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界有句口頭禪:“無再”。“不re”是“不理性”的簡稱,是“不合理”,不符合常識。審計人員的職責是檢查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和合理性。審計人員為了防止被騙,仔細審查公司當局的每壹個說法是否合理,這是他們的職業習慣。
舉個簡單的例子。管理層會說,“今年收入增長了50%,因為銷量增長了50%。”審計人員看了看報表說:“不是,成本明顯下降了20%,期末存貨也比去年年底多。而且我也沒聽說有什麽技術進步可以大幅降低單位成本,所以成本降低只能是因為生產數量下降。這和銷量增長不矛盾嗎?”
這個例子正好印證了壹句老話:“說謊容易,說謊難。”為了編造壹個謊言,妳需要修改很多相關的地方,而且不壹定完美。審計人員通過在會計數據中尋找異常、不合理的線索,從各個角度向公司提出壹系列問題,像獵犬壹樣挖出公司隱藏、編造的東西。
這年頭,不僅公司的財務謊言編得不好,連騙子的招數都“不re”了。前不久收到淘寶的廣告,通知我中獎了。我登錄淘寶,輸入密碼。果然有35000元現金大獎等著我。收到這個廣告的前壹天,淘寶上確實有抽獎活動,所以沒意識到是騙局。
我接著看,發獎通知上說稅法規定,獎不能白得。只要我把增值稅1500元郵到壹個賬戶上,他們馬上就給我發獎金。我正準備興沖沖地翹著屁股去郵局,突然想起壹件事:妳幹嘛不直接從我的35000元獎金裏扣1500元?妳為什麽要我給郵局寄錢?我又仔細看了壹遍說明書,發現了壹個新問題:怎麽繳納增值稅?增值稅通常在工廠進口原材料時繳納。就這樣,我識破了壹個“不戒指”的騙局。
審計人員喜歡思考事物的合理性,這其實是日常生活中常識的積累。但是,如果審計師把這種職業習慣帶入生活,就沒那麽可愛了。生活中,人不可能什麽都記得很清楚,難免會說壹些不準確的話。而且夫妻之間,有時候也會說壹些善意的小謊言,互相哄。如果妳的另壹半是審計師,那麽恭喜妳,妳說的每壹個善意的謊言都會引來對方的質疑,最後會被問到,越挖越深,直到謊言被徹底揭穿。
所以,壹個敢於和審計人員結婚的人,壹定是誠實開放的。
& lt2 & gt用數字說話
中國的人喜歡從表象、意識形態、潮流上講大話,卻懶於用數字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用數字來檢驗是否如此。而審計人員則需要在很多科目上合計證明。比如工資支出,審計人員會把公司的總人數乘以大概的人均工資得出壹個總數,和報表上的數字對比,看有沒有很大的差異。
用數字說話很重要。因為有些東西是對是錯,概念上看不出來。妳必須實際計算成本和收益,然後才能得出結論。只有數字能告訴妳答案。
比如說。很多西方國家不是用大量納稅人的錢來發展競技體育,而是走市場化、職業化的道路。在中國,競技體育基本上都是國家財政支持的。如果舉行壹場辯論,至少90%的中國人支持以“舉國體制”發展競技體育,恐怕只有不到10%的人反對。誰對誰錯?
我們可以估算壹下,如果納稅人贊助的話,壹枚奧運金牌要花納稅人多少錢。假設1奧運會* *是從1,000名運動員中挑選出來的(和中國壹樣大,33個省平均30個人練壹個項目,應該不誇張)。運動員還不夠,還要有後勤人員,比如教練,領隊,隊醫,廚師長。假設平均兩個運動員有壹個輔助人員。好吧,運動員+後勤人員,壹個***1500人,換壹枚奧運金牌。這1500人是專業的。假設國家要照顧他們每個人20年,包括10年的培訓和10年的養老補貼。每人每月工資暫定為1000元。此外,運動員還要使用運動器材、住宿舍、外出異地和國外比賽等。,每人每月消費1000元。這樣壹枚奧運金牌的成本是1.5萬人×20年×12個月×2000元/月= 7.2億人民幣。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獲得了32枚金牌,所以我們在這32枚金牌上花了7.2億×30 = 230.4億人民幣。
我真的不知道,但是我很害怕。數字出來後,雙方可以再辯論壹次。即使誰也說服不了誰,至少,他們會把爭論的焦點從簡單的“是”或“不是”轉移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上來。這場辯論將把它帶到壹個更高的層次。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數字均為本人估算,並非摘自任何政府預算報告。這是壹件很無奈的事情。我從未見過政府給出詳細的預算。所以我不知道我交的稅有多少用於教育、競技體育、醫療、公務員工資和商業娛樂...不過沒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有常識和腦子。就像上面對奧運金牌成本的計算壹樣,我們可以依靠現有的知識對很多東西進行粗略的估算。需要壹點努力,但總比沒有強。
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用數字說話,向數字要答案的好習慣。
& lt3 & gt做事要留證據。
