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基金投資 - 陶的社會調查

陶的社會調查

陶·孟河在倫敦大學學習期間,深受韋伯教授和哈珀教授的影響。同時,我最喜歡蕭伯納和威爾斯。他們都是費邊社成員,在英國從事社會改良主義運動。他們認為社會改革必須研究經濟學、政治學等現代社會科學。韋伯對勞工、失業、貧困、老年人等問題做了大量的調查,從立法上對工作時間、養老金、工會組織等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議。韋伯夫人還在1912創立了新的法比安調查部,從事工業管理等問題的調查。他們對英國資本主義各種經濟社會問題的調查研究,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陶對這些非常感興趣,並意識到研究社會問題對改造社會非常重要。1912年,他在倫敦的時候,和他的同學梁搜集了很多資料,用英文編了壹本《中國農村和城鎮生活》。該書是陶關於中國社會組織和社會思想的第壹部著作,也是中國最早的社會學著作。陶·孟河年僅27歲。但是,這本書說明他已經是壹個學識淵博的學者了。

陶於1913年回國後,決定開展社會調查研究活動。在《社會調查導論(壹)》壹文中,他曾說:“我壹直抱著壹個很大的誌向,要調查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這項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踐意義。第壹,可以知道我們這個社會的好處,比如家庭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各種婚喪祭祀的制度,所有讓人們生活好的點都應該保留;第壹,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社會中的各種事情,每當我們使人民失去他們的地位或阻礙人民的發展時,我們都應該註意改進的方法。”

這個野心終於在1926實現了。2月,陶提出了壹個社會調查計劃,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贊同。美國某社會宗教組織通知北京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分配和管理從美國退回庚子賠款資金使用的組織)董事會,願捐贈專項資金三年,並委托該學會進行社會調查。基金會當即決定接受撥款,在協會下設社會調查部進行社會調查工作,並聘請陶負責。這個機構壹成立,陶就提出了三個研究課題,壹是“社會調查方法”的系統研究,二是北京工人生活費用的調查,三是京郊農民生活費用的調查。歷時三年,我完成了三部作品,分別是:範宏的社會調查法(1927);陶北平生活費分析(1928);李在北平郊區的農村家庭(1929)。此外,在陶、的指導下,、林松和等編著了第壹部《中國勞動年鑒》(1928)。這些任務的完成,為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開了壹個好頭。

從65438年到0929年,經過陶的努力,中國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同意將社會調查部改組為獨立機構,更名為社會調查所,這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社會學研究機構之壹。

社會調查所成立後,要研究的課題是中國近代經濟史、政治制度、經濟理論、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對外貿易、金融、勞工問題、人口問題、統計學,***10。科研人員12,研究生10。在這些研究課題中,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勞工問題、人口問題、工人生活費統計、近代經濟史是重點。農業經濟主要調查研究工作包括:(1)河北、山東棉花販運調查;(2)河北省深澤縣農村經濟調查;(3)河北省清苑縣農村經濟調查;(4)定縣市場調查;(5)安國縣藥材市場調查;(6)華北地區糧食生產、運輸和消費調查。工業經濟的主要任務是:(1)編輯中國經濟發展系列,如“鐵、煤、油”、交通運輸業等;(2)調查中國的重要工業,從輕工業、棉紡織業開始。關於勞工問題的項目最多,和從1926開始做這個工作有關。有:(1)第二次全國勞動年鑒續編;(2)國際勞工組織;(3)河北、天津勞資糾紛研究;(4)對塘沽工廠工人的調查;(5)上海市職工家庭調查;(6)華北鐵路工人工資調查;(7)天津面粉工人工資調查;(8)華北紡織工人工資調查;(9)山東中興煤礦工人工資調查。在人口方面,主要是整理和研究近代中外人士對中國人口的估計,研究各省人口統計。統計上主要是編制北平生活費用指數和月報(這是我國最早出版的生活指數),編制指數公式總論。在近代經濟史方面,利用故宮的文獻和檔案,系統地研究了近200年來的經濟發展。這些調查研究可以說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工農運動蓬勃發展提出的課題。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壹,陶自然要繼續在學術上研究這些社會問題,為社會改革提供依據。

為了把社會研究所的工作推向世界,1931年,陶和林松和撰寫了《中國的產業與勞動》壹文,並提交給在荷蘭海牙召開的世界社會經濟大會。同年,陶撰寫了《中國工人的生活水平》和《中國工人的生活水平》壹文,並送交在上海召開的太平洋國際學會第四次會議。此後,這種國際學術交流持續不斷,從而使社會研究所的成果名揚海外。

1930年初,社會研究所出版了《社會科學學報》,陶、曾炳軍任主編。這也是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壹個創舉。研究所還創辦了《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文集》,主編為陶和唐湘龍。這也是最早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出版物。

1934年,中央研究院經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討論,決定將社會研究所並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45+0年更名為“社會研究所”),由陶任所長。合並後,調查研究工作仍按計劃進行。

我在抗日戰爭期間,研究所幾經搬遷,最終於1940年秋落戶四川南溪李莊。此時,雖然研究人員不多,條件也很艱苦,但在陶的帶領下,他仍然取得了幾項被有關方面重視的研究成果,其中壹項就是“抗戰損失的研究與估算”。由於陶對壹戰各國的損失估計和和會談判非常熟悉,建議盡快研究,為抗戰勝利和日後的賠款談判提供資料。這是壹項很有遠見的重要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中日復交時,周恩來總理派人了解了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過去所做的損失估算。雖然後來中國放棄了賠償要求,但在談判過程中仍然證明了這項研究工作意義重大。

從1914到1949,陶不僅領導了社會學和經濟學研究的組織工作,還親自參與了社會調查和研究。曾在北平、天津、江寧、蘭溪等縣市進行社會調查,後又在江蘇、安徽、浙江、河南、陜西、廣西、雲南、貴州等地進行社會調查。著有《北京人力車夫的生活》、《北平生活費分析》、《中國社會研究》、《歐洲和平後的經濟》、《中國勞工生活水平》、《社會與教育》、《公民教育》、《社會問題》、《中國縣地方財政》、《孟河文村》等。當他在社會研究所時,他雇用了壹些大學和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如吳、彭澤壹和劉國光。經過積極的培養,他們都成為了經濟學的學科帶頭人。

自1935起,陶被任命為中央研究院評議會委員。1948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