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的邊境上修築高大的城墻,連接烈城和烽火臺,連綿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疆域大小不同,所以各國的長城也有長有短。據文獻記載和遺物記載,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經內鄉鄧縣、月山至沁陽,全長近500幹米。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林雄、安丘、諸城,到達膠南人山人海,全長五百幹米。魏長城北起華山,北至黃河,全長300米。有兩道長城,南長城長約250公裏。北長城大約有650米長。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相連,大大遜色於秦漢長城。
秦長城西起今天的甘肅東部,經過今天的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遼寧省區,直達鴨綠江,全長五千多幹米。漢代的長城比秦長城還要長,達到l0000多幹米。至今,散落在新疆和河北幾個省區之間的漢長城遺跡仍隨處可見。此後,北魏和隋朝都有修建長城的記載。5 ~ 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修建的長城分別有650、l000、l500幹米。公元12世紀,金朝還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了4000多公裏。明朝不斷修築北方長城,防止元朝勢力北逃南侵。明代長城的修建持續了200多年。早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祁連山腳下,全長7300多幹米。中期以後,經過修繕的山海關至嘉峪關的長城相對完整,因此被誤認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和終點。
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很多諸侯國以及後來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加起來超過了5萬幹米。因此,長城堪稱“上下兩千年,縱橫數十萬裏”的偉大工程奇跡。修建長城的偉大工程真是令人驚嘆。僅明代修建的長城,估計就需要5000萬立方米的磚石和1.5億立方米的土方。如果用來鋪壹條寬10米、厚35厘米的路,可以繞地球測量兩周。歷代修建長城所用的勞動力也是相當可觀的。據歷史文獻記載,秦朝的細長機械不僅動用了30至50萬軍隊,還征用了40至50萬民夫,有時達到150萬。北齊時,招募了180萬民夫修築長城。隋朝歷史上曾招募數萬、數十萬甚至數百萬民夫修築長城。
復雜的地形和奇特的結構
作為壹項防禦工程,長城穿越了高山、山脈、沙漠、草原、懸崖和河流。其復雜的地形和獨特的結構是古代建築工程史上的壹大奇跡。沙漠地區,旱地有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采用當地礫石和紅柳,分開修築,充分發揮礫石的抗壓性能和柳枝的抗拉性能。這兩種材料結合起來建造的城市非常堅固,經過兩年的風沙雨雪,很多地區仍然矗立著高達幾米。西北黃土高原,長城多以夯土或土坯夯築,堅固如磚石。比如甘肅嘉峪關長城的城墻,就是專門從關西十幾公裏外的黑山挖運過來的,夯的時候夯得很密實。這種墻體土體結合緊密,不易變形開裂。在明代,長城主要是用磚石和混合磚石建造的。墻體表面用石材或磚砌,接縫處用白色砂漿填實,平整、密封。草根、樹根在接縫處難以生長,墻頂有排水溝,保護墻體不受雨水侵襲。
長城設置在重要的道口、險峻的山口和山海交界處,既可用於交通,又可用於防禦。在過河的地方,長城有壹個水閘讓河水通過。出於防禦的需要,在城上每隔壹段距離修建突出的城墻平臺,便於從左至右射擊靠近城墻的敵人;壹定距離內有敵方建築,用來存放武器、食物和草,供警衛人員居住,戰時也可作為掩體使用。長城沿線還有獨立的烽火臺,用來在敵人進攻時升起火光和煙霧,傳遞信息。
長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從長城修建以來,長城內外上演了許多壯麗的歷史劇。這裏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的大戰役,許多政權更叠都與堅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國中國的歷史,是在長城內外書寫的。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例的發生,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家,極大地豐富了謝場這座古老豆建築的文化內涵。戰國時期,李牧在趙國修築長城,力勸葡萄牙抗擊匈奴入侵,創造了車障防禦戰的光輝戰例,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感謝。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雁門關修建了壹個掠斧洞作為紀念,至今特別保留了慈堂遺址。
長城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禦工程。從公元前7、8世紀開始,連續修建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全長5萬多公裏,被稱為“上下2000多年,縱橫十萬余裏”。如此龐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幾百年前就和古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並列為中世紀七大奇跡之壹。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曾經建造了連續排列的城堡“烈城”作為防禦。公元前7、8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爭奪霸權,互相防禦,根據各自的防禦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長城。公元前7世紀最先修建的是楚長城,隨後齊、漢、魏、趙、燕、秦、中山等諸侯國也相繼修建長城以自保。