在審計工作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妳不寫下妳做了什麽,就說明妳沒做。”比如問了誰,詢問的結果是什麽,看了哪些文件,都要記錄在工作底稿裏。審計人員特別喜歡向客戶索取資料:合同、發票、內部文件、管理當局的聲譽,所有這些資料都像珍寶壹樣,重點明確地標記出來,列入審計工作底稿。只有證據齊全,報告上的數字才有依據。
用書面證據說話,相比口頭約定無疑是壹種進步。只有在每個環節都留下可驗證的證據,才能在發生糾紛時有理有據。可惜國內很多企業總喜歡在合同上說壹套,實際上口頭上和對方約定另壹套,不願意及時更新合同。發生爭執時,雙方各執壹詞。我想,隨著中國司法制度的完善,那些不願意用合同的企業會越來越吃虧。
實際上,審計報告本身就是壹種書面證據。會計報表使用者需要看到註冊會計師出具的審計報告,以確保會計報表真實、公允。這年頭投資者很多,但不會有多少投資者會看年報,更不會有投資者在看年報的時候關註會計師事務所是誰。如果只是“炒股”而不是“投資”股票,審計報告真的可有可無。
“做事要留證據”——這句話從另壹個角度來說,就是“不要留下不該留下的證據”。例如,審計員發現企業有壹些小問題,但它們不太嚴重,不需要解決。然後審計員* *就是根本不知道,工作底稿上也不提。如果提了,但不解決,很容易被監管部門抓住把柄。以前有壹種說法:審計的目的是在賺取審計費用的同時獲取適當的審計證據,並盡可能把責任推給公司管理層。這個說法雖然有點露骨,但無疑是真的。
& lt4 & gt簡明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經濟犯罪;要堅決改革開放,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經濟犯罪;如果說改革開放是壹項長期任務,那麽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經濟犯罪也是壹項長期任務。”——李瑞環,1986在中央糾正黨風座談會上的講話。
上面這段話大家可能看膩了。如果是審計師,他會如何表達同樣的意思?我想他大概會說:“改革開放,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經濟犯罪,都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而且,執行的時候壹定要有決心。”
這是商業社會的要求:站在讀者的角度,盡量通俗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讀者很容易理解妳的意思,他就有希望成為妳的客戶,妳的表達也就成功了。如果他聽不懂,或者聽起來很難,雙方溝通成本高,妳的表達就失敗了。
我在做第壹個審計項目的時候,第三年由壹個資深審計員帶領。我記得,她做事總是很快,只是在工作紙上寫“筆記”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的。每壹個筆記,她都寫了又寫,改了又改,不斷嘗試如何表達的清晰簡潔,讓經理壹眼就能看懂。她花在單詞和句子上的時間遠遠多於為經理節省的時間。因為她認為多考慮讀者的需求,能讓讀者快速抓住信息的關鍵點,這樣的稿子才算合格。
在她的影響下,我也學會了提高表達效率,讓別人不用思考就能理解。如果我想說的不是太復雜,我就直奔主題,第壹句話就拋出結論,然後寫上理由:< 1 & gt;……,& lt2 & gt……,& lt3 & gt……。
如果我想說的內容比較復雜,我需要先介紹背景知識,然後再推導,這樣別人才能理解。我會寫a,b,c...由淺入深,明確壹件事,說下壹件事,依次進行。如果每條路都有多條支路,我會加上序號A1,A2,B1,B2,讓讀者清楚地知道自己“走”到了哪條路,哪個門牌號。
我見過很多人寫長篇大論,總是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沒有把相同的意思合並,也沒有把序號加進去,壹筆壹劃的寫ABCBDAE,讓人覺得自己在迷宮裏走。以李瑞環的話為例。第壹句的“要堅持”和第三句的“要長期做”明明是壹個意思,他卻要拆成兩句話扔來扔去。我們自己在寫長篇大論的時候,不要做這樣的“亂丟箱子”悟空。
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壹些文章的作者容易陷入壹種自說自話、屈尊俯就、賣弄文采和博學的夢境,而不管文章是否清晰、簡潔,是否被他人理解。張五常這幾年寫的文章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壹半寫壹半白,思路跳躍。壹個人的思維高明是好事。但如果他不善於表達,就會讓讀者感到困惑和迷茫。因為“交易成本高,交易無法達成”,這實在是壹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 lt5 & gt問是完善文章的好方法
所謂Q,就是由獨立的第三人閱讀審計稿,指出其中有錯誤或不清楚的地方,然後交給起草人修改完善。
在四大,員工不喜歡經理的Q,經理不喜歡合夥人的Q,審計部門不喜歡稅務部門的Q。沒有人喜歡被人給Q,然而,當他們給別人Q的時候,卻是毫不留情的。
q確實是提高文章的好方法。我把這種方法的優點總結如下:
& lt1 & gt;所謂“旁觀者清。”有些東西,手稿編纂者認為非常清楚,但其他人可能仍然不明白。讓壹個獨立的第三人來看看,問問他的問題,妳就能發現不那麽清楚的地方。
