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位於吳國南部,都城在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它擁有浙江的大部分和江西的壹部分。前473年滅吳後,有吳故裏,疆域擴張至山東省東南部,成為東方大國。戰國時期,國力衰弱,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所滅。沒有實力的時候,越國出兵北攻齊,西攻楚,為的是和中原其他國家壹爭高下。楚威王發兵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殺了吳強,奪取了從原吳國到浙江的全部土地,在北方的徐州大敗齊軍。結果越國分崩離析,各族子弟爭權奪利。有些是國王,有些是君主。他們居住在長江南岸,向楚國進貢。七代之後,諸君傳於敏君,他幫助諸君推翻了秦朝。漢武帝高第復辟為越王,繼續對越國的崇拜。東嶽和民軍都是越國的後裔。越國君主名單及年號年號序列年號時間首都名稱01越國丁羽首都:秦南(紹興花街)02越後皮成03越後宗元04越後邵生05越後06越後子成07越後樓08越後遷都:鐘藝(諸暨店)09越後10越後654。38+01月侯12月侯13月侯14月侯15月侯17月侯19月侯19月侯20月侯遷都:最(最)子24子曰25子曰26子曰27子曰28子曰29子曰30子曰遷都:山南(東陽0—錢565 37嶽侯府譚錢564 —錢538 38嶽侯雲長錢537 —錢497錢538遷都:勾勝(諸暨)39勾踐錢496 —錢494 39勾踐錢491(復興)———錢465錢490遷都:平陽(。山東諸城)40前王郢465-459 41前越王卒458-449 42前越王翁(周溝)448-412 43前越王毛411-376。前376-375 46,越王侯,375-363 47,越王,無須,362-355 48,越王,無強手,354-333 49,越王,有玉,333-306,遷都:會稽(紹興,越城)被楚所滅。50嶽君尊錢305-錢266 51嶽錢266-錢232 52王232-錢222錢232遷都:東野(福建武夷山)53東甌王232-錢222錢232遷都:東甌(溫州鹿城)52王202。武夷山)53東甌王192-錢185(傅)錢192其首府:東甌(溫州鹿城)54閩越王185-錢1555東甌錢185。8 57前155-前135前58前134-前120前59前135-前165438-前65438-前65438。
古越國現在在哪裏?
越國前期的核心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天浙江的紹興、金華壹帶,其早期的都城就遷到這壹帶,都城為會稽(紹興)。前473年,北勾踐已經征服了吳,於是帶兵北渡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進貢。周元王讓人給了簡謙壹句話,把他的壹生叫做博。句踐已去,過淮南,與淮上地、楚,被宋侵吳,與呂四東。當之時,越軍在江、淮東壹帶橫行,諸侯畢賀稱霸王[1]。
戰國時,雍、陳、恒、譚、嶽、鄂、姜、洪、饒在東南,屬楚。元、紀、錢、傅、禹、宣、嶽等也都過了西境。至少從勾踐爭霸到戰國時期,嶽統治了江西大部分地區。
古代越國在哪裏?
古越國在今天的浙江省境內。我* * *享受包含春秋戰國地圖和古今地名對照表。看看地圖,看看古今地名的變遷,會是壹種極樂。
古越國現在在哪裏?
春秋時期的越國在戰國初年被楚國所滅。他的後裔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浙江(越國舊地)、福建(甌越,漢代也是越國後裔)、廣東、廣西(今天廣東的簡稱是“粵”,“粵”在古代讀音相同,含義相同。
古代越國在現在的哪個省?
越國前期的核心統治區域主要在今天浙江的紹興、金華壹帶,其早期的都城就遷到這壹帶,都城為會稽(紹興)。前473年,北勾踐已經征服了吳,於是帶兵北渡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進貢。周元王讓人給了簡謙壹句話,把他的壹生叫做博。句踐已去,過淮南,與淮上地、楚,被宋侵吳,與呂四東。當之時,越軍在江、淮東橫行,諸侯畢賀,人稱霸王[2]。
戰國時,雍、陳、恒、譚、嶽、鄂、姜、洪、饒在東南,屬楚。元、紀、錢、傅、禹、宣、嶽等也都過了西境。至少從勾踐爭霸到戰國時期,嶽統治了江西大部分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在哪裏?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位於歐洲的山之南(陽)側,以浙江紹興為中心。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滅吳,勢力範圍壹度北至齊魯,東至東海,西至皖、淮、贛三省,占據東南。
古代的吳國和今天的越國在哪裏?
