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拿什麽拯救妳 粵劇

拿什麽拯救妳 粵劇

去年十壹月初,廣東粵劇院攜現代粵劇《山鄉風雲》參加上海國際戲劇節,演出後組織了壹個研討會。上海壹批知名戲劇家出席了,羅懷臻先生第壹個發言。他首先稱贊了該劇是個成功的也是優秀的劇目,隨後,還說了壹句十分耐人尋味的話:“不過,《山鄉風雲》畢竟是壹個四十多年前的作品了,我們期待廣東粵劇,在下次再來上海的時候,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粵劇演出劇照如果允許自嘲的話,我想,還可以對此話作更尖酸壹點的解讀:都什麽年月了,還拿這個來“忽悠”我們!慚愧啊,四十多年了,能拿出來充充門面的粵劇劇目,還是只有這麽幾出。羅懷臻的壹聲當頭棒喝,簡直振聾發聵。但說的卻是事實,是我們很多人甚至不願面對的事實!粵劇需要拯救,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可是,拿什麽來拯救妳呢?壹、我們努力了麽?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粵劇危機的論調壹直不絕於耳,粵劇觀眾斷層、人才雕零的狀況屢成人們關心的話題。但時至今日,觀眾畢竟還是有,從數量上看,居然也差不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給人們對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長。二是粵劇自身發展與觀眾自然循環之間的客觀規律性相調節的作用。三是幾十年來,各級人民政府、粵劇工作者等為振興粵劇作出了種種努力。前兩個可以說是客觀原因,第三個才是我們推動粵劇發展的主觀動力。這些努力應該說也頗有成效。首先,體現在粵劇演員的培養上,壹批傑出的青年演員脫穎而出。他們形象美、嗓音好、功夫棒!都是允文允武、能獨當壹面的好苗子。如在省裏各大粵劇團裏擔綱的文武生歐凱明、黎駿聲、彭慶華、黃偉坤、梁兆明、李秋元以及花旦蔣文端、蘇春梅、瓊霞、曾小敏、李淑勤、崔玉梅等等。更為可喜的是,在他們身後,壹批生力軍正小荷露尖、茁壯成長,透過他們的舞臺表現,可以毫不費力的發現他們蘊藏的潛質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其次,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領域的各種藝術事業,逐漸降低甚至撤走藝術與大眾間隔的藩籬,尋求與大眾文化心理需求的融合和市場化的接軌。粵劇市場的開拓和觀眾心理的研究,日益被粵劇演出團體所重視。市場策劃、宣傳、包裝、推廣等壹系列商業化的營銷模式已被文化領域廣泛使用並結合自身的特點不斷改進。比如近年來,藝術家們及各大藝術團體的領導們都在想方設法,開拓粵劇發展和表現的途徑。粵劇藝術家紅線女主導創作了粵劇動畫電影《刁蠻公主戇駙馬》,對打開粵劇傳播空間、拓展粵劇觀眾層面等工作具有非同尋常的探索價值。廣州粵劇團唯美粵劇《花月影》的成功排演,大學生壹元錢走進劇場等活動風風火火的進行等,都體現了粵劇團體意在爭取觀眾、拓展市場的種種努力。而廣州紅豆粵劇團現代粵劇《刑場上的婚禮》上演,則在挖掘粵劇本土題材方面作出了優異的答卷。還有他們的《關公忠義鼎千秋》與湛江粵劇團的《珍珠塔》、肇慶粵劇團的《鐘馗嫁妹》等劇目的成功,也體現大家對傳統戲曲劇目的重視以及努力使傳統與時代結合的審美追求。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各大劇團的創作劇目和恢復傳統戲劇目,不下壹百多出,這些戲題材、風格各異,***同為繁榮粵劇的天空編織著五彩的希望之雲。再者,各地政府對文化的扶持與投入逐年加大。振興文化產業歷來是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著力提倡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各級政府對於文化的投入也是逐年加大。