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在大豐區新團、大龍、三圩、劉莊等地有麋鹿角和麋鹿骨(亞化石)出土,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充分證明大豐曾是麋鹿的故鄉。1984年春國際野生基金會和我國林業部組織專家、學者、技術人員來此調查考察,確認其適宜麋鹿生活,
經國務院批準,林業部和江蘇省在此聯合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由林業部投資120萬元,於1985年著手建設。保護區分為三個放養圈,核心圈面積45畝,中圈1815畝,外圈1.3140萬畝,都用鐵柵欄圍成,以逐步擴大麋鹿群活動圈。保護區內以鋪設砂石公路,建有管理人員工作室和生活用房,並接通高壓電源,供區內照明和開發使用。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創建於1986年,原為大豐林場的壹部分。
1986年8月13日上午,從英國倫敦以8箱分裝麋鹿42頭(雄性13頭,雌性29頭)空運廣州,換機飛上海,再用汽車轉運大豐保護區放養。
1995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列入“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保護網絡”。
1996年底,該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到2666公頃,增加了第三核心區。
1997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2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03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濕地國際列入“東亞—澳大利亞鳥類保護網絡成員”。
2006年,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示範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海岸淤積地帶,黃海海岸線不斷向大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