吳境位於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南和浙江北部環太湖地區,是吳的核心。在吞並了懷壹、許儀等小國後,擴張到整個蘇皖、浙江中北部和江西東北部。建都初期在梅李(今無錫梅村),後期在吳(今蘇州)。它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壹,在吳王闔閭和夫差時達到頂峰。
越國主要以紹興王宇陵為中心。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滅吳,勢力範圍壹度北至齊魯,東至東海,西至皖、淮、贛三省,占據東南。
古有吳國,今有越國。
嶽的疆域隨著國運的興衰而變化。據史書記載,曾有過幾次:壹是越國疆域初建時期。《越絕書》已出版八年:“初封大嶽無所留,全秦羽望南。”《大嶽論》卷二曰:“秦始皇並楚,百越造反,大嶽名曰東殷珊。”故卷十二言“舊治愈多,今山陰愈大。”可以看出,建國初期的疆域估計是以殷珊為中心的周邊地區。第二,越王統治時期的越國領土。春秋末年,越國向王星霸擴張疆域,說:“越國過三十葉,經殷到周時,有壹次越國得允,開始擴張疆域,為王。”雲長在位60余年,後勾踐繼位。這期間,越國疆域《越絕書》已刊八年:“大嶽為舊界,浙近如李,南大媽為末,文筆幹。”至於李,《左傳》和《史記》記載為李,《吳越春秋》記載為李,在今嘉興縣。姑姑,現在衢州龍遊;寫幹,漢朝屬於張羽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西余幹縣,是越國的西部邊境,也是與楚國的邊界。《國語·於越·商》說:“越王勾踐之地,南至於句,北至於虞,東至於殷,西至於,相距百裏。”據考證,吳語、語兒、音分別指紹興諸暨、嘉興桐鄉、寧波鄞縣,而古彜則指。可見,這壹時期嶽的疆域大致以浙江為界,分布區域為太湖錢塘江流域、寧紹平原、金衢文丘陵。《吳越春秋》已經出版八年了,無論是準數還是約數,都可以推斷出當時越國的國土面積。爾雅說“吳越之間有壹帶”,說明當時吳越以太湖為界。以上是越國的基本疆域。然而,在此期間,兩國戰爭不斷。據《越絕書》卷二《吳地傳》記載,越國在距吳國都城婁門150裏處建有壹座洪門,距婁門80裏處建有壹座府城,距婁門70裏處建有壹座感城。樓門是吳國都城的東大門,由感城、府城、洪城組成,位於今天的昆山、嘉定境內。由此可見,吳國都城以東的大片地區屬於越國,而越國的實際勢力已經突破了北界的李、郁兒之地,向“江蘇昆山至上海嘉定壹線”推進。三、勾踐囚禁吳貴嶽時的越國領土。這其實是吳王夫差在並吞了越王勾踐的地盤後,還給他的封地。《越絕書》卷八記載:“諸事百裏,北鄉壹臣吳,東為右,西為左。”七年,勾踐自稱被武則天打敗,“居會稽山,守其下之海”,向吳王自稱“東海孤仆”。這兩篇文章我記得壹般,但是可以想象的到局促。《吳越春秋》比較詳細。卷八記載:“吳之封地在嶽數百裏,東至檀都,西至周宗,南至山,北至海。”潭渡,在會稽以東60裏,在今天紹興縣上江鄉壹帶;周宗,關於濮陽河沿岸;山,即會稽山;海,後海,其實是錢塘江南岸。對於此時越國的疆域,東漢王充在《論衡·敘書篇》中也有記載:“南屬越國,錢塘江北屬吳,錢塘江也是國界。”按此推論,“此時嶽的疆域約為錢塘江及其上遊浦陽江南岸,包括今蕭山市、諸暨市的壹部分和、惠濟兩縣的疆域”。不久,夫差見勾踐侍奉吳很勤快,就加在印章上。《吳越春秋》卷八接著記載:“東至茍雍,西至黎裏,南至古墨,北至平原,方圓八百余裏。”茍勇,今陰線;平原,即現在的海鹽縣。這800多英裏的疆域與勾踐和茯茶戰爭前略有不同。第四,越國在勾踐統治全盛時期的疆域。《越絕書》卷壹記載:“越王勾踐垂海濱,刺身;鞠躬盡瘁,任命良臣;轉死為生,轉敗為勝。越伐吳,越敬,越霸邪靈;躬自省,領諸侯。”《越絕書》卷八記載:“勾踐移於山北,引至東海。不要裏外割。”勾踐攻吳霸關東,朗歇觀臺。臺灣在七裏之外看東海。“《越絕書》已刊十八年:“越王勾踐,必可與吳講和,春祭三江,秋祭五湖。”《吳越春秋·於越俠》引用範蠡的話說:“與我爭三河五湖之利的,不就是葉舞嗎?“三江,即烏江(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五湖見仁見智,但都與太湖有關。《越王勾踐家世史記》記載,勾踐平定吳國,遷都瑯邪後,越軍“過淮南,與淮上地、楚,吳侵宋。"......
古代越國的都城在哪裏,相當於今天?
妳好:
古越國都城安城在勾踐之前是越國的都城,後遷至會稽(今紹興)。