& lt2 & gt可以凝聚很多人的智慧。壹篇好的稿子需要不斷完善,才能充分吸收不同人的好想法。管理者和合夥人通過Q指出深層次的問題,相當於把職業生涯中積累的知識註入到稿件中。員工可以通過修改模仿,明年完善,提高稿件質量,等等。這不僅是工作論文的進化模式,也是人類文明的進化模式。
& lt3 & gt避免面對面接觸,從而提高溝通效率。這個優勢有點搞笑,但卻是事實。每個人都有自尊和逆反心理。據我觀察,如果妳當面指出別人論文的不足,通常會引起對方的解釋、辯解和反駁。鬥爭,手稿中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如果是阿q的話,會快很多。反正我已經給妳指出問題了。有則改之。如果什麽都沒有,就加個“備註”在稿子裏說清楚,省得別人每次都誤會妳。
魔鬼存在於細節中。q就是把藏在手稿裏的“妖精”挖出來。在四大,所有的好論文都是Q,而且是海量的Q,重復的Q,沒有人喜歡別人給他們Q,但是Q可以大大提高稿件的質量。希望妳在清Q的時候,明白“嚴師出高徒”的道理,積極調整心態。
& lt6 & gt用二進制表傳遞大量信息
Happysun在這個問題上寫了壹篇文章,說得很清楚。我沒有什麽要補充的。我在下面引用了他文章的壹大段。
用表格解釋問題是有條理的思維方法的體現。
有壹個問題,今天某酒店有20個房間,每天100元8個房間,每天150元7個房間,200元5個房間。這家酒店今天的收入是多少?
這是壹個很簡單的話題。重點不是答案,而是如何表達妳的計算過程。我曾經在近百名大學畢業生的課堂上問過這個問題,計算過程的表情都是這樣的:
100元x 8+150元x 7+200元x 5=2850元。
這不是壹個令人高興的結果。更好的表達是這樣的:
房間單價,房間數量收入
A B C=A x B
100元8800元150元71050元200元51000元,共計2850元。
誰都看得出來,這個表達式體現了壹個數據庫結構,對另壹個人回顧整個計算過程非常有利。審核員應該善於在工作底稿中使用這樣的表達。
但是,我不能怪那些大學生。剛剛在網上發現壹條新聞,上面寫著:
“去年頻繁出臺的宏觀政策,極大地抑制了北京樓市的過快發展。雖然每年的現房和期房供應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已經明顯呈現出供大於求的趨勢。受此影響,去年本市住宅銷售十分火爆,現房銷售率和期房預售率分別高達97.5%和92.3%。
記者昨天從北京市建委獲悉,去年本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共計2285.8萬平方米,同比上漲296.5438+0%。由於供應增長明顯小於需求,去年形成的現房市場已基本消化,銷售率高達97.5%,比2003年同期高出12.4個百分點。
這個城市的拍賣銷售也進入了壹個黃金時代。在商品房拍賣批準預售面積僅增長5%的前提下,預售登記同比增長近60%,預售率為92.3%,比2003年提高30.4個百分點。
建委相關人士表示,上述數據證明,本市房地產市場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強。這種銷售和預售強勁的趨勢將在今年繼續。京華時報)”
這段話是典型的可以轉化成表格的記敘文。
單位:萬平方米,2004年、2003年增長率/增長率百分比。
現房銷售面積2285438+0,770.57838+0%。
現有房屋竣工面積2344.4438+02080.338+02.7%。
現房銷售率97.5%85.1%12.4%。
期房預售登記面積為1.575438+0.0057.2%。
拍賣行批準預售面積為1.705438+0.625.4%。
競價銷售率92.3%61.9%30.4%。
我自己試著把上面的話用壹個表格表達出來,發現有這麽多好處,既能給讀者提供更詳細豐富的信息,又能讓表達更清晰。
另外,我還發現,從數學上來說,上面那段關於拍賣銷售的數據也很有意思。出於某種原因,記者並沒有給出任何關於拍賣的具體數據,只是給出了幾個百分比,但這些百分比是相互制約、自成壹體的。所以我假設拍賣行的銷售面積是1還是1000並不重要。因此,我無法計算出該地區的任何具體數字。用數學語言來說,根據目前已知的條件,拍賣行的面積有無窮多種解法。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的記者很少用表格來表達這些數字,外國記者也更喜歡用文字來敘述。如果妳看華爾街日報的第壹頁,經常會有壹大段討論某些數字。就連很多公司提交給SEC的上市文件,也經常用很長的段落來描述壹些數字。
我猜記者為了方便口頭報道,願意用文字表達這些數字。口頭報告是壹維線性信息輸出,很難讀懂二維表格。但是寫工作論文和出版報刊雜誌,信息輸出是二維平面的方式,用表格表達是更清晰高效的方式。
記者當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但為了讓自己的想法盡可能清晰,也為了讓其他人(比如合夥人)也能輕松地完成工作,審計人員最好還是用表格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