體現在對粵劇的扶持方面,最明顯的就是各地大制作劇目的增加。近十年來,各地投入創作經費過百萬的劇目計有深圳粵劇團《駝哥的旗》、廣州粵劇團《花月影》、《三家巷》、廣州紅豆粵劇團《刑場上的婚禮》、佛山粵劇團《蝴蝶公主》、《小周後》、廣東粵劇院《青青公主》、《東坡與朝雲》等等。這些大制作劇目,有不少對提升粵劇的藝術品位、豐富粵劇的表現手段、擴大粵劇的影響等方面確實起到壹些積極的作用。誠然,我們還可以羅列很多各方為粵劇發展不遺余力的事實,諸如社會各界的熱心關註,省、市粵劇基金會的各種投入,眾多知名企業及企業家的大力扶持,主流媒體的傾力合作等等。上述各方面力量的***同努力,在推動和刺激粵劇發展方面確實起到壹定的正面作用。然而,透過繁榮的背後,壹些充滿想像的泡沫空間也在逐漸形成。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力量,猶如壹個個良莠不齊的大夫,他們***同為粵劇把脈,熱心獻出自己的秘方良藥,勇敢的參與施救過程。可是,沒有壹個絕對權威的盟主統領百方,藥方越多,越難調和,成效更是可想而知。二、我們盡力了麽?由於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局限,“大夫們”有如瞎子摸象、管中窺豹,難免以偏概全。從個人偏愛的角度出發,從實現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的角度出發去行所謂改革之名的現象,也長期存在著。對粵劇現狀缺乏全面的研究,也就對發展粵劇缺乏統壹的認識、長遠的規劃、合理的部署、科學的調度。因此,由此而生的種種矛盾就不可避免。比如,粵劇藝術人才發展的不平衡現象就十分明顯。上面說過粵劇壹批年輕的演員已經接過擔子並漸入佳境,但僅僅限於演員。作為壹門綜合藝術,我們需要的人才也應該是綜合的,而不僅限於演員。編劇、導演、音樂、舞美……是創造舞臺藝術必不可少的綜合體,但目前,我們這些方面的人才實在少得可憐,而有些崗位甚至已經面臨完全斷裂的地步(如編劇)。其它方面如導演、音樂、舞美等,真正具有創作能力且得到觀眾承認的,也是鳳毛麟角。有些領導急於求成,對當事人實際能力欠缺考慮,大膽啟用年輕人來擔任導演、音樂設計、舞美設計,可往往拔苗助長的方式只能換來貽笑大方的結局。戲劇內涵、音樂語言、藝術規律,不是壹朝壹夕可以掌握得到,更不是長官意誌可以復制粘貼的。話說回來,算得上新人輩出的粵劇演員,其發展同樣有著明顯的不平衡,這主要表現在行當方面。長期以來形成以生旦為中心的演出體制,造成了習戲者對文武生、花旦這些行當趨之若鶩,而其他行當如武生、花臉、醜生、老旦、武旦等,由於出路受限,就備受冷落。這些問題其實已經是老生常談,不少前輩不但直指其弊,甚至也給出良方,但遺憾的是壹直沒有得到根本重視,更談不上徹底解決。又如,劇團體制上的缺憾、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導致的各種矛盾,影響著藝術生產的各個環節,制約著粵劇的發展。不知從什麽時候開始,“藝而憂則士”的現象普遍起來,雖然這種現象長期受到各種非議和質疑,但非但沒有停止,還有越演越烈之勢。目前,省內各大粵劇表演團體的領導幾乎都是由本團當家文武生或花旦擔任。雖然造成這種現象有很多原因,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創作和管理,魚與熊掌如何可以兼得?即使勉為其難,也容易弄到筋疲力盡、而壹著不慎還會落得個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其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始終是壹對矛盾組合體,壹些現實問題始終是領導者無法回避的,倘若處理不好,勢必影響到舞臺上的合作,降低藝術質量。再次,只有舞臺,才是戲劇家生命綻放的地方,行政幹部和藝術家之間,無論人文價值還是歷史價值,永遠都不可能劃上等號。曾經,某劇團在排練壹個新戲時,作為團領導的年輕花旦不顧劇情需要悲涼的氣氛,強令演對手戲的演員把口白說快點,唱詞唱快點,目的是讓對手趕快下場,好留下自己表演的空間。