育,霍英東對內地教育也不遺余力,尤其是在家鄉南沙番禺。過去在南沙捐資建中學,支持香港大學北上南沙,與內地專家合作研發,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園”等項目。
霍英東捐建了無數道路、橋梁和基礎設施,如英東體育館、遊泳池、醫院等社會設施,並捐資修建洛溪大橋和大石大橋,撥款抵押南沙大道。20年來,僅我的家鄉就投資建設了40多億元。
以霍英東名字命名的霍英東基金會於1977正式成立。該基金會壹直在以捐贈和非營利投資的形式規劃數百個項目。有壹次,有媒體記者問霍老壹,他給大陸捐了多少錢?他答不上來,只是謙虛地說:“我的捐款就像大海裏的壹滴水,作用很小。不能說是貢獻。只是我的心!”
季羨林:不要在最艱難的時候喪失良知。
96歲的季羨林先生在北京大學任教多年。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學教學、印度學、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研究和翻譯了德、英等國的梵文著作和許多經典著作。其作品已編入《季羨林文集》24卷。現在,即使在病房裏,他依然堅持每天讀書寫字。季羨林先生不僅因為他的知識,而且因為他的品格而受人欽佩。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喪失良知。“文革”期間,他秘密翻譯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完成了《牛棚雜記》壹書,裏面凝聚了很多人類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他生活的寫照,也是中國近百年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獲獎詞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老年人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現在的白發先生,他在寒窗待了十年,牛棚裏充滿了五味雜陳的回憶。心有良知,寫道德文章。壹匹不起眼的布,字有實質,行有格調,窮而不起眼,不辱使命。
簡歷:感動中國2006-東方主義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並入臨清市)。曾就讀於濟南三河街小學、濟南壹中、山東大學。1930考入清華大學西方文學系。1935年被清華大學與德國交流研究生錄取,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托哈裏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季先生回國。同年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辦東方語言學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65438-0978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南亞研究所所長。65438-0984任北京大學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歷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作品已編入《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季羨林創立了東方語言系,開辟了中國東方研究的學術園地。他是國內外著名的東方學大師。嵇老不僅向中西學習,而且在品德上融合了中外知識分子的優秀傳統。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仁慈與寬容,強烈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意識,堅定的氣節與情操;西方人文知識分子的自由獨立精神,尊重個性和人格平等的理念,開放創新的意識;這些優秀的傳統,都在吉老身上凝聚和融化。所以他在學習上、事業上、貢獻上都可以大有作為,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壹面旗幟、壹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