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國內債券市場發生的實質性違約或擔保人代償事件多達18起,涉及24只債券,其中僅3月份以來就發生了12只債券的11起事件。各種降級也頻繁發生。據海通證券統計,今年以來評級被下調或預計被下調的標的多達13只。傳統上,年報發布後的5月至7月往往是評級調整的高峰期。有業內人士推測,今年以來,負面評級事件明顯多於往年,降級潮可能集中爆發。公開資料顯示,自11公募債券違約以來,湘鄂情12 (5.47,0.00,0.00%),11天威MTN2,12中富01,10英利mt N2,1515亞邦CP001、11天威MTN1、15宏達CP001、15雨潤CP001、15東特鋼。自3月底以來,已有30多只債券(有違約風險的債券)在二級市場單邊出售,明顯低於市場估值。雖然有些債券最終是通過政府協調幫助發行人、銀行、承銷商等相關機構解決處置,或者發行人債務重組來兌付,但債券市場打破剛性兌付已經成為壹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