類似這種嚴重違背藝術規律的事在專業團體並不鮮見。這種情況往往以弱者屈從於強者而告終,但倘若碰上藝術個性較強的演員,沖突就變得不可避免。因為管理的不到位,有些專業劇團的綜合演出錯漏百出、慘不忍睹。也有些比較知名的專業人員,因為利益的驅使,竟然為了走穴而舍團而去,置劇團正常的藝術生產不顧。某些劇團負責人,明知道藝術質量會打折扣,卻偏偏願意創作劇目時在重要的藝術崗位任人唯親……再如我們壹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聽不到真正的戲劇批評。近年來,戲劇批評失語癥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新劇目的上演不管質量如何,公眾場合聽到的總是壹片溢美之辭。然而,我們很多粵劇工作者只知道批評家的話有時候會比較逆耳,卻很少明白真正的批評家應該也是創作者之壹,沒有接受過批評的戲劇創作不算是完整的戲劇創作,歷來成功的藝術家鮮有拒絕藝術批評者。批評的缺失,粵劇創作自由化、隨意性泛濫的現象就更難遏止。於是,我們聽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改革論調,看到了很多有違常識的改變方式――某音樂設計以劇本文案為本設計出全劇音樂,要求劇組以此排練――本末倒置。某劇團排某劇時要求演員摒棄程式,學習話劇表演方式自由演繹――舍本逐末。某導演甚至說“不管戲怎麽樣,反正觀眾愛看什麽就給他什麽”――?……俗話說:藝術來不得半點僥幸。但是今天,我們壹些藝術工作者,卻熱衷僥幸,甚至不惜創造僥幸、傳播僥幸、繁殖僥幸。權力與壹知半解對科學和藝術規律的強奸;無知加無畏成為廉價“藝術家”的生產原料;某些評獎項目被畸化並演變為功利主義者的催化劑等等。事實上,在各種表象的背後,隱含著壹個個十分復雜而深刻的問題,我們需要做的,或許不僅僅是深思。三、粵劇,往何處去?當韓國以端午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時候,國人驚呼:端午粽我們都吃了幾千年了,韓國憑什麽跟我們爭?但抗議無效,韓國還是順利獲得該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戀愛中的男女,總在分手後才覺得可貴,總在失去後才知道珍惜。除了懊悔,還剩下什麽?不過,韓國的端午節畢竟與我們有些不同,而且,平心而論,同樣是傳統節日,人家做的還真比我們好。慶幸的是,我們還有!如我們的戲曲,我們的粵劇。這是人類戲劇的壹種經典存在,她屬於全人類,但制造者只有我們,也只可能是我們!我們的價值就在於此。戲曲各種程式中,手、眼、身、法、步,千般變化、萬種風情;神州處處舞臺上,生、旦、凈、末、醜,流派紛呈、韻越千古。曾幾何時,我國戲曲的美,讓壹代又壹代的伶人甘願為之灑淚喋血,令古往今來多少貧富賢愚者擊節贊賞。蘇聯現代戲劇之父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之折服,德國表現戲劇的鼻祖布萊希特莫名驚艷。關於我國戲曲的審美價值,中外戲劇家已經有過無數精辟的論述,此處不再贅述。所以,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而應該真正的去研讀我們的傳統,保留住壹切有價值的傳統。這樣說也許會被罵作“守舊派”,但是,對於我們傳統的東西,有些“舊”,還必須得守。也只有守住本質的“舊”,才能守住自我,而不會被同化或異化。文化藝術與大自然壹樣,是具有“弱肉強食”特征的,歷史上,不同地域、不同種類的文化相互融合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弱勢文化被強勢文化兼並的例子也舉不勝舉。不過,作為壹種審美活動,戲劇審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互相作用讓我們不可能無視觀眾的需求和時代的要求。