此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不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公裏到l000~2000公裏不等。歷史學家稱之為“先秦長城”,以便與後來秦始皇修建的萬裏長城相區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諸侯,統壹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中央集權統壹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壹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穩定,為了抵禦北方強大的匈奴遊牧民族奴隸主的入侵,對長城進行了大修。除了利用燕、趙、秦原有的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增加和擴大了許多部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跨越壹萬多裏”,因而有萬裏長城的稱號。自秦始皇以來,幾乎所有統治中原的朝代都修建了長城。有漢、晉、北淮、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余個朝代,都修建了不同規模的長城,其中以漢、金、明三代長城規模最大,達到5000公裏即10000。他們的地位不壹樣。從修建長城的統治民族來看,除了漢族以外,很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建了長城,比漢族統治的朝代還多。清朝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修建長城,但後來還是在壹些地方修建了。可以說,從春秋戰國到清朝兩千多年來,長城的修建從未停止過。
長城的防禦工程系統橫跨萬裏長城。它不僅僅是單壹的城墻,而是由各種防禦工事組成的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如城墻、瞭望塔、關城、敦堡、應城、衛鑠、鎮城烽火臺等。這個國防工程系統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指揮和控制。以明代長城為例,在萬裏長城防線上設置遼東、虞姬、傅玄、大同、陜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九個軍事轄區,保衛和修復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7000多公裏的長城,稱為“九邊鎮”。每個鎮都有壹個連長作為這壹段長城的軍事長官,歸兵部指揮。明代長城沿線防禦兵力約1萬人。總兵壹般駐紮在鎮上,其他各級官員駐紮在健康中心、城營、關城和城墻上的敵塔、墩上。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設在兩千多年的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在布局上,秦始皇在萬裏修築長城時,總結了“因地勢險要而堵路”的經驗。這壹原則沿襲了兩千多年,成為軍事部署的重要依據。基於“就地取材,因材施教”的原則,創造了許多構造方法。有夯土、毛石、磚石等結構;在沙漠中,還運用了柳枝、蘆葦、沙粒層層疊疊的結構,堪稱“匠心獨運”。在今天甘肅省的玉門關、陽關、新疆等地,至今還保留著這壹段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長城遺跡。
長城是這個防禦工程的主要部分。它建在陡峭的山區或平原上,是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建的。凡是建在平原或者要道的地方,都是非常高大堅固的,但是在險峻的山區就比較低矮狹窄,為了節省人力和成本。甚至在壹些險峻的地方,也方便地采用了“山危墻”和“劈山墻”的方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長城壹般。城墻頂上,內側有壹堵建築墻,壹米多高,防止巡邏士兵墜落。外側是嬰兒床墻,高約2米。垛壁上部設有瞭望口,下部設有射擊孔和滾石孔,用於觀察敵情和射擊滾石。在壹些重要的城墻頂上,有層層的障壁,以抵禦萬壹爬上城墻的敵人。明朝中葉,著名抗日名將戚繼光調任虞姬鎮任連長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在墻頂設置敵塔或平臺,以容納巡邏士兵,儲存武器、糧食和襪子,大大加強了長城的防禦功能。
關城:是萬裏長城防線上最集中的防守據點。關城的位置很重要,因為它選在有利的防守地形上,以極少的兵力收到抵禦強大入侵者的效果。古代稱之為“壹人守之,萬人不可逼之”,形象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眾多。就明代長城的關城而言,有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近千處。壹些大關城附近有很多小關隘。比如山海關附近有十幾座小關城,共同構成萬裏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體系。有些重要的關隘有幾道防線,比如居庸關,有南關、北關、上官三關。北入口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
廈門市同安區西科第二中心幼兒園(潘圖總園)2022年秋季招生公告
壹、招生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民辦、劃片招生、就近入園”的原則,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按照市教育局統壹規定的時間和內容向社會公開招生信息和招生規則。二、招生對象及咨詢電話
(1)招生對象:3周歲以上具有盤陀戶籍的適齡兒童
2022年上海海關學院招生章程已經公布,主要包括學校概況、招生計劃、報考條件、錄取規則、收費標準、獎學金等信息。以下是詳細內容,供大家參考。
上海海關學院2022年招生章程第壹章總則
第壹條為規範學校全日制本科生招生工作,確保選拔符合培養要求的新生,根據《教育部關於202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規定》和海關總署有關規定,結合學校實際,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