在地球“村”化的背景下,在世界藝術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潮流裏,人們的審美模式、審美心理、審美節奏都在變化,如果我們僅僅依靠機械的“守舊”,粵劇遲早會被世界流行文化的大潮淹沒。因此,我們同樣需要謀求發展,但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必須明確,首先是繼承,才能談發展,這是壹個淺顯的道理。其中的辯證關系,不少粵劇前輩如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等曾有過科學的論述,而且以此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比如說,他們對西方戲劇元素的大膽借鑒,從現代戲劇、電影中學習故事結構和表現方式,對傳統藝術進行壹系列的創新改革等等,均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為世人所矚目,先後成為開宗立派的壹代大家,實在是我們後輩的楷模。他們立足粵劇,放眼世界,雖使用了很多方式豐富本劇種的表現手段,卻沒有對傳統進行反叛和顛覆,觀眾看他們的戲,覺得更好看了,但都承認這是粵劇。這是他們非常恰當地把握了“本”與“末”之間關系的緣故。曾經有人慨嘆:以前我們無論到哪裏演出,演什麽,觀眾都是人山人海。可是今天,臺上的人有時候比臺下還多。聽說現在偌大壹個廣州城,粵劇真正的鐵桿戲迷只有幾千人了。我無意去考究“真正鐵桿戲迷”在這裏的確切含意,但相信這個數字未必準確,因為沒去看戲的觀眾不壹定就不“鐵桿”。要知道,當我們思考觀眾沒來的理由時,觀眾同樣在思考去的理由。某戲迷就曾經說:“不是我不想去劇場,可是,到了劇場妳們可以給我看什麽?”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更願意相信,這些會“看門道”的才是真正鐵桿戲迷。看什麽?這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和其它任何壹種藝術欣賞壹樣,戲曲審美也是壹個復雜的心理行為。觀眾走進劇場,總希望獲得壹種美的享受,缺乏審美價值的戲劇,自然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即使大家名導相加盟、巨資廣告***轟炸,也難免落幕時的慘淡與尷尬。在藝術的領域中,我還是情願相信這樣壹句老話――功到自然成!功到自然成,說明藝術需要壹個艱苦磨練、努力提高的過程,把握了生活的本質、洞穿了人性,又能用藝術語言高度概括出來,才具備了藝術創作的條件。只有依靠真實的本領,才有可能在立足的舞臺上,真正解決觀眾“看什麽”的問題,而不是主觀地認為只要我站在舞臺上,我就是藝術。藝術家總能用特別的手段征服觀眾。有些人說:因為語言的原因,使我們粵劇在非粵語地區的觀眾欣賞產生了障礙和局限。這話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其實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對於戲劇欣賞來說,語言已經不成為障礙。美國流行音樂巨星邁克爾?傑克遜、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他們唱的都是本土語言,但全世界有多少人為之著迷?我們今天看好萊塢大片,不是還有很多人不願意看翻譯版,而情願看字幕聽原聲麽?當1957年紅線女的歌聲蕩漾在莫斯科克裏姆林宮的時候,現場被征服的觀眾有幾個能聽粵語?真正的藝術,是可以跨越時空界限的。還是這句話,功到自然成。壹幅畫、壹首詩、壹段相聲、壹場舞蹈、甚至壹個手寫的字,經過藝術家的深度加工,往往也會引起我們壹種藝術上的***鳴,何況,我們的戲曲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呢?戲曲藝術的魅力是無窮的,即使壹個簡單的站立步式“丁字步”,其實已經包含了十分豐富的美學內涵,只是我們已經習慣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